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苦荞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对引进的8个苦荞品种进行连续两年的产量比较试验,并对主要农艺性状、生长整齐度和抗性、产量诸方面与当地的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晋荞2号、镇巴苦荞和黔威12号、九江苦荞产量明显优于广灵苦荞1号。晋荞2号、镇巴苦荞可在无霜期120d以上的地区推广种植,四荞1号可在无霜期110d左右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苦荞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苦荞遗传群体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探索影响苦荞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为苦荞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材料。以小米荞与晋荞2号杂交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长宽比、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直径、籽粒圆度等7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系数为5.16%~25.45%,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籽粒产量与千粒重、籽粒直径、籽粒面积、籽粒周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7个籽粒性状综合为2个主因子,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71%。基于籽粒性状的表型值,聚类分析将苦荞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划分为7个不同的类群,其中C5和C7类群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类群。千粒重、籽粒直径、籽粒面积、籽粒周长是影响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结合籽粒性状主成分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C7类群的株系R166、R188、R78、R46、R112、R151籽粒性状较好,具有高产特性可作为高产苦荞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3.
开展苦荞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昭苦2号的产量最高,达3180.45kg/hm2,产量达3000.0kg/hm2。的品种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云荞1号、彝良苦荞、武定苦荞和毕节苦荞,其他苦荞品种的产量都在3000.0kg./hm2以下。怒江苦荞和巍山苦荞在昆明两区种植产量比较低,而红土地苦荞品种产量最低,对于彝良苦荞、武定苦荞、毕节苦荞在昆明两区种植表现良好,具有继续再筛选、提纯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多效唑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苦荞品种‘威苦1号'和‘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PPP_(333))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苦荞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适宜浓度的外源多效唑喷施苦荞可提高产量,两苦荞品种均以多效唑处理质量浓度13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通过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与相关分析表明,经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后,苦荞农艺性状中株高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  相似文献   

5.
蚕豆在昆明市种植的粮食作物中特色优势十分明显,随着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鲜食蚕豆面积逐年扩大。笔者阐述了昆明市鲜食蚕豆生产现状和种植优势,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加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打造产地优质品牌、成立昆明市蚕豆产业发展创新联盟等方面内容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助推昆明市鲜食蚕豆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11个甜荞品种和12个苦荞品种为材料,在云南、西藏、山西、内蒙、宁夏、青海6个生态区进行种植,研究了生态因子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平均产量分别为98.11和138.35 kg·亩-1,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3.49%和10.21%,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0.03%和2.45%。甜荞和苦荞品种不同栽培地点的单株粒重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栽培地点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影响比基因型的影响大。除了甜荞籽粒黄酮含量,甜荞和苦荞各性状在不同栽培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因子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甜荞产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苦荞产量和黄酮含量均与海拔呈正相关,表明海拔是影响甜荞和苦荞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主要生态因素。本研究发现甜荞和苦荞对环境敏感性都存在着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苦荞富含生物类黄酮,是重要的保健食品资源。我国苦荞常年种植面积500万~600万亩,总产量60万~65万吨,主产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近年来,我国苦荞种植面积稳中略增,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湖北、湖南等地苦荞种植呈扩大趋势。苦荞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发展苦荞生产,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也可充分发挥其在轮作倒茬、土壤培肥、稳粮增收等方面的优势。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  相似文献   

8.
苦荞生态因子及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影响苦荞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和农艺性状,调查了8个苦荞品种在全国18个不同地区的产量差异,并对产量和主要生态因子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方差分析表明,苦荞种子产量差异在品种之间、地点之间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苦荞品种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94.2%和92.4%。简单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全生育期、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6**、0.334**、0.277**、0.259**、-0.392**、0.190*。偏相关分析表明,苦荞产量与全生育期、株高、海拔的偏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646**、0.591**、0.304**。通径分析表明,海拔、全生育期、株高、生育期均温是苦荞高产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纬度、千粒重、主茎节数为高产次要因素。此外,也要适当兼顾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连续12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变化,探讨中国苦荞品种改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中国苦荞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对苦荞性状的影响,按照中国南北方地理划分标准将苦荞区试试点分为北方组和南方组,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4年共12年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生育日数、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千粒重以及产量性状在南北方的变异,并比较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育种单位选育的苦荞品种在南北方的性状差异。【结果】12年间,苦荞北方组和南方组参试品种产量分别增加了21%和32%,年均增幅分别为1.8%和2.6%。来自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等19家育种单位共提供了42个苦荞品种。其中,云南省5个单位,贵州省4个单位,陕西省3个单位,甘肃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2个单位,江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各1个单位。来自云南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的12家育种单位贡献了59.5%的参试品种,这些省区也是苦荞的主要产区。依据不同省(区)苦荞品种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5时,可将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分别分为4类和3类。北方组中陕西省、湖南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甘肃省、贵州省、江西省和云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育成品种各自分为一组;南方组中贵州省、江西省、云南省和重庆市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陕西省、甘肃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四川省和湖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相关性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和南方组苦荞的单株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在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在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产量均与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南北组中均有所不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53.0%的变异,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61.4%的变异。【结论】连续12年国家苦荞区域试验表明,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改良取得成效,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生育日数有一定缩短,其他性状变化不大。全部供种单位中,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选育的品种较其他省份选育的品种具有更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培育高产、稳产、抗逆的苦荞品种仍然是当前苦荞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提高单株粒重、增加主茎分枝数等性状仍是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选育高黄酮、易脱壳、抗落粒、抗倒伏、成熟期一致和适于机械化栽培的优质专用品种是苦荞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挖掘新型苦荞种质资源与优异基因,加强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苦荞品种改良技术和水平是苦荞品种改良的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连续12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变化,探讨中国苦荞品种改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中国苦荞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对苦荞性状的影响,按照中国南北方地理划分标准将苦荞区试试点分为北方组和南方组,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4年共12年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生育日数、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千粒重以及产量性状在南北方的变异,并比较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育种单位选育的苦荞品种在南北方的性状差异。【结果】12年间,苦荞北方组和南方组参试品种产量分别增加了21%和32%,年均增幅分别为1.8%和2.6%。来自陕西省、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湖南省和重庆市等19家育种单位共提供了42个苦荞品种。其中,云南省5个单位,贵州省4个单位,陕西省3个单位,甘肃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2个单位,江西省、湖南省和重庆市各1个单位。来自云南省、贵州省和陕西省的12家育种单位贡献了59.5%的参试品种,这些省区也是苦荞的主要产区。依据不同省(区)苦荞品种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5时,可将北方组和南方组苦荞分别分为4类和3类。北方组中陕西省、湖南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甘肃省、贵州省、江西省和云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育成品种各自分为一组;南方组中贵州省、江西省、云南省和重庆市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陕西省、甘肃省和山西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四川省和湖南省育成品种被分为一组。相关性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和南方组苦荞的单株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在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在南方组苦荞中,单株粒重和产量均与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南北组中均有所不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53.0%的变异,南方组苦荞的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61.4%的变异。【结论】连续12年国家苦荞区域试验表明,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改良取得成效,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生育日数有一定缩短,其他性状变化不大。全部供种单位中,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选育的品种较其他省份选育的品种具有更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培育高产、稳产、抗逆的苦荞品种仍然是当前苦荞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提高单株粒重、增加主茎分枝数等性状仍是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选育高黄酮、易脱壳、抗落粒、抗倒伏、成熟期一致和适于机械化栽培的优质专用品种是苦荞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挖掘新型苦荞种质资源与优异基因,加强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苦荞品种改良技术和水平是苦荞品种改良的重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世界苦荞在中国,中国苦荞在凉山"。中国是世界唯一的栽培苦荞麦起源国和大面积种植国,凉山是苦荞麦的主要发源地和最大主产区,也是全国唯一获得苦荞麦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地区。凉山苦荞麦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种植广泛、产量领先、品质优良、历史悠久,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比拟的突出特点和明显优势。该文对近年来苦荞麦产业发展实践进行了认真总结,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领导、提升效益、加大投入、质量安全、龙头带动、量化研究等6个方面提出对凉山州苦荞麦产业发展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复合肥和磷钾肥配施对苦荞倒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苦荞的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苦荞K20904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不同肥料配施对苦荞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肥料配施对苦荞倒伏率和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倒伏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复合肥、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的用量分别为450.0、271.3、66.2 kg/hm~2时,倒伏率最低,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赤霉素浸种对苦荞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了赤霉素浸种对苦荞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GA浸种可以提高苦荞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GA浸种可以提高苦荞种子的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低浓度的GA处理可以提高苦荞芽苗的产量和品质,高浓度的GA处理可以提高苦荞芽菜的产量、维生素C和黄酮含量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4.
苦荞是集粮、药、饲、肥、经于一身的传统小作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苦荞不仅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高于小麦、大米、玉米,而且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较齐全,具有明显的降血糖、血脂、尿糖和疗胃疾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营养、疗疾、保健的食物资源。一度由于品种选择不当,混杂、退化严重,且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抑制了苦荞生产的发展。自治州、凤凰县荞麦科研开  相似文献   

15.
小麦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高低对保障农户收益至关重要。文章以2007—2019年河北省129个县(市)小麦产量为基础,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县域小麦产量的空间格局演变,选取产量变动较大的10个县(市)进行农户调研,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种植面积、成灾面积、是否加入合作社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认知程度、投入的机械费用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身体健康状况和投入的种子费用对小麦产量没有影响。针对分析结果,从优化小麦种植结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同地区适宜苦荞品种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筛选适应大同地区生态条件的高产苦荞麦品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大同地区分别对‘黑丰1号’、‘六荞2号’、‘威宁3号’、‘湖南3-1’、‘西农9909’、‘六荞1号’、‘湖南1-2’、‘晋荞麦2号’、‘湖南3-2’、‘黑粒苦荞’、‘白苦荞’、‘黑苦荞’、‘苦荞’、‘黑绿荞’和‘额洛乌起’15个苦荞麦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苦荞’、‘晋荞麦2号’和‘黑苦荞’3个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高,较适宜在大同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硫酸锰浸种对苦荞种子活力及芽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硫酸锰浸种对苦荞种子萌发、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硫酸锰浸种可以提高苦荞种子的活力指数和种子相关酶的活性,对苦荞芽菜的生长有促进效应,可以提高苦荞芽菜的产量、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其中0.05%的硫酸锰浸种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苦荞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12%、15%和50%,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1%和5%;苦荞芽菜产量、维生素C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18%、26%和14%。0.1%的硫酸锰浸种对苦荞种子萌发和相关酶活性具有抑制效应,对苦荞芽菜生长和品质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叶面喷施硼肥对苦荞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为制定苦荞合理施肥技术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在现蕾期喷施不同浓度(12、24和48 mg/L)的硼肥水溶液,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测定并分析苦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成熟期苦荞根系形态和农艺性状指标及产量.[结果]随施硼量的增加,成熟期苦荞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速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速效钾含量和pH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有机质含量整体上呈升高趋势.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硼肥溶液有助于苦荞根系的伸长,增加苦荞的株高、子叶节高度、主茎节数和主茎分枝数,进而提高其产量.当硼肥喷施浓度为12 mg/L时,苦荞的根长(137.06 cm)、株高(124.50 cm)、主茎分枝数(8.33个)和产量(1416.042 kg/ha)达最大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硼肥水溶液对苦荞植株形态及产量均有一定影响,现蕾期喷施12 mg/L浓度硼肥有利于苦荞的生长,可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苦荞新品种‘晋荞麦2号’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北方苦荞生产中提供合理利用‘晋荞麦2号’的依据,根据2006—2008年度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和2008年度国家苦荞生产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法、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品种进行丰产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006—2008年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中和2008年国家苦荞生产试验中,‘晋荞麦2号’平均产量分别为2006.0kg/hm2和2152.5kg/hm2,分别比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3.3%和24.4%;高稳系数分别为39.80%和5.4%,均小于对照‘九江苦荞’;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1.58%和38.85%,均小于对照‘九江苦荞’;适应度分别为48.7%和100%,均高于对照‘九江苦荞’。由此得出,‘晋荞麦2号’是一个丰产稳产性高、适应性强的中熟苦荞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品质好,适宜加工各种苦荞保健产品和进行产业化开发,在中国北方苦荞种植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不同锌质量分数和密度对苦荞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荞二号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锌质量分数和种植密度对苦荞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合处理对苦荞苗期、现蕾期、开花结实期的生理特性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适当的锌质量分数和种植密度组合有利于苦荞叶绿素指数、光合速率、总黄酮质量分数和产量的提高.从苦荞长势和产量角度考虑,西荞二号的最佳组合密度为180万株/hm2,锌浸种质量分数为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