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套种大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玉米套种大豆是利用玉米宽窄行通风透光原理,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的一种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种植密度、品种、科学管理规范基础上,玉米套种大豆是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情况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大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麦垄套种大豆在一些地方过去已有应用,但由于套种技术和方法不当,没有达到早播增产的目的,因而,这项措施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1980年以来,我们对麦垄套种大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不同肥力和产量水平、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设置了最佳套种期、适宜套种的品种、密度及套种方式方法试验研究和开发示范。经过多点试验和示范,总结出一套大豆麦垄套种的丰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推广该技术过程中,根据大豆品种特征特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棉花、麦类等经济作物种植多的特点,开展了与大豆多种形式的套种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不同套种方式产量表现1.棉花套种大豆采用育苗移栽,棉花4月5~10日播种,营养钵育苗,棉花行距120厘米,行间种植两行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新建香榧基地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提高前期经济收入,在香榧基地进行香榧套种不同作物试验,研究复合经营对土壤流失、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及香榧枝条生长量与枝条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种对土壤流失、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香榧的新梢生长量与枝条养分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土壤固定作用套种黑麦草最好,套种大豆其次;风干后的土壤水分含量套种大豆最高,套种黑麦草其次;土壤氮、磷与有机质含量套种大豆最高,套种黑麦草其次;土壤速效钾含量套种黑麦草最高,套种大豆其次;香榧枝条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套种黄精最高,套种黑麦草其次;枝条全磷含量套种黑麦草最高,套种黄精其次;枝条全钾含量最高的是套种黑麦草和套种黄精;枝条生长量套种大豆最高,其次是套种黄精。  相似文献   

5.
2013-2014年对马铃薯不同密度、不同间套大豆方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种大豆比不套种的增产3.58%~8.84%,尤以亩播3000塘的增产更为突出;等行距、宽窄行套种均比马铃薯净作分别增产15.17%、16.95%,说明采用三种密度间套大豆并不影响马铃薯产量。马铃薯间套大豆,大豆亩产量24.67~29.25 kg,亩产值74.01~87.75元,两种作物的亩产值比单一的马铃薯产值增长24.44%~34.95%。  相似文献   

6.
正一、现状调查(一)2006—2016年大豆生产情况1.邓州市大豆分布区域:全市各乡镇均有种植,面积比较集中的主产乡镇有十林镇、张村镇人、彭桥镇、文渠乡、城郊乡、龙堰乡、张楼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占全县面积的65%以上。2.大豆种植方式:邓州市大豆以夏播占绝对面积,2008年前玉米、大豆套种面积约占30%;2008年以后套种面积逐渐减少。目前全市玉米、大豆套种面积降低到5%,基本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种植技术也相应得到提高。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就目前农用土地的数量在不增加反而减少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来增加粮食产量,其中套种就是一种最佳的种植方式。本文主要探讨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方法,对套种情况下玉米和大豆的选种及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为进行套种的农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浅谈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利用了玉米与大豆两种经济作物的生长特性互补,可充分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入。本文首先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当前成熟的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模式种类,最后对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薏米,又称薏苡,俗称米仁,是我国药用、食用的佳品,在福建省浦城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薏米种植技术简单,利用价值较高,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大豆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常见经济作物,对生长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为提升薏米种植效益,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5个不同处理:薏米、大豆、薏米套种大豆且薏米苗期不割茬、薏米套种大豆且薏米苗期割茬1次、薏米套种大豆且薏米苗期割茬2次,探索研究薏米套种大豆可行性及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薏米套种大豆栽培模式,比单种薏米或单种大豆的经济效益均有所增加,值得推广;实施薏米套种大豆栽培苗期不实施割茬处理,薏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春玉米合理套种夏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夏大豆主推品种桂夏1号和玉米品种正大619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夏大豆产区进行春玉米套种夏大豆不同模式试验,研究适宜与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垄上双行种植平均产量最高为2754.87 kg/ha,垄沟单行种植(CK)平均产量为2466.57 kg/ha,最低为垄上双行隔行种植,产量为2160.70kg/ha.[结论]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最为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春玉米后期垄上双行套种夏大豆.  相似文献   

11.
歙县南部的十九万亩土地上实行一年三熟套种輪作制,一般年产量在五百至七百斤,高于当地旱地、水田的两熟栽培。它的套种輪作方式很多,归納起来有三种类型:一是小麦——大豆——玉米;二是小麦——大豆——粟;三是蚕豆——大豆——玉米(或粟)。以第一种类型最普遍,面积約占三熟制的85%以上;第二种类型只占10%左右。小麦——大豆——玉米的套种輪作方式是:单行小麦行距一点八尺左右,于小麦拔节、孕穗期的“清明”前后,在行中套两行彼此靠攏的六月大豆;“小滿”前后小麦陆續完熟,大豆已到初花期,这时再靠小麦边套种中熟玉米;“霜降”后“立冬”前玉米还在成熟阶段,就在玉米行間套种小麦。值得提出的是,群众总习慣先种玉米,然后再割麦,目的是使玉米能早播,使玉米苗在大豆封壠前赶上大豆苗高,以免遮阴影响生长。小麦——大豆——粟的  相似文献   

12.
秋大豆的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秋大豆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全年产量.一般种植方式是:夏熟蚕豆,3.8~4尺组合,春播套种玉米,收获前套种秋大豆.它与玉米间作夏大豆的不同处,主要是玉米组合由5.6~6尺缩小到3.8~4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秋大豆在玉米收获前7~10天套种,每亩种植密度4.5万株左右,比间作的夏大豆增加3万株以上,可达到间作更大豆的产量水平.同时,一年三熟中有两熟是豆科作物,养用结合,不负地力,有利促进农田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据1981~1983年典型四调查资料,玉米套种秋大豆全年亩产为1337.4斤(蚕豆315.9斤,玉米812.6斤,大豆208.9斤),比玉米间作夏大豆亩产1090.3斤(蚕豆327.5斤,玉米557斤,大豆205.8斤)提高22.67%.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麦田套种大豆的增产效果及原因,提出了麦田套种夏大豆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互助县圃地进行青海云杉幼苗与大豆套种试验,结果表明,套种对青海云杉幼苗地径生长影响不明显,而对树高影响极为显著,可提高高生长5.6cm;而且套种大豆的产量高于大田大豆的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5.
青贮型玉米套种大豆抗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改单一青贮型玉米种植为青贮型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模式,是高低秆作物搭配种植的创新技术,能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大豆受光空间,实现一季双收。该技术在保障玉米生产的基础上,能提升大豆供给能力,增加农民的种植效益。本文以守住粮食安全生产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了玉米套种大豆的优势,集成总结了通渭县青贮型玉米套种大豆抗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技术内容,并提出了青贮型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以期为青贮型玉米套种大豆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膜覆盖马铃薯套种大豆栽培技术,是一项调整农业结构的技术方式之一,即能增加覆种指数,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我县大豆种植面积小,产量低,而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因马铃薯多年的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产量逐年降低,因此研究示范推广马铃薯套种大豆栽培技术,为我县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毛葱套种大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葱套种大豆可一地双收,按照《毛葱栽培技术》先栽毛葱,唯一不同的是,为套种大豆,原《毛葱栽培技术》应该为栽培株距10公分,行距20公分,行间套种大豆。  相似文献   

18.
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创高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模式是在大豆、玉米均选用优质早熟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在大豆垄沟内隔沟套种玉米,实现立体化栽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9.
鲜食大豆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当地主要的间作套种模式及应用效果,并总结了鲜食大豆间作套种增产增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0.
甘蔗间套种大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蔗间套种大豆,能有效解决甘蔗与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还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蔗区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综述了甘蔗间种大豆的生产概况、间种模式、栽培技术、综合效益等方面内容,同时,针对甘蔗间套种大豆的发展,提出加强间套种大豆专用品种选育、加大甘蔗间套作大豆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研究的建议,为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