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时我国棉花有多年生(G.arboreum L.)及一年生(即现称中棉G.arboreum L.或草棉G.herba-ceum L.)两类。明确记载多年生棉花较早的如晋代(公元265—420年)的张勃吴录说:“交趾安定县(地在今越南北部——作者注;以下括号中的说明均为作者注)有木棉,树高大,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的李延寿南史海南诸国傅也说:林邑国(地亦在今越南北部)出古贝树,“其花如鹅毛,抽其緒纺之以作布,与(纟宁)布不殊,亦染为五色,织为斑布。”北宋范正敏遯斋闲览(约著于十一世纪末)说:“闽岭以南多木棉,土入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南宋方勺泊  相似文献   

2.
<正>河北省葡萄产业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年前,唐代僖宗年间(公元874~890年),在唐建武州城(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就有葡萄栽培的记载;1993年,宣化区发掘的距今906年以上的“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也曾出土过干枯的葡萄种子,并有一坛葡萄酒。葡萄文化在这里延续,古老的牛奶葡萄在这里繁衍,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悠久的历史为河北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4.
冰食贡瓜     
西瓜第一次见诸中国典籍是五代人胡峤在《陷虏记》中记载的,他是随军书记,在契丹滞留7年,于辽上京附近(今属内蒙古)见到了西瓜。那是公元924年,契丹与和州回鹘约定双边贸易,因此得到了西瓜种,当时西瓜品种很娇贵,内蒙古寒冷,只能在温室内种植,且技术复杂,需请回鹘农师看护。到胡峤看到时,已引种近30年,仍只能栽培于温室中,无法大规模推广。后西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复种轮作,多熟种植有悠久的历史。复种制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管子·治国》中所说的:“四种而五获”;《荀子·富国》中所说的“一岁而再获”;《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等,说明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创始了四年五熟和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官府大力推广冬麦种植,促进了复种轮作和  相似文献   

6.
蔡泉宝 《农业考古》2003,(2):230-230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载有“宋释法瑶姓扬氏 ,河东人。永嘉中过江 ,遇沈台真清君武康小山寺 ,年垂悬年 ,饭所饮茶。永明中 ,刺吴兴礼致上京 ,年七十九。”此事 ,明嘉靖 (公元 1 52 2年 )和清道光 ( 1 82 9年 )的《武康县志》中都有记载。经笔者近二十年调查、考证 ,史料证实 :武康小山寺 (当地亦称翠峰寺 ) ,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 2 82年 )后至南朝永初元年 (公元 4 2 0年 )前 ,距今已有 1 70 0多年。毁于元朝。明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 1 389年 )僧智宏重修。鼎盛时的武康小山寺 ,有 999间房、999个和尚和 99口水井。小山寺的南面是一片东…  相似文献   

7.
於术是白术中的极品,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因主产于浙江省原於潜县(今临安市於潜、西天目等镇)而得名,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野术产於潜者,今难得,价论八换。其形有鹤颈鹤头,羽翼足俱全,皮细带黄,切开后有珠砂点。”说明於术的功效、珍稀与价值。但近几十年来产区种植雷竹效益比白术高数倍,挤占了原来的於术种植地,於术栽培面积急剧缩小,资源濒危,种质混杂,利用滞后。经过多年来与种植户的交流,临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结了於术大田育苗技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罗春兰  张志宏 《农业考古》2007,(5):43-46,66
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的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辈出,茶叶贸易活跃。早在东汉之际,就有僧人采茶。《庐山志》载: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呤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曾挥写诗句,描绘“前日浮梁买茶去”的情景。至宋元,公元1162年,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年产茶278万斤,主要品种有双井,西山白露,鹤岭等名茶(1)(引据《茶史》)。元朝时,江西九江已是我国的第一大茶市,当时九江茶商云集,集中售茶买茶者,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此后,江西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  相似文献   

9.
开发咸宁茶文化,打造"茶叶之乡"旅游品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雅 《农业考古》2007,(5):47-50,66
咸宁市上古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为东吴武昌郡,唐为鄂州而辖五县;江夏(今咸安在内)、永兴(今通山在内)、武昌、蒲圻(今赤壁、嘉鱼在内)、唐年(今崇阳、通城在内)。唐以后或分属武昌郡和兴国军或统属武昌路、武昌府。咸宁自古产茶,古籍称“鄂州茶”、“武昌茶”和“兴国茶”。一、咸宁茶叶史咸宁茶叶历史起源甚早,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有时咸宁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唐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咸宁是唐鄂州主体,也应是当时主要产茶区,其时唐年(今崇阳、通城)和蒲圻…  相似文献   

10.
西瓜,本源自非洲,传入西亚和中亚地区后,又向东传入中国北方地区。10世纪初期,契丹人就已将其引种于上京城(始称皇都,即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古城)附近。10世纪初期,五代人胡峤是最早记录西瓜种植及其性状的中原人士,他曾亲自目睹契丹种植及食用西瓜的事实。其后,至公元1143年,南宋人洪皓,又自北方的金朝境内将西瓜的种籽携入江淮地区,开始大面积的种植于杭州、饶州、英州等地。此后,西瓜在中国境内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种类也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秧马歌》碑及秧马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途经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县),见宣德郎曾安止(1048——1098年,江西泰和人)。安止出所作《禾谱》,轼美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然惜其不谱农器。因此,作了一首《秧马歌》(见附录)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秧马歌》今存《苏轼诗集》中。《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曾引陈振孙略记此事。陆游为曾之谨(曾安止侄孙)题诗有云:“曾侯奋笔谱多稼,谵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可见此歌颇为宋人所传诵。但《秧马歌》碑刻尚未见有著  相似文献   

12.
虫草考证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特产,早已驰名中外,与人参、鹿茸齐名,并列为三大补品。奥秘所在对于虫草的认识,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西周至公元前221—前207年的秦朝,从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以虫草作图案的玉雕装饰品。我国是最早记载虫草的国家。早在公元1756年,清朝赵学敏首先记述:“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下跌六足,脰以上绝类蚕”(《本草纲目拾遗》),“冬虫夏草”之称由此而来。清朝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清雍正、乾隆年间)上更进一步说:“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  相似文献   

13.
天津蓟县(古渔阳)盘山的祐唐寺(也叫千象寺),为唐代开元年间兴建。古寺遗址幸存的《祐唐寺剏(音chuàng,同创)建讲堂碑,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五年(公元987年)建树。碑文中记载:“夫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籍冠百城,红稻香耕,实渔盐之沃壤。”……  相似文献   

14.
《葛洪肘后备急方》是一本著名的古医书,原为葛洪(公元281~341年)所撰。葛洪是东晋朝代(公元317~420年)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本书初名《肘后卒救方》;其“肘后”,即便于携带取用之意。后由梁人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增补缺佚,得一百一首,因名为《补厥肘后百一方》。后又经金人杨用道摘取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的附方,随证类附于后,名为《附广肘后方》。现行各本,书中的葛、陶部分已混淆一起,但杨的增补部分,因列为“附方”,易于辨出。所载的兽医方技,  相似文献   

15.
古代人工栽杉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杉木是我国南方地区栽培最广泛的主要商品用材树种,在我国栽植历史悠久,史书多有记载,以东晋陶侃植杉最早。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为长沙太尉时,曾“种杉结庵”于岳麓山,人称“杉庵”;至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自郴、桂攻长沙,杉与庵才毁于战火中。以此推断我国杉木人工栽培历史,至少有一千六百多年。但大规模人工植杉,则是在唐代以后。《太平寰宇记》有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大别山区桐城县人工栽杉的记载:“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县令韩震焚烧草木,栽植松杉。”大诗人白居易在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公元815——819年)时,曾写《栽杉》诗来记述,诗为:“劲叶森利戟,孤茎挺端标,  相似文献   

16.
~~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牛匕豚乞刂(郭注:亦割刺之名),糈用禾余。今按,此经起自“洞庭山之首”,中有“澧沅”、“潇湘”诸水,其倒数第二为“柴桑之山”,郭注:“今在浔阳柴桑县南,共庐山相连也。”则此《中次十二经》稻产区当分布于今湖南北部和江西北部。这与上述湘北、赣北史前稻遗存发现地点也是吻合的。史称“三苗之后,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战国策·魏策》)然而,三苗族所创造的文化类型,应属于稻作文化。南方多水稻。今本《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豆)、膏稻、膏黍(黄米)、膏稷(即粟、谷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观赏鱼(如金鱼)的发祥地。近年来,锦鲫和热带鱼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追本溯源工作重又兴起。观赏鱼的发现和发展与渔业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淡水渔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而观赏鱼起源于何时?今有论者认为,“金鱼”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公肪”(文按:“公肪”当为任昉,许为误植?)《述异记》(公元460—508年);热带鱼如叉尾斗鱼则仅一、二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18.
陈宏 《农业考古》2002,(2):28-29
据《余杭县志》记载 :“陆羽泉 ,在县西北三十里吴山界 ,双溪路侧 ,广三尺许 ,深不盈尺 ,大旱不竭 ,味极清洌”。据《新唐书》“陆羽传”载 :“陆羽字鸿渐 ,复州竟陵人 (今湖北天门县 )。不知所生……上元初 ,更隐苕溪 ,自称桑苎翁 ,闭门著书 ,贞元末卒 (公元 80 4年 )。羽嗜茶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秦汉以来治理边疆,除治军治政之外,其最有远见和最有成效的创举之一,就是制定和推行“屯田制度”的政策,创建和发展边郡的农业,益济民生,解决军粮,以谋求社会的安宁、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的繁荣、抵御外侮和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新疆古称西域,自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西通和治理西域,并出使安息(即波斯,今伊朗)。至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又遣班超定远西域边疆,并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建立了自中国横贯中亚经波斯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无论在边疆治理  相似文献   

20.
“婺绿”茶史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婺绿”的溯源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陆羽(公元733~804年)所著的《茶经》一书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茶经》成书的年代为肃宗乾元年间,那时,婺源已建县治于清华。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写的长诗《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可以看出浮梁已经成为茶叶的集散地。那时的县城清华至毗邻的浮梁只有一百五十华里,婺源茶叶,绝大部分运到浮梁销售是有理可据的。从有关史料中,还可得到证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浮梁运销西北,华北各地的茶叶就有几十万驮之多。这说明唐代的婺源已是著名的茶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