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寄主植物对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比较茄子、黄瓜和节瓜三种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LC_(50)和LT_(50)值,评价了寄主植物对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的影响。烟粉虱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的第8~14天,不同寄主植物上玫烟色拟青霉对烟粉虱的LC_(50)值差异显著;茄子、黄瓜和节瓜上烟粉虱的LC_(50)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分别在处理后的第14、10、12天。当玫烟色拟青霉的浓度为1.0×10~5和5.0×10~5分生孢子/mL时,黄瓜与茄子、节瓜上烟粉虱的LT_(50)值差异显著;当浓度为5.0×10~6~1.0×10~8分生孢子/mL时,三种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LT_(50)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玫烟色拟青霉对菜青虫的侵染及致病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对3龄菜青虫的侵染和致病作用。结果表明:玫烟色拟青霉可通过体壁侵染虫体。3龄菜青虫在接菌8h后,附着在虫体表面的孢子开始萌发,24h后菌丝即可穿透体壁进入血腔,48h后可见虫体内有部分菌丝体。侵入虫体内的菌丝对寄主组织没有选择性。菌丝首先在入侵的血腔中生长,然后侵入邻近的脂肪体和肌肉,随菌丝在虫体内的增殖,中肠、丝腺等相继被侵染。受侵的各组织器官均发生明显的病变,如体壁分离、脂肪体变形、溶解,肌纤维排列松散,中肠上皮细胞脱落并出现许多空泡等。  相似文献   

3.
玫烟色拟青霉北京变种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2—1984年,在北京郊区温室黄瓜上,用玫烟色拟青霉北京变种的制剂,系统控制温室白粉虱。试验明确在平均温度15~21℃、相对湿度79—93%条件下,拟青霉寄生率:若虫80%、蛹63%、成虫41%。初瓜期开始防治三次,防治期70天,种群增长指数为0.40,控制种群效果达95%,成虫防效为94%。  相似文献   

4.
玫烟色拟青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陈巍巍  冯明光 《昆虫天敌》1999,21(3):140-144
玫烟色拟青霉是侵染多种昆虫的病原真菌。本文拟就过去10年中国内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给予总结和评述,包括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代谢产物,遗传变异,自然发生与流行,毒力及制剂应用等。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用该菌防治粉虱的实践,将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原始亲本菌株PFCF-O、退化亲本菌株PFCF-D和单孢分离子菌株PF-CF-D58、PFCF-D20、PFCF-D50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等生物学指标以及各菌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结果表明,菌株PFCF-O的生长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产孢量为2.7×107个/mL,孢子萌发率为62.59%,胞外蛋白酶水平为1.16,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7.74%。而菌株PFCF-D、PFCF-D20、PFCF-D50和PFCF-D58间平均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为1.05×107~2.34×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为1.02~1.07,各生物学指标及其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19.86%~51.44%)都显著低于菌株PFCF-O。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初期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菌株生长后期的生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古巴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蜡蚧菌CHLB5,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该菌株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营养及有机氮和无机氮等营养均能利用,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生长以麦芽糖和蛋白胨的较快(速率分别为6.38和7.44 mm/d),以甘油和硫酸铵的较慢(分别为3.92和3.79 mm/d);分生孢子产生量以麦芽糖和蛋白胨较多(产孢量分别为6.98×1010和3.96×1010孢子/皿),以甘油和脲较少(产孢量分别为0.39×1010和1.76×1010孢子/皿)。菌株CHLB5在19~29℃能正常生长,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最适温度为27℃。菌株对烟粉虱2龄若虫第8 d的致死率为86.9%,该菌株在害虫生防上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玫烟色拟青霉北京变种强株系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B菌株,是1980年自北京郊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成虫上分离到,鉴定为玫烟色拟青霉北京变种(P.fumosoroseus var.beijingensisFang et Q.T.Chen n.var.)。野生菌株保藏到1982年后,菌株的寄生性、生长习性等均减退。但经人工诱变,得到的13—41.、13—21B.、13—48等人工突变株,在寄生性上有极显著的提高;菌落重量增加0.24—1.7倍;产孢量提高0.59—1.3倍。培养特征也有较大的差异。1982年来,在保护地内用诱变菌株混合制剂防治黄瓜上的温室白粉虱,对于减少种群和上层叶成虫数量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虫生真菌玫烟色拟青霉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玫烟色拟青霉9867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液体菌种最佳培养时间为65 h,其菌丝生物量最高,达20.62 g/L;固体培养最佳时间为20 d。液体菌种接种量为4%,初始pH为6~7,最佳培养温度为26℃。  相似文献   

9.
玫烟色拟青霉亚致死浓度对小菜蛾取食和成虫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测定了玫烟色拟青霉菌株SCAU-PFCF01的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幼虫取食量、蛹重、化蛹、羽化、成虫寿命和雌蛾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玫烟色拟青霉1×102和1×103孢子/ml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后,其幼虫期的总取食量较对照相比分别降低29.3%和54.1%。处理4龄幼虫后,玫烟色拟青霉导致其化蛹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及成虫产卵量显著下降,1×103孢子/ml处理4龄幼虫后小菜蛾的平均蛹重、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成虫的产卵量分别为4.3mg、15.3d、17.2d和135.1粒/雌,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从罹病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上分离的虫生真菌(菌株FZ-01)的分类归属及其生物防治的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防治潜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菌株FZ-01为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该菌株在马铃薯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适应温度和酸碱度范围较广,可耐高温(35℃)和酸碱(pH4~10);孢子萌发速率快(5 h)且萌发率高(>90%);菌株致病力测定表明分生孢子浓度为1.0×107 cfu/mL时,对烟粉虱(MEAM1)成虫致死中时间(LT50)仅为2.75 d,接菌4 d时致死中浓度(LC50)仅为2.69×104 cfu/mL。综上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FZ-01对烟粉虱具有十分优良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1.
烟粉虱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症观察表明,烟粉虱感染白僵菌96 h后虫体颜色变为深红色。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处理后36 h,可在表皮下面观察到芽生孢子。48 h后可在体内观察到明显的菌丝段。60 h可以观察到菌丝入侵到脂肪体中,96 h发现内部组织器官病变,肌肉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体内出现大量菌丝,120 h后菌丝突破体壁向外生长,132 h后形成菌丝层。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了25℃下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各龄若虫的选择性;不同温度对寄生蜂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生育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三龄和伪蛹初期的烟粉虱寄生率最高,小蜂发育速度也最快。丽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和雌蜂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存活率以25℃中最高、15℃最低,但不同温度下丽蚜小蜂的生育力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敌死虫对不同发育阶段烟粉虱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敌死虫对烟粉虱成虫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 ,99.1%敌死虫200、100、50倍液药后 2h~120h对黄瓜上烟粉虱的驱避率均在90%以上 ,50倍液处理药后3d的驱避率为98%~100%。药剂处理的非洲菊上烟粉虱成虫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敌死虫对烟粉虱卵具有一定活性 ,致死中量为10468.6mg/kg ;对若虫活性较高 ,对1、2、3龄若虫的致死中量分别为165.81、199.46、232.38mg/kg ,稀释倍数分别为5976、4968、4264倍。  相似文献   

14.
烟粉虱Q隐种是近几年新传入我国的入侵烟粉虱,主要危害蔬菜、棉花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对多种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为了了解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丽蚜小蜂控制烟粉虱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调查了经吡虫啉叶面处理和灌根处理两种不同施药方式处理,烟粉虱Q隐种的存活率、丽蚜小蜂的存活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1、5、10、50mg·L^-1。浓度吡虫啉灌根处理的丽蚜小蜂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8%、14.9%、19.3%、16.2%;1、5、50mg·L^-1浓度吡虫啉叶面处理的丽蚜小蜂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2%、81.8%、93-3%。相同浓度的吡虫啉处理中,叶面处理的丽蚜小蜂死亡率显著高于灌根处理;在吡虫啉和丽蚜小蜂协同作用中,用浓度5、10、50mg·L^-1的吡虫啉灌根处理时,烟粉虱的死亡率分别为41.5%、39.1%、45.9%,丽蚜小蜂寄生率分别为11.9%、15.9%、7.9%;用浓度5、50mg·L^-1的吡虫啉叶面处理时,烟粉虱的死亡率分别为12.6%、37.2%,丽蚜小蜂寄生率均为2%左右。灌根处理对寄生蜂的存活率影响较小,且有利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和取食;而叶面处理显著降低了寄生蜂的存活率及寄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寄主作物烟粉虱种群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玲  魏洪义 《植物保护》2010,36(3):103-105
采用等距机械抽样法对棉花、茄子、豇豆等不同作物上烟粉虱成虫、蛹、卵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茄子叶片上烟粉虱成虫和蛹的数量最多,豇豆叶片上卵的数量最多。棉花上烟粉虱成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型,蛹、卵的种群为均匀分布,茄子上烟粉虱成虫和蛹为均匀分布,卵呈聚集分布;豇豆上烟粉虱成虫为均匀分布,蛹和卵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宁夏8个地区烟粉虱成虫田间种群对4类5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 表明,供试烟粉虱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了中等至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3.31~227.98倍;对烯啶虫胺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14~69.33倍;对毒死蜱和吡虫啉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63~38....  相似文献   

17.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随着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以及在蔬菜上的残留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防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自然发生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的种群具有明显的压制作用;温室大棚番茄上烟粉虱种群,在释放捕食螨和常规对照处理间的总体动态趋势相同,烟粉虱的数量在番茄植株上的分布均为上部中部下部叶片,但常规对照处理的烟粉虱数量是释放捕食螨处理的2~3倍;在烟粉虱种群密度低时,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90%以上,随着烟粉虱密度的增大,巴氏新小绥螨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下降,但番茄拉秧时防效仍可达到55.70%。相比化学农药,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生物防治措施对治理烟粉虱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7种杀虫剂对北京地区烟粉虱成虫毒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比较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北京地区烟粉虱成虫的毒力,以期为北京地区高毒农药淘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氟虫腈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最强,其LC50值为2.98(g/mL;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对烟粉虱成虫的生物活性较好,LC50值分别为8.04(g/mL、7.49(g/mL,噻虫嗪对烟粉虱成虫毒力相对较差,LC50值仅为95.03(g/mL;烟粉虱成虫对马拉硫磷、异丙威和噻嗪酮3种杀虫剂不敏感。在北京地区,采用噻虫嗪、马拉硫磷、异丙威和噻嗪酮等杀虫剂,不能有效防治烟粉虱的成虫;氟虫腈、吡虫啉和啶虫脒可以用来防治烟粉虱成虫。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列举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蜂种类,共计74种,其中恩蚜小蜂属Encarsia 47种,桨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24种,埃宓细蜂属Amitus 2种及新姬小蜂属Neochrysocharis 1种;从生殖方式、寄生行为及寄主发育阶段喜好程度等方面论述了烟粉虱寄生蜂种类及繁殖方式的多样性;介绍了目前烟粉虱寄生蜂的引种工作;最后提出了今后有关烟粉虱寄生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烟粉虱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B型烟粉虱为材料,应用改进的方法-氯仿/异戊醇抽提法提取了高质量单头烟粉虱基因组DNA。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成虫基因组DNA的提取,对烟粉虱拟蛹及卵同样具有较高的提取效果;同时,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较常用的醋酸钾抽提法节省时间3~4h,提高工作效率2.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