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题诗 《农业考古》2015,(3):316-320
我国远古农耕时期的人民在当时与农业祭祀文明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下创作出了种类繁多的岩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农业祭祀文明状态与特点的分析到它对于岩画艺术主题的影响的探讨与解析,使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与感受在农业祭祀文明影响下的岩画艺术。  相似文献   

2.
温故而知新,温故可创新。重读四万年前直至近现代分布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约5000万幅岩画之历史,陷入一个崭新、深奥而残酷的窘境:世界竟无一人敢说自己读懂了岩画!在高岩和穴居顶刻绘岩画耗资巨大,绝非纯艺术;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伟大时代精神的象征。重温岩画,发现其主旨在于:宣示领地,保卫穴居,它是保家的"锁"、戍边的"兵",给人安心安全和安宁;岩画还美化居室和领地,成为距今4.15万年室园和渔猎苑之祖型,成为记录历史的灿烂史诗。  相似文献   

3.
岩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黑山岩画是远古时期嘉峪关地区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动物、人物、佛塔、植物,还有大型的操练舞蹈场景。本文以嘉峪关黑山岩画的原始宗教情感为主要研究对象,黑山岩画的图像中反映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及佛像图像的崇拜,其中塔形图也表现出苯教与佛教之间宗教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岩画是研究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一艺术化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后认为,古代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方式经历了早期的狩猎时期、中期以游牧为主的原始畜牧业时期和后期由原始畜牧业到传统畜牧业的过度时期.作为畜牧业生产资料的家畜,岩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羊、马、狗、牛、驴、骆驼6种,已被现在这一地区饲养的羊、猪、兔、牛、禽、骡6种所取代,但"六畜"羊为首的历史地位没有变.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岩画是研究曾经生活在这里游牧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一艺术化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古代游牧民族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对动物的饲养,以及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内蒙古西部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岩画,为研究草原原始畜牧业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原始畜牧业首先经历了拘系圈养阶段,其依据除动物岩画外,甲骨文、考古学资料和民族学资料为其提供佐证。此后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既使放开这些动物,它们也不逃之夭夭了。此后古代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野牧”。从狩猎向放牧业转化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狩猎经验的积累;第二,气候的变化;第三,新材料—青铜器的运用。通过对动物岩画地观查,有七种动物被驯化变成家畜、它们是马、牛、山羊、绵羊、骆驼、狗和鹿  相似文献   

7.
张嘉馨 《农业考古》2020,(1):212-221
本文以将军崖岩画遗址为切入点,通过对该遗址周边考古遗存、上古神话传说、先秦文献等资料的应用和分析,并结合科技断代的数据,对将军崖岩画中的人面稻米图像、凹穴岩画(星象图)、"石社"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将军崖岩画表征了上古社会的农业崇拜文化;将军崖岩画的主体图像是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并与农业文化中的天体崇拜和农业祭祀紧密联系,是苏北鲁南地区上古时期一处规格较高的举行仪式和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桂南以石铲为主体的稻作文化遗存与左江岩画在分布地域、时间、族性、文化渊源等诸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左江岩画产生的基础,左江岩画中包含着很多稻作文化元素,稻作祭祀文化是左江岩画的主题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孙保瑞 《农业考古》2019,(4):236-241
杨寨村岩画是一幅叙事完整的阴刻岩画,它由“回”形图案、双牛字、十字、舞蹈构成古代祭祀场面,与史料记载农业祭祀活动相吻合。经考证;回形图案是祭祀土地的方形三层坛。“牛”字刻在祭坛正前方摆放祭品处,是“牺牲”。“十”字是一个“甲日”表述,指明了岩画描绘的祭祀时间。舞蹈场面反映了古人在祭祀中对农业丰收的祈盼。  相似文献   

10.
中原凹穴岩画有明确的结构关系和规律可循,通过对近千幅凹穴岩画比较后发现,它由6对12凹穴以偶数排列形式为基本框架,框架的上下两头有起止凹穴,框架左右两边有奇数凹穴,框架是固定不变的,奇数凹穴是活动变化的。研究认为,它们分别是起止凹穴、记时间凹穴和记事件凹穴,相互构成因果关系,是中原早期农业文明的星历记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岩画在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史中有重要价值。花山岩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花山岩画不仅文化形态独特,而且内涵深遂,既反映了骆越族人上古时代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又蕴含了骆越族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是广西地域独具特色的上古农业文明的标志,为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增添了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双向交流”启发式教学艺术,是在适应当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孕育发生的.积极实施“双向交流”启发式教学艺术,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中贯彻“双向交流”启发式教学艺术,是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交流”形式来实现的.那么,如何运用好“双向交流”教学艺术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以下数种“交流”形式,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今年四月,云南省博物馆为了确定沧源岩画的年代问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附近的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行了试掘。与沧源岩画第六地点隔河相望的耿马石佛洞新石器洞穴遗址即是其一。石佛洞遗址西北距耿马县城25公里(图一),位于小黑江北岸之半山腰,高出江面25  相似文献   

14.
见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狩猎岩画中猎人行猎武器,早期(新石器时代)有弓箭、木棒、石球、流星索等,进入青铜时代有刀、剑、弩等。有些画面,还有类似陷井一类的图形。在所有的武器中,以弓箭使用最为广泛,其中有长弓和短弓。长弓甚大,比持弓的人还要高出许多,短弓也过人之半。这样高大的木弓,并不是艺术上的有意夸大,而是对当时弓形的如实描写。伊林.谢加尔曾解释过真中的道理,他在《人怎样变成巨人》一书中说:“人为了造成箭,需要几千年。起初从弓上射出去的并不是箭,而是本来就有的投枪。因此,弓也必须在那时做得很大  相似文献   

15.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与原始农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一九七九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了一处反映原始社会农业部落的生产、生活和意识的石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岩画,距今4—5千年。我国现存的古代岩画,多为游牧业部落的遗存,而原始农业部落的石刻作品,将军崖还是唯一的一处。它对研究我国的原始农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民居研究是聚落形态研究的微观层次.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间特色、结构材料、立面造型、装饰装修都会对聚落的整体景观发生影响.江西传统民居的外墙因地制宜的运用本土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组合、色彩的对比、砌筑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墙顶造型的塑造,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多元化的.通常所说的艺术,一般是指文学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创作者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们形象思维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管理所说的艺术,指的是处理管理问题的才能和方法,也就是技巧.管理艺术也是多样性的,管理才能和方法可是多方面的,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研究和运用管理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一、载体用材的演变中国画兴起于岩画、陶彩、青铜纹、石刻和帛画,其载体原是石头、陶器、青铜器、竹简与缣帛,而烙画的载体则仅限于竹木。烙画源于对简书的模仿。既然字可以在竹简上写,那么画当然也可以在竹木上烙。  相似文献   

19.
张瑞阳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4):71-72,104
园林的景观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植物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园林植物配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配置的艺术构图形式,通过对植物配置艺术构图中平面构图、立面构图和色彩构图3种形式的探讨,提出植物配置艺术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温升1℃粮仓变大漠,非洲大漠变桑田 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是美国的大粮仓,但这片广阔的土地全是沙质结构.换言之,在6000多年前,美国的气温比现在高1℃的时候,这片肥美的草原其实是寸草不生的大漠.如果气温升高1℃,全球最热的撒哈拉大漠可能会变得湿润起来,重现6000年前岩画中大象、水牛和野羊在肥美的草原上巡游的美丽景象,而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将全部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