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肉眼检查(简称目检)是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用肉眼找出病鱼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从而诊断鱼患了什么病。对鱼体进行目检的部位和顺序是体表、鳃和内脏。具体方法为:1.体表。将捞出的活病鱼或刚死不久的病鱼放在鱼盘或白瓷盘中,对头部、嘴、鳃盖、鳞片、鳍条进  相似文献   

2.
超市买鱼     
肉眼检查(简称目检)是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用肉服找出病鱼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从而诊断鱼患了什么病。对鱼体进行目检的部位和顺序是体表、鳃和内脏。具体方法为:  相似文献   

3.
鱼病的诊断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鱼病的诊断供检查的病鱼应是活的或刚死不久,鱼体湿润。1.肉眼诊断常见鱼病的发病部位均集中在体表、鳃瓣和肠道,应对这些部位重点观察。①体表检  相似文献   

4.
鱼类易诱发多种疾病,而且一旦发病,只能通过全池泼洒药物的办法来防治。鱼病检测的主要方法是镜检和目检。在实际生产当中由于条件所限,为及时鉴别和预防传染性疾病,目检——感官鉴别,显得尤为重要。现介绍几种常见鱼病的感官鉴别方法。一、肠道病的感官鉴别1.出血病:病鱼肌肉、口腔、各鳍条的基部充血,尤以臀鳍为重。剥去皮肤可见肌肉点状出血,患病严重时肌肉全部发红。有时病鱼的鳃盖、大腭、眼圈和肠道等处也有充血现象,鳃失去鲜红或苍白。2.肠炎病:病鱼肛门红肿,严重者轻压腹部有浓血伴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道部分或全部发炎,呈紫红色…  相似文献   

5.
一、常见鱼病的肉眼诊断方法1.检查鱼体体表。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多为赤皮病;若病鱼仅鳃盖或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不明显,撕开表皮发现肌肉呈充血状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则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呈印章状则为打印病。  相似文献   

6.
冬季是渔业的农闲时节,大部分鱼类都已捕捞上市,越冬的水产品较少,很容易放松对水产养殖的管理和鱼病防治工作。其实,冬季也是鱼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因此,冬季防鱼病十分重要。冬季比较常见的鱼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斜管虫病由斜管虫寄生于鱼的鳃部而引起。病鱼的体表和鳃分泌大量黏液,同时组织被破坏,形成淡灰色薄膜,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之呼吸困难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各地生产实践经验和我们在生产中的一些体会,着重介绍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如何比较准确区别相类似的鱼病。 1 体表具有白色症状的鱼病 有小瓜虫病、粘孢子虫病、水霉病、微孢子虫病、钩介幼虫病、打粉病、三代虫病和白皮病。小瓜虫病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许多白色点薄膜状脓泡,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红斑,病鱼死后2~3小时白点消失。微孢子虫病的体表是大小、形状不一的白点,显灰白色胞囊。鱼体寄生粘孢子虫病后,消瘦,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焦躁不安狂游。水霉病是体表长着如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是浙江省主要的经济养殖品种之一,其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如下。   一、盛夏季节鱼病防治   (一 )细菌性病害   1弧菌病: 6月~ 9月初,特别是高温、无风时期,养殖密度过大,鱼鳃部易感染弧菌引起弧菌病。   症状:体表或鳍上出现点状发红,以致出血、糜烂、溃疡,严重时菌体侵入内脏,衰竭而死。   2肠炎病:多发于 4月~ 9月份,由单细胞杆菌或投喂不鲜小杂鱼、水质恶化引起肠炎。   (二 )寄生虫病   1小瓜虫病 (白点病 ):多发于水温 15℃~ 25℃期间,小瓜虫寄生在鱼体表或鳃上。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  相似文献   

9.
1.体表具有白色症状的鱼病有小瓜虫病、粘孢子虫病、水霉病、微孢子虫病、钩介幼虫病、打粉病、三代虫病和白皮病。小瓜虫病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许多白色点状薄膜状脓泡,细看白点间有充血红斑,病鱼死后2~3小时白点消失。微孢子虫病的体表是大小、形状不一的白点,呈灰白色胞囊  相似文献   

10.
正一、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1.病鱼相同症状。烂鳃病为鱼种至成鱼养殖阶段的主要病害,流行于夏、秋季,对草鱼、青鱼危害最大。引起烂鳃病的病原体有细菌和寄生虫两种,其都具有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体色发黑、鳃盖"开天窗"等症状。2.目检主要区别。细菌性烂鳃病病灶部位鳃丝发白、坏  相似文献   

11.
<正>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一般温度在10℃~20℃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份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指环虫、小瓜虫、斜管虫等鱼病。其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下: 1 水霉病 病鱼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病鱼活动失常,食欲减退,终因体衰而死  相似文献   

12.
<正> 正确诊断鱼病是防治鱼病的前提,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治愈鱼病的目的。在常见鱼病中往往有许多鱼病症状相似,而病原体不同,其防治方法也就各异,应加以区别。现将生产上烂鳃症状鱼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粘球菌,习惯上称"烂鳃病"。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相似文献   

13.
正采用药饵防治鱼病是一项简单实用的好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如何让鱼吃到适量的药饵,是能否有效防治鱼病的关键。一、用药饵治鱼病的原则当鱼发病后,首先要正确诊断病因,只有确定是什么病,才能够对症选择药物。一是药饵适合治疗需要通过内服才有效的鱼病,比如肠炎病;而通过对水体消毒或对鱼体表杀菌即可治疗的鱼病则不适合用药饵治,如水霉病。其  相似文献   

14.
一、寄生虫性鱼病1.车轮虫病。病原体主要寄生在鳃部。当病原体大量侵袭鳃部时,由于鳃组织被破坏,使鱼呼吸困难,病鱼游近水表呈浮头状。换清水后仍不能恢复正常。此病主要危害金鱼。大鱼体上虽有车轮虫寄生,通常不会死亡。水温在  相似文献   

15.
冬季水温低,鱼类活动弱,摄食少,鱼病的防治易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冬季鱼病虽不象夏秋季那样频繁。但若不加以防治,也会造成很大损失,对高密度的鱼种越冬池的危害更严重。现将冬季经常出现的、危害性较大的几种鱼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1.水霉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鱼类刚进入越冬池的一段时间内,因并塘时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水霉菌入侵所致。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分泌毒素,破坏鱼体组织,使病鱼烦燥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以至瘦弱而死。此病可危害各种养殖鱼类和鱼卵。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2)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3)鱼类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或  相似文献   

16.
<正>一是查鱼体体表。一般经验,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多为赤皮病;若病鱼仅鳃盖或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不明显,撕开表皮,发现肌肉呈充血状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则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呈印章状则为打印病;体表生有棉絮状的白色物则为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鱼病的发生都在4~10月这段时间流行.因此,掌握鱼病的发生规律,针对不同鱼病的发生季节,在鱼病发生前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对控制鱼病的发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1.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主要采用全池遍洒法.预防体表细菌性疾病,常用漂白粉,使池水成1毫克/千克的浓度,每隔15天左右泼洒1次,可预防烂鳃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等;也可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每亩鱼池平均水深1米时,用生石灰15~20千克.预防体外寄生虫鱼病,如车轮虫、小瓜虫、中华鳋等,可每月泼洒1次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成0.7毫克/千克浓度,或用晶体敌百虫(含量为90%)用量为0.3~0.5毫克/千克浓度.  相似文献   

18.
一、选用药物的针对性 对症下药,是正确给药的基础.一般来讲,细菌性疾病如赤皮、肠炎、烂鳃、白头白嘴及暴发性鱼病等,应使用灭菌类药物内服加外治.例如暴发性鱼病,可选用极具灭菌能力的北京"渔经"牌灭毒王进行泼洒治疗.肠炎病可选用大蒜素或大蒜素加呋喃唑酮等内服药.由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如车轮虫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则应选用灭虫类药物,B型灭虫精和鱼用灭虫灵对寄生虫效果特别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1.查鱼体体表。一般经验,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则多为赤皮病;若病鱼仅鳃盖或鳍基部充血,皮肤充血不明显,撕开表皮发现肌肉呈充血状或块状淤血则为出血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乳黄色液体流出则为肠炎病;尾柄及腹部两侧有火烙样的红斑或表皮腐烂呈印章状  相似文献   

20.
<正> 鱼的疾病分微生物和寄生虫性两大类。养鱼户都想有一个不请技术人员,就能判断鱼病的方法。笔者根据一些专业户的经验,总结了一个简易测定鱼病的三诀:看鳃部。鳃末端腐烂,有粘液、污泥,即细菌性鳃病;鳃片苍白,略带血红色小点,即鳃霉病;鳃片粘液较多,即隐鞭虫、斜管虫、指环虫等寄生引起;鳃部肿大,盖张开,多为中华鳋,双身虫、粘孢子虫孢囊等寄生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