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AM-Organics International)的基本标准及其认可准则被普遍公认为是各国制定国家有机标准和有机认证检查体系的国际性指南,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进行有机认证互认谈判阶段和进行相关技术比较时等同性评估依据.本文在介绍国际有机农业联盟组织的建立、组织架构和发展宗旨与原则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4.
国际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5)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等的日益关注,有机农业对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实现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总结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主要从政府引导和监管、财政扶持、技术研发与服务及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孟凡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198-205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数量型并重的模式转变,需要对农业发展模式和措施进一步优化,其中有机农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到2016年底,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180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有机产值和销售额分别达1 323亿元和450.6亿元。有机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能力、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振兴乡村经济、创造宜居环境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也面临着无法充分保障氮素供应以及适度规模化困难等挑战,需要在发展中考虑和关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相应政策,采取生态补偿等具体措施,引导有机农业合理、有序发展。此外,发展有机农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常规农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将有机农业理念、原则和技术在常规农业中推广应用,促进中国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与常规化学农业相区别,有机农业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健康方式,不但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个人与社会的健康、经济的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7.
8.
浅谈德国的有机农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志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3):142-142
为缓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德国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倡导发展有机农业,实施农地休耕、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经过30多年德国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相似文献
9.
有机农业之定义宽严界定因人而异,自完全自然放任的生态平衡农业耕作方式至不施用化学肥料及农业药剂或有限使用化学肥料与农业药剂的农耕方式。主要在倡导自然界物质之循环利用,维护生态,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土地之永续利用,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可与宗教、生态保护、农药受害、地力维持、祈求安全食品者相结合发展。基于此种观点,在省中、南部设置相关试区,测试有机农法理念在台湾地区进行之可能性,包括利用轮作,间作,生物防治及微生物肥料于耕作中。综合目前试验成果显示,有机农耕法作物产量渐与惯行法相近,或略为增产。产品风味佳但 相似文献
10.
11.
现代农业系统在明显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影响。在持续不断的严重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毁坏的背景下,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至关重要。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减少生态可持续性和生产力及社会可持续之间权衡关系的重要方法。这两种农业方法都属生态集约化范畴,均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的巨大潜力;然而,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常导致产量降低。虽然产量降低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来弥补(如减少食物浪费、减少食用精饲料喂养的肉类),但是,由于全球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反,因此本文探讨了通过科学研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前景来提高低投入农业系统作物产量的可能性。为权衡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有助于粮食安全,我们对未来研究提出5点建议:1)农场和田地的景观设计与复合种植模式、2)数字化技术的应用、3)以农田低投入为目标的作物育种、4)农业废弃物的高质量循环利用和5)非化学作物保护。 相似文献
12.
13.
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概念,全球有机食品的发展情况,有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推动市场与销售,执行标准与法规,有机食品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4.
提携体系:生产者—消费者合作伙伴与日本有机农业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22(5):43-44
JOAA (Japan Organic Agriculture Association,日本有机农业协会)在1971年10月成立,是一个非营利的志愿组织,主要由热心发展及推广有机农业活动的生产者及其顾客所组成.JOAA完全依靠会员缴纳的费用运作,没有接受政府或机构的资助;在其每月通讯中亦没有任何的商业广告,在经济上可以说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农学家、环境学家、政府官员、农民以及城乡居民,对当前美国以高能量输入方式进行粮食及纤维作物生产体系的脆弱性表示忧虑。过去四十年里,常规农业生产已变得日益依赖以石油为原料合成的化学肥料及农药,藉以提供作物养分及防治病虫草害。虽然这些高能量消耗的农业生产技术对美国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能源和农业机械燃料、肥料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又不能保障供应,已造成农产品生产成本急剧增高。这些问题导致人们对有机农业这种能够减少开支,符合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过度的土壤侵饮、土壤中营养物质的流失以及土壤有机物质的减少,已使全关国的土壤生产力明显下降。申于农用化学品(如化肥及农药)造成天然水的污染及沉积物的形成,致使环境质量恶化;大量使用农药对人和动物健康及食品安全性的潜在危害,也刺激了人们用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粮食的兴趣。本文分析了美国有机农业的农学及社会经济学特点,评价了今后它在美国及其它国家总的粮食及纤维生产中可能作出的贡献。显然,今后的科学研究、教育计划、公共政策以及常规农业生产所输入的成本及可利用性等因素,将极大地影响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及其管理实践的程度。但是,当前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表明: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机农业将在农业生产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机农业发展的低碳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CO2、N2O 和CH4)的产生和排放出发, 探讨有机农业在生产减排和土壤固碳方面的机理。研究发现相对于常规农作而言, 有机农业在减排和固碳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 然而, 从长期来看, 通过土壤固碳减少大气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是无限制的, 到一定程度后会达到一个平衡。因此, 更多的有效固碳途径和管理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 从低碳理念出发, 强调中国加强有机农业环境效益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人们开始注重食品安全,有机农业也因此应运而生。韩国有机农业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随着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成为环境友好型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韩国通过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认证管理、法规建设及政府和非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推动作用等措施,使其国内有机农业发展迅猛,但韩国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也存在技术和推广等诸多问题,需要其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使其国内有机农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球土地退化现状与防治对策——第九届国际水土保持组织会议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1996年8月25日至30日在德国波恩举行了第9届国际水土保持组织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分析全球(特别是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现状、危害、成因,探讨防治土地退化及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来自110个国家的60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前,东道主德国邀请了24位著名的多学科专家、学者,编写了一份大会主题报告,题为《珍惜土地,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本文以该主题报告为基础,参考有关文献,介绍一下全球土地退化的现状与防治对策.1 土地退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土地资源与水、空气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生命存在的支柱.人类在早期耕耘土壤时,土壤具有良好的质量,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良好,适于作物生长.在远古定居农业初期,也曾发生过破坏植被,引起土地退化的情况.但是,土地退化进程十分轻微缓慢,一般觉察不到. 相似文献
19.
再造有机语境——从生产-消费沟通错位谈我国有机农业运动窘境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发展的迟滞和市场的游移不明,是当前我国有机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在造成有机终端市场发育缓慢的诸多因素中,生产端与消费端之间的沟通错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过程和结果上,无法形成对消费市场产生具有主导作用的信息流;打造有影响力的媒介平台,建立新语境以消除信息传播滞碍,通过提升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带动和加强生产、流通、科研、管理等相关各部件的完善,将有助于摆脱有机领域的尴尬现状,从而平顺且有力地推动我国有机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Jaylyn Wang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18(2):381-381
蚜虫是以植物的韧皮部流体为食物的小型昆虫,以群体形式吸取植物的养分并传播植物病毒,给全世界农作物带来巨大灾害.蚜虫对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性强,不断在单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之间切换产生出各种表观形态.因其非常奇特的生物学特性成为基础生物学研究重要的模式生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