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虑一个强耦合抛物系统的初边值问题, 通过利用Hlder不等式、最大值原理, 以及先验估计的技巧给出了这类系统解的‖·‖L2(Ω), 和‖·‖V2(QT)估计.  相似文献   

2.
以湘春豆26和临奥1号为材料,设置了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玉米‖大豆等行距间作(农民习惯栽培)、玉米单作(农民习惯栽培)和大豆单作(农民习惯栽培)4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模式的效益最高,达到1 441.73元/667m2,分别比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增加37.51%和16.41%;同时,该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23。这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是玉米和大豆的最佳间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华北平原玉米‖大豆为研究对象,研究间作对农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净温室气体平衡(Net greenhouse gas balance,△GWP)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玉米单作处理(M)的CO2累积排放最高(12.6t/hm2),玉米大豆间作处理比M处理减少4.0%~8.9%。M处理的土壤N2O排放最高(16.0kg/hm2),显著高于间作处理,间作处理比M减少32.2%~36.6%(P0.05)。间作和单作处理间土壤CH4排放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CO2排放动态主要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土壤N2O排放则主要与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不同系统的△GWP不同,M系统的△GWP为8 681kg/hm2,高于等行距间作系统(6 635kg/hm2),而低于宽窄行间作系统(9 753kg/hm2)。结果显示,合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4.
于滇北洱海流域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蒜‖蚕豆间作模式的环境效益,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作物养分利用状况、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地下水氮磷含量、后茬水稻田土壤养分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蒜‖蚕豆土地当量比(LER)为1.15,增产效果显著。大蒜‖蚕豆间作模式显著提高大蒜和蚕豆对氮的吸收利用,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也显著降低地下水的硝态氮和可溶性氮的残留量,并且减少了后茬的土壤中无机氮残留,降低后茬水稻泡田期的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证实大蒜‖蚕豆间作模式是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模式。本研究对推广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等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施氮量对绿豆‖燕麦间作系统生产力及氮吸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绿11号和白燕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30、60、90和120kg/hm2)对绿豆‖燕麦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燕麦具有间作产量优势,间作系统比单作系统生产力平均提高了30%。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氮素吸收率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或施氮量较低时,燕麦与绿豆间作通过种间氮营养互补机制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土地当量比(LER)、生物产量及氮积累量;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且高氮条件下,豆科固氮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发生"氮阻遏"。  相似文献   

6.
从紫山药生姜间作的平衡生产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了紫山药‖生姜种植模式的平衡生产力、物质生产效率及经济收益,并集成了相应的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紫山药‖生姜模式H_4处理在平衡生产力上优势显著,与传统生姜单作、紫山药单作比较,其生姜、紫山药产量分别提高了42.5%和33.5%,其产投比分别提高了45.8%和30.4%,具有高产、高效种植的特点;在资源利用效率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温热资源集约和节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从紫山药生姜间作的平衡生产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了紫山药‖生姜种植模式的平衡生产力、物质生产效率及经济收益,并集成了相应的配套技术。结果表明:紫山药‖生姜模式H_4处理在平衡生产力上优势显著,与传统生姜单作、紫山药单作比较,其生姜、紫山药产量分别提高了42.5%和33.5%,其产投比分别提高了45.8%和30.4%,具有高产、高效种植的特点;在资源利用效率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温热资源集约和节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东平县为大蒜重点产区,为解决粮菜争地矛盾,增加经济效益,我们做了大量的栽培模式试验,从中筛选出两种适应性广、效益高、种植技术易掌握的立体种植方式,分别是大蒜‖越冬菜—玉米‖早熟白菜和大蒜‖越冬菜—玉米‖芹菜栽培模式。1两种栽培模式的特点1!1能充分利用土地、时间、光能等自然资源采用这两种种植模式,周年地里都有作物生长,且各种作物的生长旺期都互相错开。如大蒜的生长旺期在4~5月份,6月上旬收获,玉米的生长旺期在大蒜收获后,而大白菜的生长旺期又在玉米收获后。同一块地里几个旺期交替进行,能充分利用作物的生长季节,…  相似文献   

9.
2016年浦江县杭坪镇8.2 hm~2单季甬优15机插栽培示范方,平均产量10.893 t·hm~(-2),最高田块12.326 t·hm~(-2)。分析高产田穗粒结构及叶龄动态,提出甬优15机插产量超10.5 t·hm~(-2)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经全田实割验收,2018年新昌县单季稻共有8户农户、3个品种(春优927、甬优1540、甬优12)稻谷产量超14.25 t·hm~(-2)。其共同特征为骨架强、库容大、充实。如春优927平均株高146 cm,倒1~3功能叶长40.9、50.4、55.3 cm,生物学产量27.30 t·hm~(-2),有效穗199.5万·hm~(-2),每穗总粒372.6粒,总颖花量74 340万·hm~(-2),结实率86.9%,千粒重24.6 g,谷草比0.95。  相似文献   

11.
设P为素数,P鄹D>1,完全解决丢番图方程A:P2z-PzDm D2=X2。得到如下结论:(Ⅰ)若P=2,则方程(A)除D=3仅有非负整数解26-23·3 32=72和D=3·22k-4 2k-1-1(k≥3)仅有非负整数解22k-2k·(3·22k-4 2k-1-1) (3·22k-4 2k-1-1)2=(3·22k-4 1)2以及D=22k-4 2k-1-3(k≥3)仅有非负整数解22k-2k·(22k-4 2k-1-3) (22k-4 2k-1-3)2=(22k-4 3)2之外,无其他非负整数解。(Ⅱ)若P=3,则方程(A)除D=32k 1 2·3k-14(k≥1)仅有非负整数解32k-3k·32k 1 2·3k-14 (32k 1 2·3k-14)2=32k 1 14 2之外,无其他非负整数解。(Ⅲ)若P>3为奇素数熏则方程(A)除D=3P2k 2Pk-34(k≥1)仅有非负整数解P2k-Pk·P2k 2Pk-34 (P2k 2Pk-34)2=3P2k 14 2和D=P2k 2Pk-34(k≥1)仅有非负整数解P2k-Pk·P2k 2Pk-3 (P2k 2Pk-3)2=P2k 3 2之外,无其他非负整数解。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机插栽培高产重点应提高连晚产量,走多穗技术路线。提出早稻机插产量7.125~8.250 t·hm-2,晚稻机插产量7.875~6.750 t·hm-2,双季产量15 t·hm-2的品种搭配和配套栽培技术。品种搭配采用中早熟早籼+中熟晚粳,配套技术有旱(基质)育秧,适期早播抢栽,提高插种质量,插足基本苗,肥水定量管理促早发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近年来广西发展的一年三熟"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间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揭示其增产、增效机理及玉米、大豆种间作用关系,为更好的利用推广该模式的间套作优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竞争力(A)、产量、经济效益等不同量化指标对广西"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A1)、"春玉米/夏大豆"(A2)2种间套作模式和"春玉米—夏大豆"(A3)、"春大豆—夏大豆"(A4)2种一年两熟轮作种植模式进行评定,以探讨A1种植模式产量、经济效益及种间竞争力变化。【结果】相较于各作物单作,一年三熟"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间套作模式下,春大豆、春玉米植株变高,产量降低;夏大豆百粒重增加,产量增加;LER=2.490,Ams10,Ams20,全年粮食总产量、经济效益高于A2、A3和A4,施肥量最少,生态效益最好,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结论】"春玉米‖春大豆/夏大豆"间套作模式,可同时满足粮食增产、经济效益增长等多目标的要求,可在广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冬小麦生长初期喷施不同剂量的2甲·双氟(43%悬浮剂),以期探究2甲·双氟(43%悬浮剂)对冬小麦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效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甲·双氟(43%悬浮剂)用量为322.5~838.5 g a.i./hm~2时,药后30 d对小麦田杂草的鲜质量防效为90.02%~95.19%,小麦的增产率为13.96%~18.07%。本着高效、环保的原则,推荐最佳用量为322.5~516 g a.i./hm~2。2甲·双氟(43%悬浮剂)对小麦田一年生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且对小麦安全,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甬优538在武义县作为连作晚稻机插栽培,攻关田达到10.5 t·hm~(-2)的高产目标,总结甬优538连作晚稻产量超10.5 t·hm~(-2)的技术指标、生育特性和实施结果,介绍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枣树、核桃树耗水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年生枣树与7年生核桃树为材料,在新疆温宿县试验基地,设置坡上单作红枣(A_1)、坡下单作红枣(A_2)、坡上单作核桃(B_1)、坡下单作核桃(B_2)、坡上红枣‖核桃(C_1)和坡下红枣‖核桃(C_2)6个处理,研究枣树、核桃树的耗水特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枣树和核桃树的水分消耗主要来源于灌溉水,占总耗水量的79%以上;间作模式C_2比单作模式A_1、B_1、A_2和B_2有产量优势,但C_2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仅为0. 38 kg·667m~(-2)·mm~(-1);A_1处理表现相对较好,其灌水量为433. 05 mm,其红枣产量最高,为478. 03 kg·667m~(-2),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 19 kg·667m~(-2)·mm~(-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 000—9 500、9 500—10 000和10 000 kg·hm-2以上3个水平,分析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和各个生育时期群个体性状的变化,并结合土壤肥力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适宜的生态条件。【结果】通过3个产量水平处理的比较,河北省小麦产量从90 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公顷穗数变化较小,穗粒数在30—35粒的概率较大,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从9 000—9 500 kg·hm-2提高至9 500—10 00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至10 000 kg·hm-2以上时收获指数有所提高。穗数800万/hm2、穗粒数在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2 000 kg·hm-2、收获指数为0.46是河北省10 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和调控指标。10 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小麦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均小于20 c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69—8.24,均低于9 000—9 500 kg·hm-2产量水平,但花后20 d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花后30 d在2以上,均高于后者。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以上,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量变化较小,生育期降水量和灌水量也未增加,但小麦全生育时期特别是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有所增加。【结论】河北省实现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的突破,公顷穗数的增产潜力较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应作为主攻方向。大小适中、后期衰老缓慢的高质量群体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保证,较高的基础肥力以及积温和光照较好的年型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太堡湖村,位于长江三峡坝区下游南岸约30 km处,农田长期以粮、油、菜等作物混种为主.近年来,当地发展并推广了一种新型栽培模式:油菜‖冬瓜-晚稻栽培模式,可在粮油稳定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种植效益,使农民增产增收,深受农民喜爱.目前,在当地种植面积达160亩左右.  相似文献   

19.
应用17 600IU·mg-1 Bt悬浮剂防治小菜蛾幼虫,结果显示,17600IU·mg-1 Bt悬浮刑1 125 g·hm-2的防效为94.36%,高于16 000IU·mg-1 Bt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的防效(85.53%),是防治小菜蛾的有效生物药剂,推荐使用浓度为750~1125 g·hm-2.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测量误差分析、模型误差统计检验、变形分析、可靠性分析和优化设计等问题中,经常需要对统计量分布的非中心参数进行估计.本文针对χ2(n,δ)分布,讨论了其分布的密度函数和数字特征,提出了一种估计非中心参数的方法,并给出了部分估计结果,可供实际应用时查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