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聚丙烯酰胺对盐渍化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聚丙烯酰胺(PAM)对盐渍化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盐分含量、不同PAM掺量处理的盐渍化土壤水分的入渗速率、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经PAM处理的盐渍化土壤入渗速率随PAM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2)对于重度盐渍化土壤,PAM掺量的多少对累计入渗量的影响不显著,而非盐渍化土壤、轻度盐渍化及中度盐渍化土壤均随着PAM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小;(3)对于盐分含量不同的土壤,在同一PAM处理水平下,入渗速率、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总体呈现随着盐分增加而减小的趋势;(4)土壤含水率随着PAM掺量及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对于重度盐渍化土壤PAM施用量之间的差异同样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3.
聚丙烯酰胺改良盐渍土壤的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渍土的改良一般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工程措施,其中化学改良剂应用广泛。聚丙烯酰胺(PAM)作为高分子聚合物,能溶于水,并且有良好的凝聚作用,能够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但是其用量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设计了不同的PAM浓度梯度(0.01、0.03、0.09、0.27、0.81 g/kg)进行盆栽试验,以得到改良中度盐渍障碍土壤的较适宜PAM用量。试验结果表明:PAM在盐渍土改良中较适宜的施用量为0.09 g/kg,在此施用量下,土壤电导率为最低值,为1.63 d S/m,较对照(不施PAM)下降13.42%;土壤毛管孔隙度为45.38%,较对照增加5.35%;总孔隙度为48.44%,较对照增加5%;土壤容重为1.35 g/cm~3,较对照降低5.71%;饱和导水率为0.052 mm/min,较对照提升76.7%。而施用量为0.81 g/kg时,改良效果下降。该结果对使用PAM改良中度盐渍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及其土壤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研究PAM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变异的影响.进行了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试验采用PAM的4种施用模式,包括A模式(浓度为30 g/m~3PAM液施)、B模式(浓度为60 g/m~3PAM液施)、C模式(浓度为30g/m~3PAM液施结合添加剂)、D模式(浓度为60 g/m~3PAM液施结合添加剂),并对紫色土坡面及其不同坡位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容重、初始含水率以及土壤渗透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模式对促进>0.25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形成最明显,增大了23.87%,而相同模式下的不同坡位>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量排序均为:上坡>中坡>下坡;4种模式在坡面及其不同坡位都促进了土壤中砂粒、粘粒的增加和粉粒和土壤容重的减少,其促进作用为:C模式>B模式>A模式>D模式;在坡面位置C模式分别提高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1.790 mm/min和0.701 mm/min,同一模式下,土壤稳渗率的增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因此适当浓度的PAM结合添加剂的方式对紫色土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酰胺对防治风蚀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聚丙烯酰胺(PAM)在沟灌条件下防治水蚀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但不能因此推断它对防治风蚀也是有效的。采用不同成分和用量的PAM在实验室和田间进行风洞试验,来测试PAM能否形成抗风蚀的土壤结皮层。试验表明,在一般农业生产条件下,与自然降雨相比,PAM防治风蚀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酰胺施用对碱土和非碱土水力传导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聚丙烯酰胺(PAM)可增加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但它对土壤水力传导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了PAM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不同碱度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的影响。PAM施用量为0、1/5000、1/2000和1/1000(PAM与于土重之比),施用方式为混合施用和表面覆盖施用,土壤为碱土和非碱土两种。试验结果显示,在未施用PAM的条件下,非碱土水力传导度大于碱土。PAM混合施用显著地减小了土壤的稳定水力传导度,但它对碱土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非碱土的影响。PAM覆盖施用降低了非碱土的稳定水力传导度;但碱土的稳定水力传导度随PAM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为了维持良好的土壤水力传导性能,应尽可能地减小PAM的施用量,或在非碱土地上采用混合施用而在碱土地上采用地表覆盖的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9.
透气隔水埋体对土壤水分入渗与溶质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促进水分入渗与溶质运移功效,开展了不同容重(1.40,1.45,1.50,1.60 g/cm~3)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的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分析了不同容重的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对土壤水分入渗与溶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能够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推动湿润锋运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容重增加,湿润锋推进速度与土壤入渗率均增加。600 min时,土壤累积入渗量相对增加7.42%~29.17%,湿润锋深度达到27 cm,入渗时间相对减少26.97%~64.27%。相比于对照组,不同容重的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均能降低溶质向深层土壤迁移数量。Philip模型和代数模型均能描述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且Philip模型中吸渗率S和代数模型中综合形状系数α均与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内外容重比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透气隔水(弱透水)埋体能够通过改变上层土壤吸力分布提高水分入渗能力与溶质传输效率,实现对城市雨水径流调控和净化。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酰胺(PAM)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面片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不同PAM施加量(0,0.4,0.8,1.6 g/m2),在不同坡度(15°,20°,25°)条件下开展不同雨强(60,90,120 mm/h)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PAM施加量紫色土坡面片蚀产流产沙过程及其对产流产沙量的影响程度和主要因素,并分析了PAM对坡面片蚀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产流过程呈现先持续增加后趋于波动稳定的变化趋势,产沙过程则呈现先迅速减少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PAM对片蚀的产流产沙过程变化趋势没有影响。和空白对照组相比,PAM施加量为0.4,0.8,1.6 g/m2的产流总量平均分别减小7.71%,35.16%,21.12%,产沙总量平均分别减小35.80%,49.39%,17.85%,PAM施加量为0.8 g/m2时产流总量和产沙总量最小。同种雨强下,不同施加量减流效益的大小顺序为0.8 g/m2>1.6 g/m2>0.4 g/m2,而减沙效益则受到坡度影响,在15°坡面减沙效益大小顺序是0.8 g/m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坡地降雨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防治水土流失和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为使PAM能在黄土地区广泛使用,该文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冲刷试验,研究了黄土坡地土壤表层施加PAM对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分析了产流、径流累计量、泥沙累计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建立了相应的相关关系。比较了不同PAM用量的作用效果及不同土壤对PAM施用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坡度为15°,雨强1.2 mm/min,降雨历时为30 min时,每平方米土壤表层施加0.8 g PAM后的产流量减少16%,产沙量不到1 kg,减沙率达87.87%;连续冲刷试验结果表明PAM施放在(土娄)土上的效果远优于黄绵土。 相似文献
12.
PAM和尿素混施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采用一维垂直积水入渗法,分析PAM与尿素混施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M和尿素处理均降低了土壤的入渗能力;相对于尿素,PAM对入渗的抑制作用更强;随着PAM用量的增加,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减小,达到稳渗所需时间显著增加;在同一PAM处理水平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总体呈现随尿素用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达到稳渗所需时间也有所增加,但是当PAM用量超过0.1%时,由尿素产生的这种差异不显著;入渗结束后,测量土柱各土层含水率,显示土壤含水率随PAM用量增大而增加,尿素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土壤容重对溶质迁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在径流作用下发生流失、土壤溶质迁移等现象,是一个受径流、土壤性质、下垫面特性、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过程.利用斜坡土槽,采用一定的坡度和实验流量,对不同容重的土样进行了室内放水实验,研究了在土壤饱和条件下,土壤容重对土壤溶质迁移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随径流作用时间的增加,单位时间内土壤溶质迁移量逐渐减少,其关系可用幂函数来描述;(2)土壤溶质发生迁移是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3)土壤容重对土壤溶质迁移过程影响总体表现为土壤容重越大,随径流迁移的土壤溶质量越少;(4)土壤容重增加相同幅度,但同时刻随径流迁移的土壤溶质递减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大孔隙分布对坡地产汇流及溶质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室内土槽为平台,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粉砂壤土中两种不同大孔隙分布情况下,土槽中土壤含水量、坡面流速、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溶质运移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面大孔隙度为19%,容积大孔隙度为0.095%的未加密型的土槽,面大孔隙度为57%,容积大孔隙度为0.285%的大孔隙加密型土槽中各层土壤含水量增加幅度、平均坡面流速及地面径流量相对偏小,地下流出现时间较早且径流量较大,地面径流中溴离子、铵根离子浓度、硝酸根离子浓度偏小。在地下水出流前期,大孔隙加密型土槽中的铵根离子浓度和浓度变化幅度都偏小,但溴离子、硝酸根离子浓度则偏大。 相似文献
15.
以非吸附性溴离子为示踪剂,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方法研究间歇降雨和施肥部位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以及溴离子迁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特征相同条件下,3次降雨的总径流量无明显差异,但第3次降雨形成的产沙量分别是第1次和第2次的7倍和2.2倍,这表明因前期含水量的提高而降低了土壤抗冲性是红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之一;径流溴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均呈幂函数衰减,与施肥部位无关;施肥部位越靠近坡底,径流溴离子初始浓度越高且衰减速度越快;溴离子流失数量与施肥距离呈显著正线性关系。通过估算3次间歇降雨径流中溶质流失数量的来源发现,淋溶到坡面土壤中的溴离子再次参与径流流失的数量,其平均比重从81.61%提高到了93.76%,这表明施加在上坡部位的肥料被淋溶后对后期径流养分流失的贡献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柑橘地土壤溶质优先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原状土柱与重塑土柱对比实验,应用溶质穿透曲线研究柑橘地土壤优先流及溶质优先运移的特征。结果表明:柑橘地原状土柱土壤穿透曲线表现出了上升阶段的拐点现象,是优先流与基质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原状土柱土体穿透曲线下降初期较陡,并表现出了较长的拖尾特征,重塑土柱下降趋势相对稳定。存在优先路径的土体出流速率稳定性较差,变异系数较大,其平均出流速率是重塑土柱出流速率的3.5倍。优先流作用使溶质相对浓度到达峰值的时间缩短了37.7%,此时造成的溶质运移量却是平衡基质流所造成的溶质运移量的2.5倍,因此优先流能够导致土壤溶质的快速大量迁移。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酰胺(PAM)对扰动红壤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聚丙烯酰胺(PAM)对防治扰动红壤水土流失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了不同坡度、雨强与土壤处理下扰动红壤坡面产流与产沙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630T型PAM减流效果好于630S型PAM效果,其减流效益在雨强越大的情况下效益越显著;630S型PAM2 g/m~2减沙效益最显著,平均含沙量比对照减少93.22%~99.65%,侵蚀总量减少93.83%~99.96%;但从经济角度来看,630T型PAMI g/m~2最佳,其平均含沙量比对照减少83.59%~99.69%,侵蚀总量减少89.23%~99.78%. 相似文献
18.
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度对坡地产汇流及溶质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分析坡度对坡面产汇流和溶质运移的影响,以室内土槽为平台,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坡度为5°,10°和15°,雨强为30,60和120 mm/h条件下植被坡地的入渗总量、坡面流流速、地面径流以及地面径流中Br-,NH4+和NO3-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其它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坡度的增大,坡面平均流速增大,地面径流总量增加,入渗总量减少、地面径流初始产流时间和径流终止时间均呈减小趋势,地面径流中Br-浓度变化不大,变化曲线几乎重合,NH4+浓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这种递减趋势越显著,NO3-的规律性不明显.用幂函数关系可较好地拟合出坡面平均流速与坡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施加PAM的坡地降雨入渗过程及其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土壤结构改良剂 PAM,在一定条件下能显著地提高土壤入渗能力 ,减小坡面径流。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研究了不同 PAM覆盖度下降雨产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雨强、坡度的关系 ,以及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分析了 PAM、坡度、雨强对入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表施加 PAM后土壤的入渗率及稳定入渗率都比未施 PAM显著提高。通过对比施加 PAM后 Kostiakov入渗模型与 Horton入渗模型的显著性 ,表明 Horton入渗公式的适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