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哈尼梯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梯田土壤肥力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哈尼梯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土壤肥力对哈尼梯田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哈尼梯田典型区域内的水田、旱地、设施大棚土壤为研究对象(种植作物分别为水稻、玉米和柑橘、葡萄和辣椒),通过采样区域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旱地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设施栽培(葡萄、辣椒)土壤水稳团聚体稳定性最低(P<0.05)。(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肥力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水田改为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pH下降(P<0.05);而水田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整体上,除磷酸酶外,旱地、设施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旱地玉米的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田(P<0.05)。(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20 cm)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旱地和设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低于水田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P<0.05)。(5)土壤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显著负相关,蔗糖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正相关。在哈尼梯田中,水田改为旱地、设施大棚后,土壤中根区微环境、植株凋落物等刺激土壤物理肥力中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生长所需养分供给不同,人为耕作、灌溉、施肥促使旱地(旱地玉米、旱地柑橘)化学肥力中氮磷钾含量升高,但设施大棚(设施辣椒、设施葡萄)土壤化学肥力氮磷钾含量降低;同时旱地及设施大棚生物肥力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低于水田。改变哈尼梯田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传统稻作模式土壤肥力降低,破坏梯田养分的运移和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临沂市四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OM)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而对pH、全磷(TP)、全氮(TN)、全钾(TK)和土壤颗粒组成无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OM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水田>未利用地>林地>旱地;TN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未利用地>林地>水田>旱地;TP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未利用地>旱地>林地>水田;TK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林地>水田>旱地>未利用地.相关分析表明,旱地各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要大于水田、林地和未利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TP和TN之间的相关系数无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旱地、水田、林地和未利用地综合肥力指标F值大小顺序为:水田(0.86)>林地(0.78)>旱地(0.51)>未利用地(0.43).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选取了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试上土壤微叫量各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干鱼塘底泥>菜地>水稻田>果园>粮作旱地>荒草地;但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则表现为粮作旱地>草地>果园>荒地>水稻田>鱼塘底泥。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二者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评价土壤生物多样指数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大多数教养分含量(除有效磷和全钾之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以重庆巫山县典型坡改梯地为例,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肥力整体处于中下等水平,5种地类按土壤肥力大小排序为荒地(0.501)>林地(0.431)>菜地(0.427)>园地(0.390)>粮田(0.349),农耕用地的土壤肥力明显低于林地和荒地,可见退耕还林还草具有明显的土壤培肥作用,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提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蓄水、移民搬迁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将对库首地区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长期潜在影响。本研究对移民安置期间三峡库首地区秭归、兴山、巴东和夷陵等县区农田、果园和茶园3种利用方式的85个样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当地土地生产力和移民经济收入状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首地区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果园土壤其次,而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在蓄水和移民搬迁同时,当地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果园和茶园的肥料投入,以保证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受蓄水和移民搬迁影响,库首地区3县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降低,其中秭归县受到影响较大,但库首各县的粮食生产在三峡蓄水后总体保持稳定;库首地区各县,尤其是秭归县的柑橘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逐年提高趋势,该地区的优势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土地生产力未受到明显影响;柑橘经济效益显著高于茶园和农作物,移民安置期间,秭归、兴山县人均纯收入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库首地区农村的经济水平保持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壤进行了较为全面、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隶属函数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实现了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同时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问题.通过对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充分表明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于土壤的改良效果存在明显差别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  相似文献   

7.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表层土壤酶活性较高,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次之,果园和农地较低;20~40cm土层果园和农地土壤酶活性稍高;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对土壤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而果园和农地则较差;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剖面上变化明显,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大多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剖面层次上均无明显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互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速效氮及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8.
龙健  李娟  汪境仁 《土壤通报》2006,37(2):249-252
本文研究了黔中岩溶丘陵区几种不同士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林(林草)复合利用模式在土壤粒级组成、孔隙分布、持水性能、有机质和N、P养分、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肥力性状特征,有机无机肥配施、精细管理的灌溉农田次之,而粗放管理的旱坡耕地,土壤肥力性状严重恶化,逐步向石漠化景观演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地肥力变化的程度和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基本农田精细管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革)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生态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②灌木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幅度较小,而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较大;③0~20 cm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的有机碳密度普遍偏高,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则均较低;而20~40 cm和0~40 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相比之下灌木林地、农地和天然草地相差不大,而果园和人工草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西庄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富  沙丽清 《土壤与环境》2000,9(3):223-226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保山市西庄河山地流域内4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耕地、茶园、灌丛)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林地〉茶园〉耕地:磷、钾元素表现为耕地〉茶园〉林地〉灌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耕地〉茶园〉灌丛〉林地;盐基饱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土壤养分测定,研究了重庆市长寿区代家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坡位坡耕地的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要远低于有林地,坡耕地和果园的速效养分要远远大于疏林地、荒草地、桑园及有林地的速效养分,果园-疏林地-有林地及有林地-桑园-坡耕地.这两种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坡面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同坡位上,土壤养分含量也不同,TP含量虽然在各个坡位中有一定差异,但只在坡顶相差很大,坡中和坡脚的含量不大.坡耕地的速效K含量要远远高于果园和有林地,果园和有林地的速效K含量相差不大.坡面土壤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与坡位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蓄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位研究和土钻取样技术方法,观测2001~2003年间不同月份的土壤蓄水量数据,对闽北地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1m土层内的土壤蓄水量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且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明显的"W"模式,每年的1~6月份土壤蓄水量均较高,6月份以后土壤蓄水量处于下降时期,至9月或10月达到年内最小值,而后土壤水分支出处于下降阶段,土壤蓄水量又开始回升。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月平均土壤蓄水量的变化明显不同,对照0~20cm土壤蓄水量变异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明显。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封山育林地在0~60cm深度内呈增加趋势,而在60~100cm深度内则有减小趋势。其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  相似文献   

13.
洛川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揭示洛川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优化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农地、荒草地以及8,13,15,24,28和30a果龄的苹果园0—10m剖面的土壤水分,对比分析各样地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储水量及土壤干燥化特征。[结果](1)0—10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荒草地农地≈8a果园13a果园≈15a果园24a果园≈30a果园28a果园;≥24a果园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而其他样地的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逐渐接近田间持水量。(2)以农地为参照,不同果园4—10m土壤水分减少量明显高于0—4m减少量,与农地的差异性随果龄增大而越发显著。(3)农地和荒草地转化为不同年限果园后出现水分亏缺现象,亏缺量占田间持水量的12%~46%。(4)24,28和30a果园分别出现轻度、中度和轻度干燥化现象。[结论]农地和荒草地转变成不同年限果园后,出现不同程度水分亏缺,并导致一定厚度的干层存在。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为该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并分析白草塬6种利用方式下0—10m的土壤水分,并基于土壤储水量、水分亏缺量及干燥化指数等指标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6种土地利用方式0—10m平均含水量表现为:农地荒草地苜蓿地杏林地杏林柠条间作地杏林苜蓿间作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不同,苜蓿地与荒草地的影响集中在0—5m,而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向深层推进甚至可贯穿整个剖面。0—5m除农地外皆有重度土壤干燥化现象;5—10m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干燥化程度较农地、荒草地和苜蓿地严重。[结论]农地转变为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后对土壤深层水分有显著的影响,造成土壤水分储水量减少和干燥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5.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land use on soil fertility in an Entisol in the Jalpaiguri District of humid subtropical India. The natural forest served as a control against which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were compar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different depths (0–25, 25–50, 50–75, and 75–100 cm) of soil from four land uses (viz. forest, home garden, arecanut plantation, and agriculture) and examined for pH, organic carbon (OC),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vailable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exchangeable calcium (Ca), magnesium (Mg), potassium (K), aluminum (A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y (DHA). Soil pH (5.7), OC (2.29%), N (386 kg ha?1), and P (22.54 kg ha?1) were greatest in forest soil, followed by soil from arecanut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nd home garden. The greatest Ca (0.892 cmol kg?1), Mg (0.527 cmol kg?1), and Al (1.86 cmol kg?1) were found in the arecanut plantation, whereas K (0.211 cmol kg?1) was greatest in forest. The greatest content of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extractable copper, zinc, manganese, and iron (2.25, 1.66, 4.86, and 7.65 ppm, respectively) were found in forest. MBC (558 mg kg?1), MBN (26.67 mg kg?1), and DHA (33.03 μg TPF 24 h?1 g?1) was greatest in forest soil. Soil fertility index varied from 13.13 in arecanut plantation to 18.49 in forest. The soil evaluation factor ranged from 5.32 in agriculture to 6.56 in forest. Pearson's correlation matrix revealed strong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soil fertility index and soil evaluation factor with soi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原理,选取土地肥力指标对土地健康进行评价,为土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以河南省东北部三县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土地质量进行调查,得到土地肥力空间分布格局,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土地肥力健康综合指数.将影响土地肥力的因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地肥力健康综合指数均在中等以下.研究区土地肥力健康综合指数和相应的指标体系能较为合理地反映土地健康、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利用连续3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消耗期和补给期三个时段;土壤剖面(0~90cm)水分含量从表层到深层表现为增长型,依据2003年土壤水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3个层次;土壤剖面水分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植被根系的增长而变大。平水年,深根系区与浅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化差异表现在30cm深度以下,而丰水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30cm);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深根系区土壤水分变幅均比浅根系区大。  相似文献   

18.
黄土区不同地类土壤容水量与渗水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研究区12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水量和渗水率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相同土地利用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容水量和渗水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坡地土壤容水量差异约1倍,差异较大;旱梯田土壤容水量差异可达35.23%,差异明显;荒坡地相差仅为5.84%,差异较小;沟台地差异不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性能差异显著。在连续入渗180min时,YL(人工杨树林地)、HF(荒地整地后封管1a自然草地)、NT(人工柠条林)、SJ(人工沙棘林)、YS(人工油松林)、ZK(针阔混交林)土壤容水量分别是HP(荒地)的108.19%,173.43%,157.76%,192.28%,93.64%和129.67%。沙棘林、柠条林等人工灌木林地的土壤容水量大于人工乔木林地。荒坡经过隔坡水平台整地封闭保护自然恢复植被1a后,土壤容水量高于多数乔、灌木林地,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容水量的主要土壤物理特性指标,土壤容重越大,土壤容水量越小。土壤含水率在9.60%~19.02%范围内对土壤容水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阿尔泰山天然冷杉(Abies sibirica)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4个海拔梯度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各海拔土壤颗粒百分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粉粒砂粒黏粒;(2)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各化学指标和土壤有机碳矿化组分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pH值表现为低海拔高于高海拔,土壤有机质、全氮、活性有机碳和缓效碳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有机碳矿化率则逐渐下降,并在1 700m之后出现明显降低;(3)土壤有机活性碳、矿化碳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因子密切相关,但pH值和有机碳矿化率的影响不明显;(4)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活性碳和缓效碳含量是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得分得出,阿尔泰山不同海拔梯度冷杉林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1 500~1 700m1 300~1 500m1 900~2 100m1 700~1 90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