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4个玉兰种花期物候观测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北京4个常见玉兰种进行了花期物候和花形态观察、记录并拍照,同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4个玉兰种开花的先后顺序为:望春玉兰(Magnolia biondii)、白玉兰(M.denudate)、二乔玉兰(M.×soulange-ana)、紫玉兰(M.lilifllora);花期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白玉兰、二乔玉兰、望春玉兰、紫玉兰;而低温和干旱是影响玉兰开花规律和花期长短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2.
对白玉兰和紫叶李进行低温胁迫,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白玉兰和紫叶李都是通过增加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保护机制来适应低温胁迫,当温度降低到0℃时,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有所下降。白玉兰的日同化量、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都比紫叶李高,说明其光合作用能力比紫叶李高。低温胁迫条件下,白玉兰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高于紫叶李,因此白玉兰抗寒性高于紫叶李。  相似文献   

3.
不同枣砧木1年生枝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枣不同砧木的抗寒性,从而为新疆枣砧木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收集到的6份枣砧木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处理,测定不同砧木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并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砧木的半致死温度LT_(50)。6份枣砧木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而升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显著升高。在本实验温度处理范围内,S+灰、B+灰枝条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灰枣自根砧。6份枣砧木抗寒性差异较大,除毛叶枣外,LT_(50)均在-19~-24℃之间,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酸枣、扁核酸、S+灰、B+灰、灰枣、毛叶枣。砧木嫁接可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来提高枣树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4.
低温胁迫对金叶白蜡5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叶白蜡的1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白蜡为对照,对不同温度下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金叶白蜡和白蜡的相对电导率均呈“S”型曲线上升;SOD和POD活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可作为金叶白蜡的抗寒性鉴定指标;金叶白蜡和白蜡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9.2℃和-32.3℃,金叶白蜡的抗寒性弱于白蜡。  相似文献   

5.
人工低温胁迫下腰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选育腰果抗寒优良品种提供依据,以腰果FL30叶片为材料,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个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先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呈现持续上升的变化规律;胁迫温度越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越高;温度低于16℃,即对腰果产生较严重伤害,且温度越低伤害程度越严重;经4℃低温胁迫4 d,可大大提高腰果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6.
以金叶榆、金叶风箱果、偃伏梾木3种园林景观植物为试验材料,使用电导法对3种植物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观测自然温度变化对3种植物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寒冬和翌年春季,3种园林景观植物在试验地长势良好;逆境胁迫可引起细胞内多种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并且为进一步研究3种植物抗寒性强弱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低温对2种玉兰花色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年生紫玉兰和二乔玉兰盛花期外层花瓣为试材,设置温度梯度为-1,-2,-3,-4,-5,-6℃,以自然植株的花瓣作为对照(CK),研究低温胁迫对2种玉兰花色参数L*,a*,6*,C*,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2种玉兰花瓣的明度L*值降低,色相a*值不断减小,色相6*值升高,紫玉兰C*不断降低,二乔玉兰C*先上升后下降.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不断降低,PAL和CHI活性逐渐上升;低温胁迫初期,二乔玉兰在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缓慢,-5℃开始大幅度降低,PAL和CHI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温处理后二乔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紫玉兰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变化与PAL和CHI活性呈负相关.综上所述,低温导致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合成受阻,相关酶活性紊乱,严重影响2种玉兰花色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银杏、悬铃木、香花槐、金叶复叶槭和玉兰等5种乔木绿化树种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通过五个梯度的低温处理(-10℃、-15℃、-20℃、-25℃、-30℃),测定丙二醛、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和电导率,研究低温胁迫对这几种乔木绿化树种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之间抗寒性存在差异性,5种绿化树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悬铃木 > 香花槐 > 玉兰 > 银杏 > 金叶复叶槭。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橡胶树老幼态无性系植株的抗寒生理特性,比较其抗寒能力。以3个橡胶树品种老幼态芽接无性系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模拟低温胁迫(4℃对照、2℃、0℃、-2℃、-4℃)处理后,测定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6个指标,分析各指标随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无性系老幼态植株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的降低,橡胶树老幼态无性系枝条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的趋势;MDA和H_2O_2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数无性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有幼态无性系相对电导率、H_2O_2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老态无性系;多数幼态无性系丙二醛低于老态无性系;多数幼态无性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老态无性系。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品种幼态无性系的平均隶属度都远高于老态无性系。参试的橡胶树品种幼态无性系的抗寒性都比老态无性系强。研究结果为橡胶树幼态无性系的利用潜力和栽培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紫叶李1a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在低温胁迫下细胞内源激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I从含量在-10~-15℃之间迅速增加,之后随着温度降低呈下降趋势;随处理温度降低,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在-15、-30℃达到高峰,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温度前期逐渐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结合Logistic方程拟合紫叶李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为-20.17℃。以上结果表明在细胞膜受到伤害之前,植物体内各种保护系统已经启动,提高了组织抗寒性。  相似文献   

11.
于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的7种木兰科树种(紫玉兰、二乔玉兰、白兰、白玉兰、夜合、广玉兰、含笑)的物候、新叶生长情况等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木兰科常绿树种的花期多数长于落叶树。7个树种中,二乔玉兰和白兰花期最长,达143 d;白玉兰花期最短,仅为16 d。木兰科树种新叶生长趋势符合一定的函数规律。基于植物物候特征,提出木兰科植物对于景观配置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紫玉兰和二乔玉兰花瓣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分析两者挥发油成分的差异。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获得其挥发油各成分的总离子流图谱。通过面积归一化法,获得花瓣中各成分的化合物并计算出相对质量分数。紫玉兰总共分离鉴定出3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类成分总量的91.64%;二乔玉兰共分离鉴定了3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类成分总量的92.73%。  相似文献   

13.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14.
自然降温对红花玉兰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降温过程中,以红花玉兰、紫玉兰、黄玉兰、望春玉兰为试验材料,对枝条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POD)和过氧化物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4种玉兰丙二醛含量逐渐增大,红花玉兰丙二醛含量相对较高,受害程度比较大;随着温度的降低,SOD、POD、CAT3种酶的活性逐渐增强,红花玉兰3种酶的活性总体高于望春玉兰,保护机制要好于望春玉兰。通过低温锻炼,红花玉兰对低温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25℃正常生长的苗木为对照,研究了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低温(5℃)胁迫对红花玉兰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质膜相对透性升高,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增加,且光照处理高于黑暗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且光照处理的含量小于黑暗处理;SOD活性升高,且光照处理高于黑暗处理;光照处理POD活性升高较小,黑暗处理POD活性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的提高可能是植株抗寒性机制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低温下中国栽培扁桃鹰咀、纸皮,国外引进扁桃Nonpareil、Mission以及野生扁桃花蕾的生理指标变化,比较扁桃花蕾的抗寒性。本实验剪取4种栽培扁桃和野生扁桃的带花蕾枝条,带回实验室后分别进行4℃、0℃、-2℃、-4℃和-6℃处理,12 h后采摘花蕾,测定花蕾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比较花蕾的抗寒性。结果显示低温处理12 h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MDA含量、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利用隶属函数评估法比较发现花蕾的抗寒性强弱顺序是鹰咀野生扁桃NonpareilMission纸皮。  相似文献   

17.
以4种李属彩叶树木休眠期芽、休眠期枝条及花蕾为试材,对其抗寒性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LT_(50)与S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达显著相关关系,LT_(50)可以单独做为抗寒指标。花蕾过冷却点与休眠期芽、枝条及花蕾半致死温度(LT_(50))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988、0.977,均达到5%显著水平。试验证明:测定春季花蕾过冷却点鉴定彩叶树木抗寒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南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无性系"滕选"4号、5号为材料,以北栾(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为对照,采用人工低温胁迫方法,研究抗寒性差异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降低,不同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持续升高;"滕选"4号、5号、北栾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0.895℃、-18.723℃、-27.549℃;3种栾树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且与对照差异显著;2个选育的南栾无性系"滕选"4号、5号抗寒性低于北栾,但能够在山东省范围内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9.
以3个抗晚霜能力强的仁用杏品种(系)中仁一号、B5及龙王帽的花枝为试验材料,经人工霜箱低温处理后取其花瓣、雄蕊、雌蕊。综合对3个仁用杏品种(系)的3个抗寒性生理指标在不同温度处理下过冷却点、电解质渗出率及SOD活性的测定及结果分析。结果表明,3个仁用杏品种(系)的各花器抗寒性花瓣雄蕊雌蕊;中仁一号的抗寒性最强,B5次之,龙王帽最弱。  相似文献   

20.
对12个桂花品种越冬期间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相对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低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出先降后升、最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是先升后降,叶片相对含水量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结合越冬表现,抗寒性较强的品种有晚银桂、朱砂丹桂等,而金球桂和堰红桂抗寒性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