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2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2个点的72个品种上,采集小麦秆锈病标样105份,从中分离到256个菌株,鉴定出21C3、34C2和34 3个生理小种,包括21C3—CKH、21C3—CK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MKG、34-MKR和34-MFR9个致病类型。生理小种21C3出现频率居首位为85.2%,其中21C3-CKR为50.4%、21C3-CKH为34.8%。利用256个菌株对42个SR单基因系进行了毒为频律测定,其中SR5、10、15、26、30、31、33、35、37和38的毒力频率为2%-22%;SR22、SR22、23、24、32、GT和Wd-1的毒力频率为22%-50%;SR12、13、14、18、19、27、28、和29为50%-80%,而SR9e、11、21无毒力。  相似文献   

2.
1963年全国小麦稈锈病(Puccinia graminisvar. tritici)一般发病不重,是一个輕流行年。当年从全国22个省142个市、县中,共采集标样1650个。經繁殖而存活的共有1116个标样。稈锈小种鑑定是在1963—64年冬、春季温室內进行的,按国际常規法进行鑑定和記載。小麦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抗绣稳定性常受绣菌生理小种变异和区系消长的影响。每年結合銹菌圃观察和从全国各地采集一定数量的夏孢子世代标样,在一定条件下,在鑑別寄主上加以測定和分析,从而了解绣菌小种发生变化的情况。 1962年全国小麦秆绣病輕度流行,田间一般发病甚輕。当年共采得十五个省的秆锈菌标样620个,經保存后繁殖存活而参加鑑定的标样有  相似文献   

4.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_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_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_2代都符合抗病15:1感病的分离比例;对小种34C2,除2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_2代都符合抗病3:1感病的分离比例。用Orofen与含有国际上已定位于2D和6D染色体上的已知Sr基因的品系(或品种)杂交。对小种21C3,Orofen与含有Sr5和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_2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对小种34C2,只有与含有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_2代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这表明,Or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Sr6,它兼抗小种21C3和34C2,分别提供0—1;1~( )x~-和;1—;1~( )x~-的抗性效应;而在6D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5,它只抗小种21C3.控制0—;1~-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小种,Sr5对Sr6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  相似文献   

5.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15:1感病的分离比例;对小种34C2,除2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3:1感病的分离比例。用Orofen与含有国际上已定位于2D和6D染色体上的已知Sr基因的品系(或品种)杂交。对小种21C3,Orofen与含有Sr5和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对小种34C2,只有与含有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代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这表明,Or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Sr6,它兼抗小种21C3和34C2,分别提供0-1;1++x-和;1-;1++x-的抗性效应;而在6D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5,它只抗小种21C3.控制0-;1-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小种,Sr5对Sr6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  相似文献   

6.
1964年是全国小麦稈锈病的中度流行年,也是条、稈銹併发的流行年。稈锈病在全国麦区普遍发生,但发生程度并不一致,南輕而北重。 1964年在全国26个省229个市、县內,共采得稈銹菌夏孢子堆标样2835个,經繁殖而存活者有1854个,在鑑定过程中,又从混合标样中分离出152个,前后共計鑑定了2006个标样。区系鑑定于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间在溫室內进行,鑑定方法和記載标准都按照国际通用常规执行。鑑別寄主除十二个国际鑑別寄主外,还加入了当前我国已推广的、将要推广的品种和现用的抗锈亲本等16个輔助鑑別寄主。其中  相似文献   

7.
1985年从20个省和自治区的70个市、县共采集标样385份,经繁殖成活152份,成活率为39.5%。生理小种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其次是34号小种。但是34号小种群的出现频率高出21号小种群。在190个菌株中各小种的出现频率是:21C2为0.5%、21C3为46.3%、34为21.6%,34C1为10.0%、34C2为7.9%、34C3为9.5%、34C4为2.1%、116为2.1%。寄主离体叶培秆锈菌小种鉴定方法和常规苗期鉴定结果,在109个菌株中符合程度是很理想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年全国小麦秆锈菌小种动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年在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县采集到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标样129份,从中分离鉴定了183个菌株。小种命名中同时采用了原半开放式鉴别寄主系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禾谷类锈病室代码(Pgt-code)系统构成的复合命名法,共鉴定出21C3和34C2两个小种类群,21C3-CHK,21C3-CFH,21C3-CKK,34C2-MFK,34C2-MKK 和34C2-MKR 等6个小种,其出现频率依次为61.20%、12.6%、7.7%、1.1%、1.1%和0.5%。21C3-CKH 为当前流行小种,21C3小种群的出现频率为97.3%,34C2类群为2.7%。在利用89个菌株对41个 Sr 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没有发现对 Sr 9e、11和38有毒力的菌株,对Sr25,26,31,35,GT 和 Wld-1的毒力频率均在9%以下。  相似文献   

9.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竞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在小麦成株期把我国致病力较弱的优势小种21C3和致病力较强的低频或稀有小种34C2、34C4及116的新鲜夏孢子等量混合后,在长江流域选出的8个感病品种上继代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转接5代与田间重复侵染3代后,小种21C3出现频率显著上升,小种34C2频率明显下降,小种34C4和116则下降更快,甚至完全消失。小种21C3与34C2、34C4和116相比或小种34C2与34C4和116相比,其出现频率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小种34C4和116之间则差异不明显。说明小种21C3致病力虽不强,但竞争能力最强,故在自然界能维持优势;34C2竞争能力弱于21C3,但强于34C4和116,而且致病力较强,故在自然界也能维持一定数量。小种34C4和116致病力虽强,但竞争能力极弱,因此在自然界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10.
Ug99(TTKS)为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秆锈菌新小种,对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具有强毒力.此小种致病性极强,传播迅速,给全球小麦生产带来威胁.在肯尼亚用Ug99对我国118个小麦生产品种和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占98.3%.该小种一旦传入我国,将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笔者对国内外关于小麦抗Ug99遗传研究、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及我国应对措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小麦锈菌对粉锈宁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锈宁防治小麦锈病在我国已广泛使用。为了查明锈菌对粉菌宁敏感性动态,本研究以EC50、95和99.9作为衡量锈菌对粉锈宁的敏感性和判断抗药性的三个指标,通过对粉锈宁使用历史显著不同的两类地区锈菌标样的测定和比较,来掌握锈菌对粉锈宁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及其抗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外重要小麦抗源对我国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麦重要抗源材料抗条锈基因推导及其成株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对国内外20个已知毒性基因的小麦条锈菌菌系的反应,结合系谱分析,推导了我国20个重要抗源材料的抗条锈基因型。结果表明,BPM2和奥地利黑麦高抗所有供试菌系,Pistou、伊利亚、特德具有抗病基因YrSD,Fr81-8的基因型为Yr3+YrSD,Fr81-10含有Yr3,早熟3B具有抗病基因Yr7和Yr9,水源11含有Yrsu,洛夫林10、洛夫林13均有Yr9,贵农21、贵农22可能携带Yr10,其余9个品种具有国际上未知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分小种圃鉴定资料显示,供试品种苗期抗条锈性与成株抗条锈性不完全一致,许多品种具有良好的成株抗条锈性。本文还讨论了基因推导法的应用局限性及抗源材料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平原50被认为对条锈病有持久抗性。本文研究了其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平原50对8个参试条锈菌小种中的4个既具有控制低反应型的基因又具有控制低严重度基因,对3个小种类型仅具有控制低反应型的基因。对这7个小种的低反应型均不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对另外1个小种的反应型可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源对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1985年在北京进行了洛夫林10号等15个国内小麦主要抗源成株期对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供试抗源分别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用条中25号小种的单孢子菌系在田间对各组合的亲本、F_1、F_2和F_3代进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洛夫林10号、洛夫林13号、洛夫林18号、阿芙乐尔、山前麦、NS2625和抗引655等7个抗源的抗性系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所控制;高加索和F16-71两个抗源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保加利亚10号的抗性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HWY1775的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初步看出,F33-70、9D-27-2、48111和无芒4号等4个抗源各携带两对抗性基因。供试抗源所携带基因的异同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重要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和秆锈病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分别选用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和10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秆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江苏省26个重要小麦品种(系)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和抗秆锈病基因。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44个已知抗秆锈病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10、Lr13、Lr16、Lr26、Lt13 3Ka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和Sr5、Sr6、Sr7b、Sr8a、Sr9e、Sr10、Sr13、Sr14、Sr15、Sr17、Sr20、Sr23、Sr27、Sr28、Sr29、Sr31、SrTmp等17个抗秆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20和24个小麦品种(系)中,其中Lr16、Lr26和Sr5、Sr23、Sr31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秆锈病基因。初步发现一些品种(系)携带有Lr13和Sr31等已知持久抗锈基因(或基因组合)及不同于本研究所用的已知基因的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0个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对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毒性进行了测定。按照美国禾谷类锈病室(Cereal Rust Laboratory)规定的密码(Code)命名的系统,小种HKR是最普通的毒力组合;占全部70个标样、127份菌株的33.1%。第二个优势小种是RKR,占全部菌株的24.4%。没有发现对Sr9e,11、38,Gt和Tmp有毒力的菌株。对Sr13,22,24,26,29,30,37的毒力频率较低、均在10%以下。毒力频率值在90%以上者(接近90%)的有Sr6,7a、7b、8a、9a、9d、9f、9g、10、12、14、15、16、18、20、28、34、36、dp-2和H。我国小麦秆锈菌无论是毒力组合或毒力频率都与北美的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条锈菌野生菌系(CYR29-1)及其7个毒性突变菌株测定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分化,发现水源11、抗引655和无芒中四群体对某些菌系有抗病性分化,一些抗源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出现比例不同的抗感植株和不同低反应型的植株,证实这些品种群体对不同菌系具有抗病异质性。讨论了品种抗锈性分化的原因及在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中的作用,对改进小种鉴定、应用抗源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25个小麦品种抗秆、叶锈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基因推导法分析了我国25个重要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材料抗秆、叶锈菌的基因型。在供试的19个抗秆锈基因中,推导出了Sr5,Sr6、Sr7b、Sr8a、Sr9b、Sr31等6个基因,分布在20个小麦品种中;在14个抗叶锈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2C、Lr10、Lr18、Lr26等5个基因,分布在11个小麦品种中。Sr5、Sr31、Lr2c和Lr26是供试品种的主要抗锈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