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给优良观赏、材用、笋用竹种紫竹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紫竹种苗林为对象,开展了地下鞭系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地下鞭系分布浅,分布于20 cm土层内,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鞭段数和鞭长分布比例均差异极显著,0~10 cm土层的鞭段数、鞭长分别占总鞭段数、总鞭长的90.30%、92.23%。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径无显著差异,2年生和3年生竹鞭鞭长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1年生竹鞭鞭长。1~3年生竹鞭侧芽数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无显著差异,1~2年生竹鞭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3年生竹鞭;0~10 cm、10~20 cm土层1~3年生竹鞭鞭段数、鞭长的分布比例差异显著,1年生竹鞭100%分布于0~10 cm土层中。2年生竹鞭平均鞭径、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均差异不显著,鞭长、鞭节数和侧芽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3年生竹鞭平均鞭径、侧芽数、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鞭段数、鞭长和鞭节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金镶玉竹埋鞭育苗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密集饱满鞭芽的1~3年生金镶玉竹竹鞭,采用埋鞭繁殖方法,探讨温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竹鞭自身特性等对金镶玉竹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镶玉竹鞭段鞭芽萌动及出笋的最适温度均为18℃,其萌芽率、出笋率分别为93.11%、81.83%;直径2 cm、鞭龄2 a的竹鞭埋鞭繁殖的鞭段成活率最高,为63.33%;长60 cm的鞭段经过300 mg.L-1的ABT生根粉溶液浸泡后的出笋系数最高。鞭段长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及浓度是影响金镶玉竹埋鞭繁殖成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角竹埋鞭繁殖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角竹埋鞭育苗中的鞭段长度、竹鞭年龄、吲哚乙酸处理竹鞭与角竹的成活率、成竹生长状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0cm和40cm鞭段的成活率、新竹地径、高度与20cm鞭段比较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60cm、40cm之间无显著差异。3年以上鞭龄的成活率比1、2年鞭龄的极显著地降低。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对新竹高度、新竹数、新鞭长度和鲜重有极显著影响,而对新竹地径无显著影响。在角竹埋鞭育苗中,选取40cm长的1~2年生鞭段,并用200ppm吲哚乙酸浸鞭处理,育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茶秆竹竹鞭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茶秆竹竹鞭绝大部分分布在0-30cm土层中。竹鞭生物量与鞭长、鞭径呈正相关。壮芽比例是1龄竹鞭的较少,随着鞭龄加大而增多,然后又迅速减少。笋芽多长在2-3龄竹鞭上。竹鞭划分应以1龄为幼龄鞭,2-3为壮龄鞭,4龄为中龄鞭,4龄以上为老龄鞭。  相似文献   

5.
水竹无性繁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连续 5年田间试验观测资料 ,对水竹无性繁殖育苗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 :5种植物激素 15种组合处理水竹竹鞭 ,与对照相比成活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其中以ABT3号 50 ppm溶液浸泡 8小时效果最好 ,成活率达 85%。在不同性状竹鞭中 ,以壮龄鞭 (2~ 4年生 ) ,粗鞭 (鞭径≥ 0 .6 2 cm)和长鞭 (鞭长≥ 80 cm)组合为最佳生产条件 ;竹鞭性状影响育苗成活率的主次顺序为 :鞭龄、鞭长、鞭径。两段式长鞭分株育苗是提高竹鞭育苗成活率及苗木质量的关键技术 ,其成活率高达 95% ,新鞭占有率达 72 .8%。  相似文献   

6.
以蛭石为基质,在无土栽培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不同鞭龄、鞭长、埋鞭方式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紫竹发笋率、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鞭龄的繁殖效果不一样,4a生竹鞭出笋率、退笋率、繁殖系数都是最高的.竹鞭斜插优于竹鞭平放.20 cm的竹鞭出笋为90%,退笋率为14.1%,效果最好.用50 mg/L的lBA浸泡6 h后效果明显,出笋率为100%.繁殖系数为140%.  相似文献   

7.
水竹无性繁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试验观测结果表明 :不同ABT处理浸泡水竹竹鞭 ,其育苗成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以ABT 3号 50× 10 - 6 溶液浸泡 8h效果最佳 ,成活率达 85%以上。在不同育苗技术因子中 ,以壮龄鞭 (2~ 4年生 ) ,粗鞭 (直径≥ 0 6cm)和覆土厚 3~ 5cm为最佳组合。影响其成活率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鞭龄 >鞭径 >覆土厚度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肿节少穗竹的地下茎的生物学特性,即竹鞭年生长规律、竹鞭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竹鞭芽变化规律及竹鞭根系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竹鞭延伸生长量与温度关系密切,一年中鞭笋生长量随着月均温的升高而加大,8月达到最大,到12月冬季来临进入休眠;竹鞭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且分布较为均匀,40cm以下分布很少;2—3龄鞭壮芽数、笋芽数最多,转化为笋及鞭也多。根的萎缩一般从3年生鞭开始,但肿节少穗竹2年生即有萎缩,4年生鞭未发现有再生不定根。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省崇阳县桂花林场,调查毛竹的母竹特性对新竹与地下鞭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年母竹发笋多于1年与2年母竹;胸径>4 cm及胸径2~4 cm母竹发笋均多于胸径〈2 cm母竹发笋;栽植4年的母竹发笋多于栽植3年、2年及1年的母竹;1年鞭的母竹发笋多于2年与3年生鞭的母竹。不同年龄的鞭长与鞭重所占比例依次排列为:壮龄鞭>幼龄鞭>老龄鞭;在以母竹为中心的1.5 m范围内,竹鞭上的壮芽数、弱芽数、笋芽数及休眠芽数依次为74.86,21.10,56.68个及8.68个,分别占总芽数的24.64%,13.98%,26.88%及3.19%。壮芽比例越高,说明地下鞭系统活力越旺盛。毛竹造林时要对母竹特性予以高度重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与增加来年新竹数目。  相似文献   

10.
探讨鞭龄对竹鞭根生理特征的影响,丰富竹鞭根生长发育过程和调控机制方面的理论基础,为指导金佛山方竹笋用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同一母竹发育成林的金佛山方竹竹鞭为研究对象,通过追鞭采集的方法采集不同年龄鞭段(1 a生、2 a生、3 a生、4 a生)不同部位(前段、中段、后端)的竹鞭鞭根,测定其中内源激素含量和抗氧化系统指标,分析生理整合和非生理整合下所测定指标随鞭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非生理整合下,鞭段中ABA的含量随鞭龄的增大而增大,GA、IAA、和ZR的含量随鞭龄的增大无显著变化;SOD、MDA和CAT的含量随鞭龄的增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D的含量随鞭龄的增加无显著性差异;根系活力随鞭龄的增加呈增大趋势。(2)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抗氧化系统存在显著性差异;根系活力与内源激素及其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仅有3 a生竹鞭根系活力与SOD含量呈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非生理整合下,鞭龄对鞭段不同部位中内源激素和抗氧化系统有显著性影响,而对鞭段无显著影响;生理整合下,鞭龄对鞭段中内源激素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因生理整合鞭段的不同而不同;根系活力受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调控。  相似文献   

11.
以优良经济竹种红竹为对象,通过对新造竹林年际地下鞭系结构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鞭长和鞭径是反映新造竹林成林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子,鞭长与造林后年度呈线性增长趋势,鞭径和单位面积侧芽数随造林年份增加而增大,造林后第4年鞭长、鞭径、侧芽数分别为579.7 cm/m2、1.75 cm、79个/m2,地下鞭系结构状况达到成林水平.幼林和成林鞭系集中分布于上层20 cm土壤空间,应加强该区段土壤水肥管理.母竹径级对鞭长、鞭径生长影响显著,差异性随造林后年度增加而增大,建议造林母竹胸径以2.5~ 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2.
海子坪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下茎生长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特征、组织发育成熟度和生理活动的规律综合判断竹鞭相对年龄,具有准确、实用的特点;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下茎壮龄鞭的鞭径、节间长、芽数和鞭长均大于老、中、幼龄;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地下茎鞭梢生长始于4月,5月进入新鞭速生期,6—9月生长速度最快,到12月停止生长;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95%的鞭根系生长在0~50 cm深的土壤中,21~40 cm是天然毛竹无性系种群鞭根系的主要分布层,占整个剖面的60%。  相似文献   

13.
毛竹笋竹两用林挖掘鞭笋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在毛竹笋、竹两用林中挖掘鞭笋对冬笋、春笋、竹材产量和竹鞭生长情况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①鞭笋7月开始挖掘,每600m2冬笋产量增加113.66kg,春笋减少7.46kg,竹材增加74.12kg。②处理间各种产量无显著影响F0.05(4.46),受气象因子干扰,重复间冬笋产量有显著差异F=4.02>F0.05(3.84),春笋F=7.77>F0.01(7.01),竹材F=38.68>F0.01(7.01),有极显著影响。③2m2样方中的竹鞭段总长度增加545.0cm,竹鞭段支数增加4支,竹鞭大小无变化。④竹鞭在土壤中垂直分布15cm内鞭段总长度增加18%,鞭段支数增加10%。  相似文献   

14.
毛竹笋用林覆盖对竹鞭生长及竹笋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林地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及竹鞭和竹笋生长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笋用林覆盖使土壤温度得到明显提高,其土深20、40和60cm处的土壤温度分别比未覆盖林地相应提高12.5、12.8和11.3℃,而各土层间温度差异不显著;覆盖和未覆盖的平均鞭芽数量分别为5.00万个/667m2和3.86万个/667m2;鞭芽的萌发率随鞭龄的增加而提高,1~2年生、3~4年生、5~6年生鞭的鞭芽萌发率分别为10.4%、51.4%和64.6%;覆盖后对毛竹笋用林大小年现象影响明显,出笋小年竹笋产量可达1000 kg/667m2以上,大小年春笋产量比为1:0.61~1:0.97。  相似文献   

15.
隔坡水平沟整地技术显著地促进了旱坡地核桃幼树的生长发育,6年生核桃地径平均达6.12 cm,树高221 cm,冠幅245.5 cm×238.3 cm,新梢长85 cm,新梢粗1.82 cm,核桃生长迅速的特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剖根试验表明,1年生核桃幼树根系水平分布达119 cm~126 cm,垂直分布达60 cm~65 cm,水平根条数达14条~15条;3年生时,根系水平分布已达到143 cm~156 cm,根系最大分布范围已经交接;6年生时,根系已经向下延伸至4 m以下的坡面。幼树期产量迅速上升,7年生时平均产量达2.56 kg/株,1 728 kg/hm2,达到了盛果期产量的57.6%.  相似文献   

16.
四季竹地下鞭根系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四季竹地下鞭根系统的调查表明:四季竹地下鞭根系统主要集中在0—20cm深的土层中,为浅鞭系竹种;1-2年生休眠芽中活芽的比例最多,2”4年生竹鞭萌发芽最多,5年生及以上竹鞭几乎没有发笋能力。因此在竹林培育管理中主要是搞好0-20cm土层工作,使其多发鞭,多出笋,对于5年以上的竹林要及时挖掉老鞭和竹蔸。  相似文献   

17.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