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研究赤霉素对西瓜(Citrullus lanatus)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为西瓜栽培过程中优质高效育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恒温30℃条件下,分别用5种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0、50、100、150、200、250 mg/L)处理5个西瓜品种(京欣2号、金龙宝、新红宝、金钟冠龙、抗病苏蜜)种子,测定发芽率。[结果]不同西瓜品种的种子所需最适赤霉素溶液浓度不同。用浓度100 mg/L赤霉素对京欣2号种子进行处理发芽率最高,为94.000%;浓度150 mg/L赤霉素对金龙宝来说发芽率最高,为84.667%;浓度50 mg/L赤霉素对新红宝来说发芽率最高,为94.667%;浓度50 mg/L赤霉素对金钟冠龙的发芽率最高,为72.667%;浓度150 mg/L赤霉素对抗病苏蜜的发芽率最高,为81.333%。[结论]使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对西瓜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可以提高西瓜种子的发芽率,但以50~150 mg/L浓度的赤霉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赤霉素浸种处理对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种皮的革质和内部激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茄子的休眠,严重影响了种子的萌发。赤霉素溶液的干湿处理能打破种子的休眠。研究了赤素的不同处理浓度、处理方法、贮存时间等因素对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用600mg/L的赤霉素溶液浸泡茄种子12h有促乾中子迅速萌发提高种子活力的显著作用,并在6个月内依据保持良好的生理效果和较好的商品种子外观。 相似文献
4.
鹤望兰种子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在兰州地区利用种子繁殖鹤望兰的结果。试验表明,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温度是影响鹤望兰种子发芽的关键因素,室温30℃的发芽率较室温20℃的发芽率提高近50%,并使发芽高峰期集中和提早15-20天。 相似文献
5.
6.
7.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西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表明,采用适宜浓度的GA3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西瓜种子的发芽率,其中400mg/L(30℃)GA3能显著提高小兰、新冠的发芽率,50-100mg/(30℃)GA3能显著提高宝冠、新金兰的发芽率,而300mg/L(30℃)GA3能提高和平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和乙烯利处理对不同品种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方法]以广西生产用桑树二倍体杂交组合桂桑优12、桂桑优62、沙2×伦109及三倍体杂交组合桑特优1号的种子为材料,采用50、100、200、5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浸泡桑种12或24 h后培养,测定种子发芽率.[结果]随着赤霉素和乙烯利浓度的提高,不同杂交组合桑种发芽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50、100、200 mg/kg赤霉素和乙烯利均可不同程度提高3个二倍体桑树品种的发芽率,而5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浓度抑制桑种子发芽,说明过高浓度的赤霉素和乙烯利对桑种生理生化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100、200、500 mg/kg的赤霉素和乙烯利处理三倍体杂交组合桑特优1号种子24h的效果明显优于12 h,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在生产上可采用2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浸泡桑种24h,可获得较高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和乙烯利处理对不同品种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方法】以广西生产用桑树二倍体杂交组合桂桑优12、桂桑优62、沙2×伦109及三倍体杂交组合桑特优1号的种子为材料,采用50、100、200、5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浸泡桑种12或24 h后培养,测定种子发芽率。【结果】随着赤霉素和乙烯利浓度的提高,不同杂交组合桑种发芽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50、100、200 mg/kg赤霉素和乙烯利均可不同程度提高3个二倍体桑树品种的发芽率,而5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浓度抑制桑种子发芽,说明过高浓度的赤霉素和乙烯利对桑种生理生化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100、200、500 mg/kg的赤霉素和乙烯利处理三倍体杂交组合桑特优1号种子24 h的效果明显优于12 h,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在生产上可采用2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浸泡桑种24 h,可获得较高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0.
11.
硝酸钾和赤霉素浸种处理对小型西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采收的小型西瓜"美月"种子为试材,以不同浓度的赤霉素(0.005%、0.01%、0.02%、0.03%)和硝酸钾溶液(0.05%、0.1%、0.2%、0.3%)浸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上述2种物质均可提高西瓜的发芽率和发芽势。0.01%赤霉素处理发芽率最高,发芽率为98%;硝酸钾溶液浸种处理以0.1%的硝酸钾浸种发芽率最高,发芽率为96%。 相似文献
12.
鹤望兰的自花与异花授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稀名贵花卉鹤望兰是典型的鸟媒植物,引种到我国栽培,由于没有蜂鸟,必须人工授粉才能结实.为了研究人工授粉的效果,提高鹤望兰的授粉成功几率,对授粉的时间、同一花序的不同花朵、自花、异花等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厦门地区,4~7月、9~11月进行人工授粉效果最好;②异花授粉的结果率明显高于自花授粉,异花授粉的结果率平均为91.75%,自花授粉仅为40.76%;③异花授粉的单果种子数为24.5个、自花授粉为10.4个,两者存在明显差异;④同一花序的各花朵间异花授粉结果率无差异,而进行自花授粉各花朵间存在明显差异;⑤同一花序的不同花朵间授粉结实的单果种子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赤霉素浸种对苦荞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了赤霉素浸种对苦荞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GA浸种可以提高苦荞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GA浸种可以提高苦荞种子的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低浓度的GA处理可以提高苦荞芽苗的产量和品质,高浓度的GA处理可以提高苦荞芽菜的产量、维生素C和黄酮含量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老化种子的生活力和利用率,有效利用黄瓜种子,给黄瓜陈种子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以贮存11 a的黄瓜品种甘丰11号种子为材料,采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不同外源物质CaCl2、KH2PO4、KNO3、SA、ZnSO4浸种对黄瓜陈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不同浓度的药剂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黄瓜种子的发芽率,以0.175 mg/L的CaCl2溶液浸种对黄瓜陈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其发芽率为(91.67±1.66)%、发芽势为(87.90±1.40)%、发芽指数为53.63±2.15,较对照只加入清水处理分别提高31.58%、56.96%、69.37%,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生产中可以选用0.175 mg/L的CaCl2溶液浸泡处理黄瓜陈种子。 相似文献
15.
鹤望兰优株评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鹤望兰 1~ 3年生的苗期株高进行比较频次分布检验 ,正态分布最理想 .鹤望兰苗期优株评选时 ,以株高为因子确定优株的入选率为 :1年生的入选频率为 1.35 % ;2年生的入选频率为 1.85 % ;3年生的入选频率为2 1% .据此选出 1~ 3年生的候选优株 2 3株 ,并制定了鹤望兰 1~ 3年生的优株评选标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浓硫酸和GA3浸种及其交互作用对榛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以平榛为试材,将榛种子置于浓硫酸中分别浸种0、10、20和30 min,对酸蚀处理的种子,分别用0、100、300和500 mg/L赤霉素浸种24 h,经与用湿沙自然层积3个月后在恒温箱中催芽。[结果]浓硫酸酸蚀可提高榛种子发芽率,且随着浓硫酸酸蚀时间的延长,榛子的出苗率逐渐升高,但酸蚀时间过长则容易使种胚受伤,影响发芽,以20 min的酸蚀效果较好。GA3能有效打破榛种子休眠,以300 mg/LGA3处理效果较好。浓硫酸和GA3对促进种子萌发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以浓硫酸酸蚀20 min和300 mg/L GA3的处理组合对种子发芽率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浓硫酸酸蚀榛种子配合赤霉素浸种能够打破榛子的休眠,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18.
鹤望兰的自花与异花授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珍稀名贵花卉鹤望兰是典型的鸟媒植物 ,引种到我国栽培 ,由于没有蜂鸟 ,必须人工授粉才能结实 .为了研究人工授粉的效果 ,提高鹤望兰的授粉成功几率 ,对授粉的时间、同一花序的不同花朵、自花、异花等进行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①在厦门地区 ,4~ 7月、9~ 11月进行人工授粉效果最好 ;②异花授粉的结果率明显高于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的结果率平均为 91 75 % ,自花授粉仅为 40 76 % ;③异花授粉的单果种子数为 2 4 5个、自花授粉为 10 4个 ,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④同一花序的各花朵间异花授粉结果率无差异 ,而进行自花授粉各花朵间存在明显差异 ;⑤同一花序的不同花朵间授粉结实的单果种子数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亚精胺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究多胺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以农大108玉米(Zea mays L.)品种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亚精胺(spermidine:Spd)浸种,检测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鞘长度和α-淀粉酶活性。[结果]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着亚精胺浸种浓度的升高,被检测的这些指标也逐渐升高,当亚精胺浓度达到0.1 mmol/L时,这些指标均达到最大值,而过高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则这些指标低于对照。[结论]适宜浓度的亚精胺浸种促进玉米种子的萌发。该研究为多胺在大田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