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起源生态之推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兆华 《农业考古》2005,(1):4-6,45
农业起源的文献回顾人类怎样从采集果蔬、狩猎禽兽、捕捉鱼蚌为食 ,转变至种植、饲畜、制陶、纺织等所谓攫取经济进入计划经济的动机、过程 ,迄今虽有不少论说 ,传统的中国人相信农业的发明与神氏氏有关。如《周易·系辞》 :“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 ,以利天下。”《逸周书·考德篇》亦曰 :“神农之时 ,天雨粟 ,神农耕而种之 ,作陶冶斤斧 ,破木为耜钅且 ,以垦草莽 ,然后五谷兴。”《孟子·滕文公》则曰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 ,禽兽逃匿。”近代考古学研究则推定至今八千至一万年前 ,进入新石品时代人类开始制作石…  相似文献   

2.
谷仓罐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蠋有着悠久的经济发展历史。在远古时代,神农氏发明了耒、耜,“作种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管子·轻重篇》)使我国先民开始由采集渔猎的游移生活过渡到农业经济的定居生活。所以神农被人民尊为地皇,历来奉为农神祭祀。从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人民所经营的主要是种植五谷、豢养六畜的农业经济。农业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充足的粮食储备,所以“劝农桑”、“广积粮”历来是兴国明君的经济主策。我国古代很重视对粮食或谷种的贮藏,反映先秦社会的《礼记》载有“仲秋之月,穿窦窖,修囷  相似文献   

3.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4.
饮茶健康     
吴文南 《农业考古》2007,(5):197-199
饮茶健康,饮茶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理和保健作用,这一点,古人早有人认识,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之”的传说,就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已经认识到茶叶有解毒之功效。至少,从汉代开始,我国的医学书中就开始记载茶叶的医疗功效,以后历代史书不绝。如:汉代《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人有悦志。”东汉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思意。”三国(魏)吴普《本草》:“苦荼味苦寒,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心安益气,聪察少卧,轻身不老。”晋代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茗茶苦寒,久食令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的报刊、书籍中,在论及茶叶起源的问题时,有相当一些人说:“据《神农本草》(或《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或七十毒),得茶(或荼)而解之。”言之娓娓,颇能乱真!更有甚者,象煞有其事地考证起“日遇七十二毒”的可能性。此风时盛,渐及茶叶界外,延绵于海外,千口一辞,大有翕然景从之势。为此,是以不揣谫陋,为之疏通文字,辨正习风,考评如下,肯望指正。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毒”。首先见于托名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修务训》,原文如下:“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蠬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其后,晋·干宝《搜神记》,也有相似记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相似文献   

6.
茶的始用及其原产地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皆以《神农本草经》中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荼乃解”,《史记,辅三皇本纪》载:“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以作为利用茶叶和作为药料医病开始的唯一根据。依《白虎通义》的内容,从意义来说,所谓神农是指原始社会的初期农业阶段,人民开始食用植物时期的劳动人民总称,因此神农并非具体的一个人,也不是神。“得荼乃解”的荼字,若易以解释为现代茶树的茶叶,那么茶的始用无疑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但是“荼”“茶”两字,虽只有一划之差,而争论千年,迄今还未完全解决,得以确论。《说文解字》(汉代许慎)中只有“荼”字,  相似文献   

7.
茶之始为     
茶之始,究竟是如何进入人类社会的?学术界就此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或谓:“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直至成为饮料”;或谓:“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或谓:“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①充作祭品;②作为药用;③食药同时。笔者试图对这些传统说法,提出一得之见,就教诸学者,权作引玉之砖! 一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始于神农时代。唐陆羽《茶经·六之饮》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  相似文献   

8.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9.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它是我国相沿成俗的一个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前奏。据清代顾禄所撰的《清嘉录》载:“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此风至今不衰。那么,“腊八节”始源于何时,众说纷纭。祭祀神农说腊,原为远古时期的祭祀。古代“腊”、“蜡”、“猎”同为一字。人们在冬天狩猎,用捕获的禽兽作“牺牲”(供品),举行火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猎)祭”。据《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神农)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餮之也。”有明代…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传说时期的神农氏。他被中华民族的先民尊为炎帝,由于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使人民能得到温饱,繁衍了后裔,创造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也就使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同被中华民族尊为祖先,而我们则自豪地称为“炎黄之裔”。一、神农氏的传说古籍记载神农氏的事迹较多,但一般都不系统。首先认为神农氏与黄帝是兄弟同族,即原始社会的所谓双胞族。《国语·晋语》载司空季子说:“昔少典娶于有蛴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韦昭注引贾侍中云:“炎帝,神农也”。但韦昭认为“神农,三皇也,在黄帝前,黄帝灭其子孙耳,明非神农可知也。  相似文献   

11.
字说五谷     
王菲 《河南农业》2005,(9):42-43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史。据《淮南子·修务》记载:“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龙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原始采集业在神农时代发展为种植农业,所种农作物的品种据上述主要是“五谷”,但对“五谷”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麻、黍、稷、麦、豆(郑玄注《周礼》);一说是稻、稷、麦、豆、麻(王逸注《楚辞》);还有人认为是稻、黍、稷、麦、菽(赵歧注《孟子》)。综合起来共有六种作物,即黍、稷、麦、稻、豆、麻。事实上“五谷”之说是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当时社会不可能仅有五种农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的《僮约》,记有“武阳买茶”一事。唐代,茶已成为许多人“一日不可无”之物了。如今,客来献茶,已成为交友待客的礼节。其实,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止渴饮料,在医学舞台上,它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中记及:“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亦记载:“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唐代顾况的《茶赋》认为:茶叶有助于消化,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宋代吴淑《茶赋》云:“涤烦  相似文献   

13.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在世界范围里独树一帜,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修养的一面镜子。黄志根同志编著的《中华茶文化》一书即将出版,作者索序于我,我对于茶文化毫无研究,勉强以一个爱茶者的身份,就茶的起源、历史和文化谈一点外行话,作为对本书首次问世的致贺。研究茶的人常据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句话,陆羽的根据来自《神农食经》,而神农氏通常又定作五千年前,于是茶在五千年前即已有栽培的推论就这样定下来。在陆羽那个时候说神农氏发明饮茶是可以理解的,到今天还这样“一脉相承”,就不…  相似文献   

15.
田茶 《农业考古》2001,(2):282-284
山水含灵气 ,南方生嘉木。神农尝百草开华夏利用茶叶之先河。茶自云贵高原向外不断播撒 ,澜沧江、长江、淮河、闽江和珠江流域成为茶的主要产地。茶因地域不同 ,遂有荼、木贾、、茗、等不同的称谓 ,随着我国劳动人民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入 ,至唐始有“茶”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也创造了文化。我国先民对茶叶的认识无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这是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的记载 ,也是荼见于文献的最早记录。茶学界根据西汉的《僮约》一例认为 ,到了这时 ,茶叶已从食、药兼用发展到…  相似文献   

16.
匡达人 《农业考古》2000,(1):129-141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了“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这位严肃治史的太史公的话虽如此,但他在《史记》里多处提到了神农氏(赤帝、炎帝)。说明司马迁是相信炎帝神农氏是确有其人的。但炎帝神农氏在我国史书、古籍及传说中,说法即不一也不系统。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零碎的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对神农氏的兴农与湖南古稻作文化的渊源关系,作一些考证和论述。 一、炎帝神农氏的身世及子孙 (一)两地出生说 据史料及逸闻,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有陕西姜水出生说和湖北随县厉山出生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生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母,生之本也”。可见,“食”是亘古至今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大事。《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后汉书·食货志》:“食,谓农之嘉谷,可食之物”。这里指出了“可食之物”,以及合理食用各类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可食之物已不是单纯的“嘉谷”和米、面、油、盐、酱、醋、茶了。食品除采获后的生鲜,更包括各类经…  相似文献   

18.
“神农得茶解毒”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得茶解毒”考补赵天相茶文化复兴之当今,神农得茶解毒之传说自然又被广为引用和传诵。为此又诱发了一些人的考证兴趣,也引发起某些争论,其中可以周树斌《“神农得茶解毒”考评》一文为代表(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2期)。他查阅引用了好多...  相似文献   

19.
板栗,俗称栗子,是北京的一种著名的土特产,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战国策·燕策》记载:苏秦说六国,当游到燕国时,对燕文候说: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同篇,苏秦接着又说,燕“栗支十年。”意思是说,燕民既是不从事耕种,足食于栗,十年也不会  相似文献   

20.
奔蜂考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在其《庚桑楚篇》曰:“奔蜂不能化藿蠋”,疏曰:“蠋者,豆中大青虫。”又曰:“奔蜂,细腰,能化桑虫为己子,而不能化藿蠋。”“奔蜂,小蜂也,一云土蜂”。这里说的是奔蜂即细腰蜂不能产生藿蠋,而藿蠋即大青虫,奔蜂之子以其为食,故不能化藿蠋。与其意相近的诗经《小雅·小宛》记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嬴负之,教诲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