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凤仙花属部分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扫描电镜对10种国产凤仙花属( Impatiens L. ) 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本属植物花粉为单粒花粉, 左右对称, 大小为1510~3112μm ×2511~4211μm, 具角萌发孔, 4沟, 沟细 而短; 花粉外壁具网状纹饰, 网眼明显, 大小不一。根据花粉形状, 可将凤仙花属花粉分为近圆形、椭圆 形和矩圆形3类。种间花粉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小、形状、网脊宽度、网眼内附属物等方面。花粉特征与植 物表型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从花粉萌发孔类型来看, 与水角属(Hydrocera Bl. ) 的3沟花粉相比, 凤仙花属在凤仙花科内处于较为进化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紫薇属植物在植物分类中属于千屈菜科木本开花植物,既有落叶类又有常绿类,其生长地带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是一种观赏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植物类型。本文对国内的紫薇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国内、国际培育紫薇属植物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忍冬属植物不仅有中国传统药材金银花的药源植物,还是一类具有食用保健作用和观赏价值的植物类群。该研究从我国忍冬属植物种质资源、国内外育种现状、育种技术发展等方面综述了忍冬属植物的育种研究进展。忍冬属植物的应用包括药用类群、食用类群和观赏类群,药用方面中国开展育种研究较早,选育出了许多优良栽培品种,有8个品种取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新品种授权,食用和观赏方面俄罗斯和欧美国家取得的育种成果显著,我国也不断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近年来已经取得3个果食和9个观赏种类国家新品种授权。药用类以金银花和山银花的丰产、高有效成分和便于采摘等为主要选育目标;观赏类以花色丰富和性状特异为目标;食用以蓝靛果为代表的果实育种。育种技术目前主要还是传统选育和人工杂交育种,但分子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发展迅速,是今后育种研究的发展方向。忍冬属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培育中国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也将取得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整理,对西藏凤仙花属植物资源的分布、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现有凤仙花属植物35种和3变种,其中含1种栽培植物。野生种占到全国凤仙花属植物总种数的13.28%;该属资源丰富度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四川和云南,且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特有性较很高,中国特有种15种,其中包含西藏特有种7种,中国特有的比例达到40.54%,西藏特有也高达21.62%。在对其地理分布和观赏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资源圃、保护野外生境、合理有序开发和尽快进行新品种培育等保护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兰属植物资源、育种研究现状及主要观赏性状改良的分子研究。中国是兰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在全球83个种中占有57个种,经过2 500多年的驯化形成了大量的传统品种。迄今为止,兰属植物的育种仍以传统的杂交育种为主,在RHS上登录的兰属植物杂交种已超过17 000个,经农业农村部授权的兰属植物新品种有43个。基因工程育种是兰属植物未来育种的重点方向,已通过转录组、基因组等挖掘出一批与主要观赏性状相关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部分基因还进行了功能验证,为兰属植物从传统育种转向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以20种川西凤仙花属植物为试材,采用实地调查和AHP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凤仙花属植物形态特征与资源评价对凤仙花属植物开发利用和分类学的影响,以期为四川凤仙花属植物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川西南地区凤仙花属植物种类多于川西北地区,其主要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占总数的70%;花色丰富,有黄色、红色、白色等颜色,以黄色为主,占总数的40%;叶片形状有卵形、长卵形和椭圆形等,叶长5.75~18.30 cm,叶宽1.69~5.91 cm,叶片面积3.85~38.32 cm2;种子长2.24~3.93 mm,宽1.18~2.46 mm,千粒质量1.02~4.41 g。此外,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Ⅰ级(>3.5)资源有6种,可直接开发并加以应用;Ⅱ级(3.0~3.5)资源有10种,可驯化后予以开发;Ⅲ级(<3.0)资源有4种,可作为杂交亲本等予以开发。综上所述,川西地区凤仙花属植物资源丰富,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西南地区20种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萌发沟类型等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讨其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结果表明:20种凤仙花的花粉大多为单粒4沟类型(占75.00%),少数为单粒3沟类型(占20.00%),仅1种为单粒5沟类型。不同种花粉在大小、赤道面观、极面观等性状上差异显著;极面观多为椭圆形、距圆形和胶囊状,少数为三角状圆形和五边形;花粉外壁纹饰均为网状纹饰,其网眼稀疏程度、大小、网眼内颗粒物密度等存在较大差异。综合上述特征将20种凤仙花属植物分为7个亚类型。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4个主成分因子,基于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可将20种凤仙花属植物分为3大组,其中康定凤仙花、波缘凤仙花和天全凤仙花等聚为第1支;贝苞凤仙花、滇南凤仙花和山地凤仙花等聚为第2支;白花凤仙花、纤袅凤仙花和菱叶凤仙花等聚为第3支。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怒江、丽江、香格里拉等)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共收集凤仙花属植物20种,并对其地理分布及外部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凤仙花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 300~3 600m,多生长在山间路旁、草丛、林下湿地等湿度相对较大的地方;株高在30~70cm;花色有黄色、紫色、白色、粉色等;叶片长度3.8~16.5cm,宽度1.4~5.6cm,叶面积5.53~20.23cm2;种子直径1.08~2.79mm,千粒重0.011~5.900g;并对滇西北凤仙花属植物的园林开发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今后云南凤仙花属植物资源的保存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花部形态变异极为复杂,分类十分困难,其种子微形态特征
可为种间划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扫描电镜对24 种凤仙花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
较。结果显示,种皮纹饰可归入网状型(含细网状亚型、粗网状亚型、负网状亚型、龙骨状亚型和条纹
状亚型5 种亚型)和隆起型(含指状隆起亚型、簇状隆起亚型和鳞片状隆起亚型3 种亚型)两大类型;
其网眼形状、网眼深度、网脊粗细、隆起物形状、衍生物密度等方面呈现出种间多样性,可用于类群的
比较和鉴别。探讨了种皮微形态在凤仙花属内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认
为网状结构为原始性状,其余纹饰结构为衍生性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
特征可为属内一些种系统位置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对云南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其地理分布、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园林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共有凤仙花属植物117种,主要分布于滇西北、滇南及滇东,其中以怒江分布种类最多,达35种,占云南的30.0%;从300~4 000 m不同海拔均有分布,其中以1 500~3 500 m分布最多,有93种,占总数的79.5%;并从花序、花形、花色和花期等方面分析了该属植物的观赏价值;同时发现华凤仙、大叶凤仙花等13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并对云南凤仙花属植物的开发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保护措施,以期为今后云南凤仙花属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