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构建了云南省人口结构系统及社会经济系统,利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云南省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评价云南省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云南省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相适应,但非农业人口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均GDP、GDP与人口结构系统发展适应性差.通过综合评价,提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制定在职人员培训政策,提高人口教育结构;调整产业,优化人口产业结构;制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优化人口收入结构等建议,从而优化云南省人口社会经济结构,推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技术,对我国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关联度、耦合度和时空
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分析,揭示了两大系统的耦合机理.研究表明:① 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性强,各要素存在交
互影响,但彼此关联强度不等;② 中国区域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度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弱
倒“U”型分布规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和耦合度大小,大致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和
协调四种类型,其中以拮抗和磨合类型为主;③ 中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度在时序上总体表现出递减性趋
势. 相似文献
3.
4.
5.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郑州、洛阳、许昌构成的"T"字形区域内。结合河南省县域耦合协调类型,提出粮食生产指标交易制度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分析了东莞市1986~2013年外来暂住人口总数(ETP)、性别比例(SR)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旨在为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即在1986~1995年(缓慢增长期),经济缓慢增长,ETP以年均递增15.62万人的速率缓慢递增,但SR不足0.65,男女比例严重失调;1996 ~ 2006年(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加速,ETP以年均递增46.08万人快速递增,其峰值达到586.76万人,SR上升到接近0.93;2006~2009年属于ETP递减调整期,期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产业结构调整使多数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转型,至2010年ETP递减到412万人,其后ETP基本稳定在近415万人,SR上升到0.99接近平衡.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就业行业比例是工业企业约83%、商业约9%、服务业约6%、农业仅2%,并且该就业行业比例在各时期没有显著差异.相对稳定的ETP、接近于平衡的男女比例和适合于当地产业结构的就业行业比例有助于东莞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加权函数法,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农业产值和农用化肥施用量是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各指标灰色关联度的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反映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并分析了河南省各市农业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176-179
品牌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湖北2004~2015年品牌经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湖北品牌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存在品牌的扩散效应弱、品牌创建数量少、品牌价值低以及竞争程度低等问题。影响其品牌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循环累积效应,品牌投入,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程度和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其品牌价值提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程度,品牌投入,循环累积效应,产业集聚水平。通过增强中小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增强和规范品牌的市场竞争程度,加大政府对企业品牌创建的制度供给,不断提高湖北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水平,营造和谐共生的品牌成长环境是湖北品牌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上滞后于全国,也滞后于其他民族。加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全民族共同进步,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后发优势理论为指导,以云南省阿昌族为例,具体分析了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后发优势。结合实际,提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的协调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①耦合关系包括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土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响应两个方面;②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苏南向苏中再向苏北地区递减的趋势,可将13个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协调型、基本协调型、磨合型以及低水平耦合型。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东省1990-2006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7年来山东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GDP、人均GDP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90-2006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低速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17年来持续减少;山东省耕地面积与人口、人均GDP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运用线性回归拟合性较好;山东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单位经济总量占用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运用灰色理论中的GM(1,1)模型对2010~2015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进行预测,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与总收入的关联关系,得出工资性收入是影响总收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根据贵州省1978~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贵州耕地数量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②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及GDP增长是其耕地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并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集约利用土地以提高耕地的经济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7.
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方法]以川滇黔接壤区作为研究区,将人口密度和居民点密度作为人口分布指标,分析山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道路网以及河网等环境要素的定量关系。[结果]山区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与居民点密度和人口密度之间均呈明显的负相关,与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和-0.743;居民点密度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而人口密度与河网密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居民点密度较高,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比例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和0.726;距离道路越远,居民点密度越小,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23。[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该区人口数据空间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8~2008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省为例,运用相关理论,定量、系统地分析了旅游业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青海省旅游业与其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性、青海省旅游业对其国民经济所产生的拉动作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柏乡县土地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柏乡县现有土地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并提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