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取1980~2011年的样本数据,应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及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分析,同时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增量进行影响因素分解,分析人口、经济产出、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980~2011年河北省碳排放经历了稳定增长(1980~1996年)、低速增长(1996~2000年)和快速增长(2000~2011年)3个阶段,且3个阶段的GDP增速明显大于碳排放增速,河北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的差距。LMDI模型分解结果显示,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是人口、经济产出和产业结构,贡献度分别为8.92%、292.39%和14.95%;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贡献度分别为-202.94%和-14.35%。  相似文献   

2.
研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对陕西省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Kaya恒等扩展式和LMDI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陕西省2000~2011年人口、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等5方面的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最大的因素,其次是能源消费强度;人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较微弱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效应对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产生负作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以抑制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3.
根据IPCC给出的碳排放清单对湖南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碳排放结构、时序特征,以了解湖南省的碳排放总体效应。随后,借助LMDI分解模型对湖南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探求影响湖南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以为后续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着重探讨了湖南省在研究时序内的碳排放效应及影响因素构成,对引导湖南省减碳增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对1995-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核算,同时引入碳排放压力指数分析碳排放压力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1年来,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由38.57亿t增至125.16亿t,人均碳排放由3.23 t增至9.15 t,碳排放强度由6.7 t/万元下降至2.62 t/万元,碳排放压力指数由0.13波动增至0.40,从较低等级(Ⅰ_b)上升至中下等级(Ⅱ_a);空间分布上,各省碳排放压力具有显著差异, 2015年沪、津、鲁、苏、晋、京、辽、宁、冀、浙、豫为很高等级(Ⅲ_b),粤、蒙、陕、皖为较高等级(Ⅲ_a),闽、琼、渝、鄂为中上等级(Ⅱ_b),贵、新、吉、湘、赣为中下等级(Ⅱ_a),桂、黑、甘、川、青、云为较低等级(Ⅰ_b).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当前“双碳”战略的大背景,厘清农村能源碳排放现状特征、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推进农村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方法】利用碳排放因子法对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进行有效测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而后运用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关联格局进行探讨;最后通过STIRPAT扩展模型的引入剖析影响其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总量整体处于持续上升态势,2019年比2005年增加了77.55%,从成因来看主要归结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农村能源碳排放强度在考察期内略有上升,虽存在一定年际起伏但总体波动较小。2019年农村能源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且以河北居首宁夏最末,相比2005年仅有5个省(市、区)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9年农村能源碳排放强度以北京居首而海南处于最后一位,后者甚至不及前者1/10。2008年以来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既表现出明显且稳定的空间依赖性,同时也存在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其中高-高集聚型省份数量较少且相对稳定,而低-低集聚型省份数量较多,且处于增长态势。在社会层面因素中,农村富裕程度提升会导致农村能源碳排放强度增加,而农业技术进步与...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碳排放来自哪里,碳排放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减排?这些是首先应该弄明白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具体研究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首先,计算出重庆市2005—2012年三大产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其次,通过构建模型将总体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以此来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总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碳排放总量在2005—2012年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碳排放强度却一直在下降,其下降主要是技术因素所引起的,而结构因素对总体碳排放强度主要起负面作用.因此,重庆市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同时还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及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源(原煤,汽油,柴油,煤电)消耗和物质消耗(化肥、农药、农膜),测算了秦皇岛市2001-2010年农业碳排放.结果表明,2001-2010年秦皇岛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温和增长趋势,年均增加4.01%,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年均增加9.63%.利用LMDI模型对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因素、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对秦皇岛市农业碳排放起到了一定的减排作用,而经济因素则对碳排放有强烈的促进作用.并基于研究结果对秦皇岛市农业低碳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1995年至2007年我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建立以城市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和Haus man检验的分析结果,确定研究模型的形式为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最后,通过对拟合模型的结果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高能耗、高排放、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各省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各省市应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使其朝着更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方向演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调整重点应该放在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碳强度上.  相似文献   

9.
依赖于传统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往往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对于强调“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浙江省.需要探讨经济增长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探索基于减排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2个基本判断模型,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浙江省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则对浙江省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减排目标的协调能源利用与产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即开发新能源技术,促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多元化;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挥经济优势,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10.
依照IPCC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河南省1995-2009年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及3个产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分析了河南省历年碳排放总量和3个产业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得出了河南省终端能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均主要在第2产业.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最重要来源。本文细分碳排放源为工业能耗、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三部分,分别计算2000~2012年碳排放值,并结合脱钩系数确定陕西省各年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特征,最后通过协整检验分析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明确减排路径。结果表明: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从2000年的2 779.3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0 391.42万吨,工业能耗贡献最大;一次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拥有量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从使用新能源、优化城市规划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减排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谢淑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14-17516,17536
[目的]研究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并提出可行的减排对策。[方法]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终端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估算了2000~2009年广东省农业生产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结果]随着农业产值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2000~2009年广东农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423.63万t碳增加到2009年的605.99万t碳,年均增长率4.1%;而农业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则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0.424 t碳/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0.301t碳/万元,年均下降率为3.7%。农业产值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能源消费结构高碳化等是农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大力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的节能,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宏观调控机制等措施,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论]该研究为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继义  王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622-3623,3681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提出的能源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甘肃省1995~2009年化石燃料消费的CO2排放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甘肃省化石燃料消费的CO2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由1995年的11.01 t/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3.42 t/万元。甘肃省化石燃料消费增长迅速,但化石燃料消费结构变化不大。未来甘肃省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要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尤其加大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许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09-16412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1989~2010年公开发表在CNKI、维普和万方三大数据库的我国碳排放研究文献,较为系统地分析我国碳排放研究发文年度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及引文分布等问题,同时通过关键词统计分析,初步揭示出碳排放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能源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eoDa软件的四分位图、Moran’s I及局域Moran指数散点图来综合描述我国能源碳排放、人均能源碳排放和单位GDP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局部集聚的典型事实。研究发现,各项指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宏观的东中西差异上,同时也存在局部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基于这种区域差异,设定3种能源碳排放约束情景,分析它们可能引起的区域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发展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区域碳补偿机制和碳排放权储备机构,并充分运用财税手段、价格机制等途径来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