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组织召开海峡两岸水土保持技术与循环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交流进展,介绍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以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讨会的主题是有效防控水土流失,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持续发展。专家们结合乡村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5个方面对策:(1)深入乡村实际,开展调查研究;(2)坚持创新驱动,服务转型升级;(3)防控水土流失,发展循环农业;(4)促进两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前造成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山地土壤肥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术措施较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开发面积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产业关系分析,总结南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区域生产与山地开发实际,提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防控与发展循环农业互动互利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于山区降雨量大、土壤抗蚀性差,以及人为不合理开发等原因,福建省山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因此,开展福建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但山区水土流失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注重发挥绿色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尤其是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探索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梳理归纳了山区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的农...  相似文献   

4.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3)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开发模式;(4)以拓展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开发模式,并据此提出与南方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一是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山区科学发展规划;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三是科技创新驱动,实施科企工农有机结合;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入要素作用;五是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实施生态循环农业战略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主要内涵是合理构建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污染防控率,实现增产增收与保护生态的双赢目标。在山区农村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不但生态条件优越,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优化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利于精准扶贫发展战略实施。文章结合福建省生态循环农业与精准扶贫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构建山区立体种养型绿色家庭农场模式与集成创新实用配套技术;构建山地生态果茶园优化模式与特色扶贫产业促进技术集成推广;研发高效设施农业系列装备与精准扶贫科技产业园区创立及经营;农牧菌业链接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及集成推广;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有效防控与生态修复驱动支撑技术集成应用等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防控山地水土流失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内在联系和防控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的经验与主要成效,同时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实际,提出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模式与发展循环农业技术的对策,以期为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因地制宜地构建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并集成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其有效实施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福建省在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优化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与应用成效,系统阐述了养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菌业高效生产、农牧菌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与有效链接技术、农牧废弃物-食用菌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体系及调控技术,深入探索了有益微生物菌剂筛选、主要接口技术优化、高效栽培基质研发、温室气体有效减排、复合体系碳中和等集成创新及其技术集成应用,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与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作用,提出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的研究方向及其重点技术攻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乡村循环经济与农业产业园区的合理结合是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现代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与和谐互利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阐述了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学原理,并结合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实践,简要报道了循环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资源匹配、循环利用、高效转化、技术模式、主要对策与实践成效,以期为乡村循环农业的转型升级及其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防控与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安全、经济社会和谐和城乡建设的重要工程。近30年来,福建各地对不同类型的土壤侵蚀和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构建了水土保持学科的主要框架,而且经过不断实践,相关理论研究与集成技术应用取得良好成效,尤其在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农田土壤综合保育、山地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分析了福建省水土流失的防治现状与特点,总结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与模式,并提出思路与对策,以期为强化防控与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南方红壤丘陵水土流失防控与循环农业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国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长期治理却收效不显著的原因,提出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种模式的关键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服务功能和固碳增汇效果。[结果]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区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即:将水土流失防治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构建"果(茶)-草-畜-沼"水土流失综合防控的循环农业模式;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在南方丘陵区建立循环农业模式以防控水土流失效果显著,能同时满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结论]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适合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保护性开发的有效模式,可带动山区生态恢复与乡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依据福建丘陵区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等现状,提出了福建省丘陵区循环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是现代化、高效化、安全化和产业化,应重点突破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三大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十大接口循环技术,构建起7个主要循环农业体系,促进福建省丘陵区循环农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模式优化与集成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优化构建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牧菌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的主体生产模式。同时根据不同主导产业,创立5个转化利用与有效连接的现代循环农业产业链开发模式。通过科研创新,突破28项关键接口技术,并实施新品种与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总结了因地制宜构建生产模式的经验,综述了因势利导创立技术体系的进展,剖析了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国现代循环农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有效缓解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成果的巩固与提升,以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为例,分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的农业发展现状与循环农业发展成效,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与生产实际,提出了进一步维系生态平衡、农业良性循环和特色产业提升的技术对策与措施:(1)把握重点,打造精品示范基地;(2)发挥优势,建设循环农业园区;(3)阐明规律,增加地表植被覆盖;(4)创新驱动,培植新型朝阳产业;(5)多元投入,夯实综合防控基础;(6)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福建省多级循环农业模式优化构建与技术集成应用的研究成果,总结示范推广取得的成效,并对进一步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研发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近些年,全州县以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生态乡村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16.
农业资源环境是维护农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本文总结了福建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分析福建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还面临耕地资源紧张,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不足,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和挑战。下一步,要从构建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推广智能节水与科学施肥、开发农业新资源、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等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福建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技术范式的视角,对江苏省蒋巷村循环农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蒋巷村三产循环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与分析,阐明由于注重培育循环农业发展主体的生态认知和构建三产循环的经济和技术共同体,形成了跨越不同产业领域的生态链,实现了产业经济主体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明确指出经济生产者的空间集聚——区域型循环园区建设是促进循环农业技术范式形成的有效载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区域性循环农业技术范式升级的具体措施:强化循环意识,提升循环农业技术范式认知;聚合多元产业集群,构建循环农业技术范式共同体;集成技术支撑体系,构筑循环农业技术范式升级轨道。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明低碳经济的兴起背景及其意义,进一步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同时分析低碳农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农业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现代低碳农业理念尚未建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及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等主要挑战,结合实际提出草地低碳循环农业、山地低碳循环农业、耕地低碳循环农业、林地低碳循环农业等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旅游地在我国旅游资源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水土流失是当前山地旅游地开发中普遍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降低了旅游资源质量、品位,减少旅游资源的数量,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和观赏意境效果。山地旅游地水土流失具有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出分布的普遍性、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高标准性、影响方式的特殊性、侵蚀驱动类型的多样性、侵蚀源分布模式的多样性等特征。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高标准水土保持建设,也要坚持自然生态原则和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生态强省和循环农业的定义和内涵及其两者的内在联系,提出当前在生态强省建设的框架下,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6个重要举措:即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发展规划;区域统筹协调,实施优化布局;创新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建立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创建示范园区,推动转型升级;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规模开发。通过实施区域生态经济战略与推广现代循环农业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利用效率,以利于稳步推进生态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