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蟹蟹种性早熟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养殖户因放养了性早熟蟹种而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谓幼蟹性早熟、就是幼蟹长到15~209左右时,不蜕壳、不生长,体质饱满。发育成熟。这些蟹生长缓慢.死亡率高。通常当年不处理,第二年将会陆续大批死亡。而且若不及时挑出还会捕食其他蜕壳蟹,从而影响整个养殖池。l性早熟的识别边外观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l)腹部:雌早熟蟹种的脐大而圆、几乎将头胸部盖满。脐边缘密生绒毛.很厚。与头胸部贴得不紧。另外,脐基部很宽,接近甚至达到第4步足基部。雄性早熟蟹种,翻开脐部、交接器明显变硬,且末端围生绒毛。(2…  相似文献   

2.
防止河蟹蟹种性早熟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蟹种培育过程中 ,由于养殖环境条件差 ,如池塘水体盐度过高 ,生长期水温过高 ,有效积温的相对增加及营养过剩等原因 ,会有部分蟹种性早熟。近年来 ,蟹种的性早熟现象已屡见不鲜 ,有些养殖地区性早熟蟹种的比例甚至达到 5 0 %以上 ,这一问题已严重影响河蟹养殖业的发展 ,极大地损害了养殖户的利益。能否有效控制蟹种性早熟已成为蟹种生产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试验 ,找到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蟹种的饲料中添加汉宝素 1号 (再配以其它技术措施 ) ,用来抑制蟹种性腺的发育。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  相似文献   

3.
设计4个不同密度组和以动、植物性饲料饲喂的2个组,在20.8-30.4℃自然水温下饲养119d。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蟹种的个体生长率随放养密度的递增而下降,组间差异极为显著,性早熟比例与密度递增组产差异不明显;单一饲料,即植物呈动物性饲料,地生长发育不利,对降低性早熟比率早。每千平方米放养0.9kg大眼幼体有利于控制河解性早熟。  相似文献   

4.
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建富 《水产科学》1997,16(2):31-33
本文主要论述蟹种性早熟的成因和控制的技术要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如何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人养殖条件下常有规格在15~50克左右的蟹种体内性腺发育成熟,雌蟹腹脐盖满,边线长有许多毛,颜色比较深黑;雄蟹螫足刚毛粗、长、密。这类蟹种大部分肥壮难以蜕壳或在冬春交配而自然死亡。此类蟹种称为性早熟蟹种,亦称假蟹种或小绿蟹,目前普遍要占蟹种总量的40%~50%。性早熟蟹种与正常蟹种相比养殖效益悬殊。我们根据市科委提出的“培育蟹种控制性早熟技术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课题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性早熟蟹种只占07%。现将工作总结如下。1条件与方法1·11994年和1995年,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口池塘作为试验…  相似文献   

6.
7.
培育蟹种控制性早熟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种,俗称扣蟹,一般指规格为2克以上的一秋龄幼蟹的统称。蟹种性早熟是目前我国发展河蟹养殖中主要问题之一,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主要养殖区普遍存在,已引起各界特别是广大养殖户的高度关注,现就笔者在实践中所积累的数据与对策措施,撰文仅供参考。一、河蟹性成熟及人工培育蟹种性早熟的主要特征1、河蟹性成熟特征河蟹在湖泊、草荡等天然水域中一般两年性成熟。性成熟前,河蟹个体较小,壳色淡黄;雄蟹步足尤其螫足上的刚毛短而稀疏,资足掌部上下两面尚无刚毛,雌蟹腹脐也未长足,仍呈三角形,尖端较窄,紧贴身体,不易分离。…  相似文献   

8.
配制总蛋白量为35%,以进口鱼粉作动物蛋白源,豆粕为植物蛋白源,添加少量菜粕,棉仁粕及必需的复合维生素,无机混合盐组成不同动,植物蛋白比的饲料,采用体重1.43-1.48g的仔蟹,饲养119d。结果表明,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占饲料中总蛋白的30%,动,植物蛋白比为1;2.3,幼蟹的生长处于最优水平,组间差异显著,且性早熟比例明显低于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饲料。因而认为河蟹蟹种阶段不宜投喂动物蛋白含量过高的  相似文献   

9.
早期蟹种的培育,为河蟹养殖开辟了一个崭新局面:“当年育种,当年养成,当年收益。”既节约成本,缩短生产期,又满足了市场需求,还给养殖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就盐城市北闸热水河周围的水泥池和土池的培育方法,分述如下:一、池塘条件互.水源充足,紧靠热水河边,注排水方便;2.土池面积1亩左右,水泥池则要小些,一般的养鳗池均可,水深0.8~1.om;3.为便于清捕,在池底铺上聚乙烯网布,加盖10~20cm厚的粘土或沙土;4.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对全池进行消毒;5.盖好大棚塑料薄膜以保温;6.安装罗茨鼓风机,用塑料硬管送气(增…  相似文献   

10.
蟹种的性早熟是指当年生产的蟹种中有一部分个体较大,通常规格在20克以上,其性腺已发育成熟。上海朱文祥(1990)指出,当年蟹种培育中存在性早熟现象,池塘培育的蟹种,当年大约有20%左右的蟹种达到性早熟。据湖北徐兴川(1994)报道,用性早熟的蟹种养殖商品蟹,死亡...  相似文献   

11.
河蟹性早熟发生的相关内在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水产珍品。但在各地养殖过程中普遍发生一龄蟹性早熟现象。性早熟直接导致河蟹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个体小,死亡率高,严重制约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1]。导致河蟹性早熟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其真正的机理还不清楚。通常认为导致性早熟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具体表现。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内在因素就是其适应长期生存的环境下所形成的遗传特性,主要是生殖内分泌调控。多数学者着重研究和分析了河蟹发生性早熟的外在因素,如环境温度、水质(pH值、盐度),水…  相似文献   

12.
依据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结果,对影响土池蟹苗质量的三大因素——苗池环境、后期营养和淡化进程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用措施,为提高土池蟹苗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网箱饲养大黄鱼性早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0年12月调查了福清地区网箱饲养6月龄大黄鱼的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样本中性腺发育处于生殖细胞增殖期(Ⅰ期)的占51.63%;精巢发育处于Ⅱ期、Ⅲ期和Ⅳ期的雄鱼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2%、9.2%和1.3%;卵巢发育处于Ⅱ期、Ⅲ期和Ⅳ期的雌鱼分别占样本总数19.6%、9.2%和2.0%。在性成熟系数方面,与1987年的资料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网箱饲养的大黄鱼初次性成熟个体有明显的小型化趋势;性腺的发育影响了大黄鱼的生长性能;人工饲养的大黄鱼出现性早熟现象与培养殖技术不够规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罗氏沼虾因其生长速度快 ,养殖周期短 ,深受养殖户的欢迎。但近几年 ,部分罗氏沼虾发生褐壳病 ,严重影响外观和商品价值。笔者经过连续两年的跟踪调查发现 ,池底老化 ,池水藻相不良 ,以蓝藻为主的藻相代替了池中有益藻相 ,是罗氏沼虾褐壳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蓝藻死亡后粘附在虾外壳上而导致褐壳现象。1 褐壳病的发生过程东港区罗氏沼虾养殖池面积大多为 0 2~ 0 3hm2 ,进排水方便 ,每年约 5月 2 0日纳水肥水 ,约 6月 1日水温稳定在 1 8℃以上时放苗 ,放苗量控制在 2 7~ 3 8万尾 /hm2 。养殖前期没有发现褐壳现象。 8月上旬 ,个别池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江苏、安徽的河蟹养殖中出现的新模式是以河蟹为主,套养少量鱼、虾,如鳜鱼、鲢、鳙、青虾等。由于养殖鳜鱼和青虾的经济效益好,所以倍受养殖户的青睐。但在2005~2006年,江苏、安徽两地套养的鳜鱼出现了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死亡率在30%~60%,有的甚至全部死亡。笔者将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蟹苗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因海水的污染及全人工海水的高成本,严重影响了苗种生产的质量与产量。为此,我们于1995年试用地下卤水进行河蟹育苗取得试验成功后,又连续进行探索,今年春天,在524m3水体中,一次育出大眼幼体284kg,育成率30.2%,单产最高0.985kg/m3,最低0.48kg/m3,平均0.5kg/m3。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卞:1实验条件 地下卤水井一眼,水深60m。卤水曝晒池一个,10 × 40 ×1. 5m3。配水池二个,35 × 25 × 2.5m3。高位水池(…  相似文献   

17.
NADPH的活性与河蟹发育密切相关,在河蟹性腺进入快速发育期,肌肉、肝胰腺、卵巢脂肪合成酶的活性明显提高,但是不同组织不同脂肪合成酶达到峰值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肌肉中ME、NAD-ICDH、6PGDH的峰值通常出现在Ⅲ2期,肝胰腺基本类似,而卵巢中通常出现在Ⅲ1期.性腺成熟后,脂肪合成酶活性增加.在性腺发育过程中,不同器官NADPH的活性有较大差异:雌蟹肌肉中ME和ICDH是参与肌肉脂肪合成过程主要的合成酶,性腺快速发育期肝胰腺中主要脂肪合成酶为6GPDH和G6PDH.  相似文献   

18.
2000年笔者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利用1450m^3水体进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生产,共出Ⅱ-Ⅲ期幼蟹512.7万只,创造了出苗量为3500只/m^3,总产为1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对幼体培育的密度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Z1至M期幼体培育密度10-15万/m^3为宜,M期以后密度为0.8-1.5万/m^3为宜。  相似文献   

19.
郑永允  房慧 《齐鲁渔业》1998,15(5):31-34
对河蟹育苗期的苗种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综合报道,提出了对弧菌病,丝状菌病,真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等的诊治方法,预防措施是切断水源和饵料等带入病原体的途径,控制饵料投量,提高投饵技术,从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各期饵料的适宜投饵喂量,以其日最大摄食量的70%为宜,并提出亲蟹最好在11月交配,采取抱卵蟹越冬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河蟹育苗中常见早期溞状幼体(ZⅠ、ZⅡ)被聚缩虫(Zoothamniumsp)寄生引起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造成突发性死亡。作者用孔雀绿、制霉素、氯霉素、高锰酸钾等药物对聚缩虫进行杀灭试验,结果显示以孔雀绿和制霉素的杀虫效果最好。但从早期 状幼体的病害防治效果来看,由于越冬亲蟹是病原体的携带者,因此作者强调防治工作必须从亲蟹暂养时做起,立足于早防早治;且以多种药物综合性措施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