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辽宁杨树蛀干害虫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杨树主要栽植区杨树蛀干害虫发生情况、杨树品种、林龄、造林密度等林分因子的全面调查,研究了3种蛀干害虫的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主要的杨树蛀干害虫有3种,即杨干象、白杨透翅蛾和青杨天牛,其中普遍发生并危害严重的是杨干象。杨树品种不同蛀干害虫的发生程度也不同,其中107杨、108杨、127杨、N64、W120以及中林46受害较重。不同品种杨树的杨干象危害情况受林龄影响明显,林龄越小受害越严重;在受害程度一般的品种中杨干象的危害受种植密度影响明显,种植密度越大受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2.
王青山  宋岩 《防护林科技》2006,(3):102-102,109
2002~2004年,对杨树肿茎溃疡病的发病情况和致病因子、发生量测报技术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杨树生长的立地条件、林分类型、林龄大小与受害程度有直接关系;采用时间序列法研究出该病害发生量预测测报拟合方程和拟合理论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能够准确预测华北落叶松林分枯死木的计数模型,探究影响华北落叶松林中林木枯死数量的主要原因,为冬奥会核心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科学经营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张家口市崇礼冬奥核心区45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华北落叶松林分枯死数量Poisson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零膨胀Poisson回归模型和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Hurdle-Poisson回归模型、Hurdle负二项回归模型,根据AIC值选出最优计数模型。基于最优计数模型,考虑不同随机效应水平和作用在截距和协变量上的随机参数,根据模型收敛情况和AIC值确定最优的随机效应水平和随机参数组合,构建最优林分枯死数量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林分平均直径、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林龄、林分断面积和林分胸径Gini系数为影响林分枯死的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林分枯死的影响并不大。未考虑零膨胀现象时,负二项回归模型拟合效果优于Poisson回归模型;考虑零膨胀现象后,Hurdle-Poisson回归模型拟合效果优于零膨胀Poisson回归模型。最终几种考虑零值过多的计数模型的拟合精度表现为:Hurdle负二项回归模型(HNB...  相似文献   

4.
用林分林龄——公顷蓄积量序列,先用两种方法建立回归曲线模型,进行年龄——公顷蓄积量预测,然后根据两种回归曲线模型预测值,用复合预测方法进行预测,从而减小预测误差,提高预测精度,使预测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5.
用林分林龄-公顷蓄积量序列,先用两种方法建立回归曲线模型,进行年龄-公顷蓄积量预测,然后根据两种回归曲线模型预测值,用复合预测方法进行预测,从而减小预测误差,提高预测精度,使预测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杉梢小卷蛾是本地区杉木的一种主要害虫,据1976年底普查,发生危害面积已达26000余亩,占杉木林总面积的30%以上,有些地方株被害率高达100%,主梢受害率在70%以上,严重影响着杉木的速生丰产。为了巩固、发展杉木基地建设的成果,坚持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有害植物葛藤在西充县境内危害的总体情况,采用实地调查法对葛藤发生和危害的情况进行记录,观测了记录盖度、受害株率、评估危害程度,并对葛藤危害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西充县境内葛藤发生危害的区域,平均盖度约为66.84%,平均受害株率约为52.11%,危害程度为重度危害"+++",葛藤风险性综合评价值(R)为1.54,中度危险。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危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杉木多主梢主要是杉梢小卷蛾危害所造成.杉梢小卷蛾食性单一,专门食害杉木嫩梢的顶芽及主侧梢.在日照较长、温度较高的平原和丘陵杉木林内发生普遍,尤以2-5年生的幼林受害严重.以幼虫钻蛀侧枝或树梢顶芽,引起梢枯,在危害严重地区,被害株率达100%,主梢被害率在80%以上.主梢顶芽被害后,可以萌  相似文献   

9.
杨干象Cryptorhynchus lapathi (L.)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已经对我国的杨柳科树木造成严重危害。杨柳科树木在山东省广泛分布,且杨干象尚未在山东省分布,考虑其在分布区危害的严重性,急需对其开展入侵山东省的风险分析。本研究利用CLIMEX4.0模型预测了杨干象在山东的适生性,并根据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其在山东的风险性等级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杨干象在山东省的生态气候指数EI值介于26~39之间,山东省全境为杨干象的高度适生区;杨干象在山东省的风险性评估值R=0.885,判定为风险性极大。明确杨干象在山东省的适生性及各风险性等级,对山东省对杨干象的监测预警及防控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和林分水平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使之既在数据采集区域内能够表征不同水平下的差异程度,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方法]基于64株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木生物量实测数据和40个每木检尺样地数据,在考虑和未考虑林龄2种情形下,利用哑变量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方法相结合,构建单木和林分水平的一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单木水平下的R~均大于0.95,林分水平下的R~均大于0.78,(2)利用哑变量考虑林龄因素后,单木水平下各评价指标总体稳定,参数b值范围从0.905 5~2.512 5减小为1.047 0~2.202 8。林分水平下R~2提升0.201 9,参数b值范围从0.071 1~1.560 7减小为0.781 1~1.055 1;且具有更小的TRE、MPE和MSE。(3)利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模型,全株及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残差的分布趋势均平行于横轴。[结论]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和哑变量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建模过程简单、模型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因素下落叶松人工林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林龄因素对林分模型拟合效果的改善更显著,在建模过程中,单木模型可以不考虑林龄的影响,而林分模型需要考虑林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干象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干象是我国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先后三次被列入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本文阐述了杨干象的分布、寄主、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习性、传播途径、适生范围以及综合治理技术,为杨干象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高渗透对硫磷点涂杨干象幼虫期取食刻痕的试验,结果表明:5倍液的高渗透对硫磷对杨干象幼虫杀虫效果最好,平均达到99.9%,防治时间以5月10-20日进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用环扎法和注孔法防治杨干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氧化乐果和甲拌磷乳油,采用环扎法和注孔法对杨干象进行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环扎法中,l/2环扎处理的氧化乐果的防效达94.84%;在注孔法中,2种药剂2孔注药处理的防效均在87%以上。因此,在防治杨干象时,若采用环扎法应选用氧化乐果乳油,并进行l/2环扎处理;若采用注孔法,2种药剂均可选用,且以2孔注药方法更简便、适用。  相似文献   

14.
杨干象是为害2~6年杨树中幼林的主要蛀干害虫,严重危害杨树的生长和成材。通过采用钻孔注药方式对4-6年生杨树杨干象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氧化乐果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50%久效磷乳油(1∶0.5∶1)混合液10倍液,每厘米胸径注射剂量1.0mL时,防治效果最好,虫口减退率达90.77%,防治效果达86.82。钻孔注药低污染、防治率高、易于操作、成本低,可在林业生产中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杨干象无公害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涂漆法、喷漆法和锤击法进行了杨干象Crytorrhynchus lapathi幼虫的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防治效果均显著,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5%、95.7%和92.2%,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995~2000年,对杨干象对杨树生长的影响和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不同虫口密度对杨树生长的影响明显,通过建立虫口密度与杨树生长(树高、胸径、材积)损失率回归预测模型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胸径、材积生长明显下降,其关系呈直线、对数回归关系;高生长总的趋势是下降的,呈多项式回归关系;杨干象防治指标确定为:5年生以下杨树为2头/株,6~8年生杨树为3头/株,9年生以上杨树为4头/株。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诱木法、改善林况及林禽混养等生物措施针对天牛、杨干象等病虫害进行了维持防护林健康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易感天牛的诱树营造杨树品种混交林可有效地控制天牛的发生范围,缩小其种群集中分布区,为人工集中捕杀创造了条件;通过半带皆伐改善林况未使杨干象甲感病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在林带内放养家禽可使林木感病株率、感虫株率分别减少7%、9%,同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8.
选用35%吡虫啉悬浮剂、3%噻虫啉微囊悬浮剂、1.2%烟碱·苦参碱乳油、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20%灭幼脲Ⅲ号悬浮剂5种环保型农药与废机油分别按1∶20、1∶30、1∶40比例混合,通过点涂法测定对杨干象幼虫的防治效果,其结果表明:5种农药与废机油的混配制剂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杨干象的致死率均大于88%;35%吡虫啉与废机油混配制剂(1∶30)防治效果最佳,校正致死率达96.2%;同种农药与废机油不同配比后,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考虑到环保、高效、经济及防治效果等因素,筛选出的最优方案为:20%吡虫啉悬浮剂与废机油按1∶40混配。  相似文献   

19.
杨干象预测预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干象是杨树重要的蛀干害虫,为全国性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为及时准确地测报其发生期、发生量,对多年实践经验及测报方法进行总结和完善,提出杨干象预测预报技术,为生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