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让农民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韶山市把开办农民法制夜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普法宣传阵地,在全市61个村全面铺开。一是按计划由有关法律专业  相似文献   

2.
化佩俊 《河北农业》2005,(12):28-30
200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河北省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任务,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严密组织,加大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面向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干部、法制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增强宣传的针对性,提高普法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法律素质,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权利、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净化了农资市场,保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了农村稳定。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本文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现状出发,针对突出和集中的法制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诸如健全与完善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加大农村法律服务等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增强法制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农村基层村干部开展工作过程中,以往的“干部讲、群众听,干部咋说、群众昨干”现象正在逐步减少:相反,“群众讲、干部听”,群众跟村干部摆政策、讲法律的现象在逐步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地方农民因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如负担过重、经济纠纷、土地纠纷处理不公等),把乡政府告上法庭的案例。在法庭上,农民能够运用政策、法律进行维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经济的法律属性 ,必然要求乡镇工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 ;当前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继续深入 ,农村社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农村基层工作依法办事显得十分重要。依法办事是客观形势对乡镇工作的必然要求通讯和传媒的长足发展 ,文化教育事业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 ,使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广大农民群众的观念正在转轨变型。农村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民素质明显提高 ,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加强 ,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明显增强。如果乡镇工作仍按原来的老办法…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农村饮用水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供水用水双方的合法权益,由甘肃省人大审议通过了《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规划、建设运行、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及供水用水等,为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了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法律传统向法制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法律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法制现代化与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法律传统与法制现代化的内涵着手,分析了法律传统与现代法制的关系,并结合中国法律传统的特点,试图找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因素不但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加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日显重要,人们的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目前,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为家庭生活系上“安全带”,已逐渐成为农家的一种时尚。学法护身法律书刊进农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社会环境要求每一个公民不但要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还要具备一些生活中常见常遇的法律常识。因而,订阅各类法律报刊、书籍,便成为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一大渠道。据江西兴国的一位书店经理介绍,目前《民法概论》、《经济合同法》、《种子法》等一些对农村针对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农民法律意识是法治乡村建设的关键,没有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法治乡村建设就难以实现。当前,受制于乡村商品经济不发达、民主政治不健全、文化教育不充分、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法律认知不足、法律信仰缺失、法治观念不强等种种问题,这已严重制约了法治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培养和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实现法治乡村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发展,完善乡村法制,为农民法律意识培养和提升奠定必要基础,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律、维权意识的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备受观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高度重视农民群众的诉求。以我市为例,群众反映了两个村主干存在经济问题,经我们查账,未发现问题,而经纪委调查组把人叫去问话后,就供出了问题,因此,我想通过把我市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摆出来,让大家看看,  相似文献   

11.
金威  章建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64+7982-7864,7982
在论述农民对土地承包及其相关法律政策了解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民对土地承包及其相关法律政策理解的误区,剖析了土地承包过程中常见的违法现象,建议把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与当前农村工作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土地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事实表明,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说到底还是利益问题。而利益保障五主要的环节是如何减轻农民负担问题。这不仅是利益分配的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农村稳定的政治问题。这在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西部民族地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侵害农民权益的案件经常发生。一些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工作责任心、组织纪律性和法制意识不强,做群众工作的水平不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拥护。而且由于民族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延续了其他权益保障上的不平等,这又是经济不平等延续的原因,故构建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所以农民权益保障正是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是当代法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必须以超乎前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法律文化,提取和挖掘法律传统中适应现代法制发展之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现代意义的充实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益发展的农民集体上访形势,既反映了农民群众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与意愿,也暴露了农民在法律素质方面的欠缺问题。农民的法律素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自治进程,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鲁晓明 《农业考古》2005,(5):203-205
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持久贫困?在一个逐步建设法治的国家,能够产生如此长久影响力的,只有法律制度.在农民增收困难的背后,是农民平等权的丧失,是法律制度对其财产取得和收益途径的种种限制,是高额的税费负担,是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导致的因病致贫、因老致贫、因丧失劳动能力致贫.2004年,中国农民增收显著,但影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因素并未消除.只有研究法制,找出法律当中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障碍并加以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农民来电来信来访的材料中。我们发现,有的地区。有的部门。对于农民的土地权利和农业承包合同的权威性认识不足。以致出现了不少随意征用、转让农民集体土地和单方面强行中断农业承包合同的事件。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必须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治事务、经济事务与社会事务。人人都该依法行事。否则,就必须依法承担责任和赔偿损失。以下。先刊出四封农民来信的要,再约请本刊维权顾问盛长生(省土管局法规处长)和欧阳佛胜(省农业厅农经处长)分别就相关法规进行详细解说,旨在给政府千部提供依法办事的政策法规依据;为农民提供政策与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法律依法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农村群众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权益保护、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以庞德的利益学说为视点.分析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理论来源,对探索农民法律保护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正处于司法改革的关键性阶段,要实现国家的法制文明,农村的法制状况不容忽视,尤其要重视农村的法制化进程。然而在此进程中,受我国传统固有法律观念的影响。法制与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在价值取向等方面仍存在大量冲突。我们将从揭示这种冲突入手,进而时农民的诉讼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乡风文明建设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内容。乡风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建设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