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山东省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林木遗传育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山东省的林木改良情况,讨论了育种策略、育种群体、有性与无性结合、育种区划和区域试验、早期选择、多性状指数选择等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内林木遗传育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结合山东少年省的林木改良情况,讨论了育种策略、育种群体、有性与无性结合、育种区和区域试验、早期选择、多性状指数选择等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广东省的杉木无性系选育程序与策略提出了建议,即把近阶段的优良种源、优良家系混系繁殖利用迅速提高到优良杂交个体的无性系利用方面来;全省需要制订1个综合育种体系,包括有性选育系统与无性选育系统,在应用时做到有性与无性交互使用,多层次多途径地利用各方面的遗传效益,以充分发挥遗传改良效果。对今后育种群体建设,提议采用单群体多功能实生种子园方案。并对早期测定,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和基因型与环境交互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几个常见的杉木育种方案的遗传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几个常见的育种方案的遗传效果,结果发现,进行逆向选择时,选择优良组合之双亲建立双系种子园的方案,要优于选择优良亲本建立1.5代种子园;而在进行前向选择时,选择优良个体展开无性育种和无性利用方案,要优于建立多世代种子园方案。在杉木遗传育种中,应将有性育种和无性育种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相互补充,不可偏废。最后文中还对双系种子园的建立技术,有性育种和无性育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论阔叶树遗传改良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阔叶树的特点和阔叶树改良现状 ,探讨了长短结合、系统改良与局部突破结合、常规与超常规结合的阔叶树遗传改良策略 ,即母树林途径、无性系途径、“有性育种 ,无性快繁推广”的交互发展途径以及现代生物技术育种途径等 ,并提出要加强阔叶树育种群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育种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综述云南松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优良林分选择与母树林建立、优树选择与种子园建立等遗传改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育种策略,尤其要重视遗传资源的收集、开展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营建高世代种子园、提高种子园的经营管理,以及加强无性系早期选择等研究.  相似文献   

7.
巨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巨桉种源试验和地理变异研究时, 应重视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出发, 考虑试材的取样标准、群体的生殖和生态特性, 采用现代生物气候方法综合分析。巨桉有些群体存在着复杂的多型性, 采用复合轮回选择能明显提高自由授粉家系后代的遗传增益, 并提高种子园改良的质量。应用入选家系或个体的无性繁殖材料进行改良, 可获得更大的遗传增益。巨桉遗传改良应把有性和无性两条途径结合起来, 遵循简便、实用和高效的原则;基于这个原则, 本文提出了巨桉目前可能的最佳改良程序。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桉树可持续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华南地区发展桉树工业纤维用材林对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需求的迫切性出发,分析了桉树引种成功之后遗传改良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要实现华南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桉树长期可持续遗传改良体系,坚持以多世代群体遗传改良为基础,种间杂交无性转化利用为突破,加快育种增益转化为生产力的育种思路;强调新世纪桉树育种要重视常规育种与分子遗传研究相衔接,通过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多层次多育种方式的相互交叉,充分利用各层次的遗传变异,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针叶树种(球果类)遗传改良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林木遗传改良从建国后可以分成初始阶段(50~6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70~80年代)和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阶段(90年代以后)。近35年来山东林业科技针叶树遗传改良论文占3.06%,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本文对我省针叶树育种场建设、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优树选择、杂交育种、子代测定、良种快繁技术、针叶树遗传改良项目、成果及品种等进行了回顾。同时对针叶树遗传改良策略、种源选择、种子园与遗传增益、现代育种技术在针叶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和杂交育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松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树是世界上森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的重要树种,松树的遗传改良开展早,进展快,成效大.分子标记技术为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回顾了世界上松树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比较遗传作图、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进展.已经构建遗传连锁图的林木有13个属,近40个树种,其中松树占40%,而大多数松树遗传图谱仍然是不完整的,不能覆盖全基因组;比较遗传作图显示松属树种具有高度的遗传保守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表明,大多数性状的遗传基础存在着主效基因,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杂种松部分重要性状的遗传控制中存在着树种效应,对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策略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杉木无性选育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杉木育种的历史和现状。针对当前针叶树种特别是杉木遗传改良中普遍遇到的问题,讨论了杉木育种近期和中长期的育种策略,并对今后的市场需求方向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杉木在近中期的育种目标应逐渐从传统的以建筑和家具材为主转向以造纸和内含物等多种利用方式为主,并在育种策略上有相应的准备和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对麻竹实生苗生长状况和实生苗无性系选育方法。通过人工授粉获得麻竹种子,用圃地培植及无菌播种组培两种方法培育麻竹实生苗无性系,结果表明:(1)收集优良开花母株,利用人工授粉方法取得麻竹种子,可为优良无性系的选育培育较为优良的实生苗群体,有利于提高选育的有效性;(2)圃地培植的实生苗无性系在16个月龄和28个月龄时的生长显著相关,16个月龄时进行较大强度的无性系筛选,可靠性较大;(3)提早分株种植能加快实生苗无性系的总体生长与繁殖,利于加快无性系选育的进程;(4)无菌播种组培条件下,组培中无性系的生长特性与其移栽圃地后的生长特性十分相关,各无性系固有的生长特性在培养3-6个月期间逐渐表现,可在此时进行离体早期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遗传改良的成就、问题和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3个连续5年的协作攻关研究,马尾松遗传改良和良种生产获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在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生产群体和育种群体建设、无性繁殖和无性系育林、工业用材树种定向选育、育种策略和一些基础性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对种源研究和推广、有种区划分、优良基因资源保护和利用、建园技术和种子生产、造纸材定向选育、抗性育种、遗传参数估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早期选择、育种计划和方案制定等诸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成就、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 我国的杉木无性系选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涉及杉木的生长、形质、抗病和抗虫等方面, 选育了若干优良无性系, 区域化试验的结果揭示杉木无性系与环境存在明显的互作。但是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选育也面临不少问题, 主要是生长与材性, 生长与抗逆性间存在负的遗传相关, 以及无性繁殖中的退化问题等。文中提出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 讨论出了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方案和技术路线, 并对当前杉木无性系选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林木育种中的早期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近期国内外所开展的林木早期选择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了早期选择的主要途径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认为对林木进行早晚期相关选择是卓有成效的 ;未来早期选择的发展方向将是常规选择与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同时对早期选择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桉树种质资源现状及育种目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引种桉树的历史已经超过120 a,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桉树种质资源,这是桉树育种工作的基础。育种目标是育种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指培育的品种应具备哪些主要性状,育种目标制定恰当与否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回顾了我国桉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利用现状,对桉树育种目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旨在为我国桉树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刺槐遗传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开展刺槐遗传育种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育种历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刺槐速生良种选育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第2阶段是刺槐用材林无性系定向选育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第3阶段是刺槐观赏、饲用等专用品种引进和选育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作者概括了每个阶段开展刺槐育种研究的单位及取得的成就,列出了每个阶段选育的刺槐良种名录,全国10余个省市区的林业科研、教学单位共选育了100余个优良无性系、14个优良家系和3个优良次生种源。总结了我国剌槐良种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刺槐育种发展策略和创新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