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黑龙江省主栽糯稻遗传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黑龙江省近年审定的糯稻品种,对其遗传背景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其系谱中的骨干亲本,为糯稻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部分通过审定的糯稻品种都含有日本水稻的血缘;一些骨干亲本能够直接育成或衍生出糯稻品种,为优秀的糯稻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今后,应加强骨干亲本的筛选和利用,以为糯稻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冀香糯5号是以冀香糯1号为母本、金穗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粳型中熟香糯稻品种。2016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品质佳,适于在河北省长城以南的唐山、秦皇岛等地作一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糯稻种质资源和品种现状进行了分析,显示加强糯稻资源保护和利用、新品种选育迫在眉睫;基于当前水稻育种技术基础,提出了糯稻育种方法和技术的新思路;通过分析糯稻产量、米质相关的研究现状,指明了研究成果的高效利用策略;展望了中国糯稻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中国糯稻遗传育种应适应当前耕作制度、市场和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产优质糯稻新品种三峡糯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峡糯1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以地方糯稻高秆糯92-1-1作母本、荆糯925作父本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产、早熟、优质、抗逆糯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2019,(4):15-17
红糯优36是用糯稻不育系红糯1A与糯稻恢复系R4136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具有糯性优良、丰产稳产等特点,201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和繁殖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优质高产新品种香糯12的特征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地区糯稻新品种香糯12,产量水平超过500kg/667m^2,整精米率达到70%,从根本上改变了香糯稻低产、低精米率的局面,为其生产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介绍了香糯12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7.
明糯优6号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选的光身糯稻两系不育系明糯S-1与常规糯稻荆糯6号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糯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后期抗寒性好、品质优、转色佳等特点,2010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晶种审定.介绍了明糯优6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冀香糯1号是以新香糯为母本,以冀糯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中早熟粳香糯稻品种,200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69 d左右,粗蛋白含量9.83%,糙米率82.5%,精米率74.3%,整精米率38.0%,胶稠度99 mm,碱消值6.0级。河北省2年区试平均产量580.41 kg/667 m2,较对照垦育20增产1.69%。适于在河北省长城以南唐山、秦皇岛稻区作一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试论优质糯稻新品种的选育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当前糯稻育种的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选好主体亲本是糯稻育种成败的关键;从优质入手,加强糯性鉴定,兼顾抗性和丰产性,是选育糯稻新品种的主攻方向;另外,还须加强横向联系,快速繁殖,推广良种,才能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产杂交糯稻新组合嘉糯1优2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糯1优2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的方法育成糯稻不育系嘉农wxA1与糯稻恢复系嘉糯恢2号后再用其配组育成的杂交糯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9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高产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孝感糯稻生产的历史回顾与产业化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孝感糯稻生产的历史,分析了孝感糯稻各生产阶段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糯稻产业化和育种攻关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选用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粳型寒丰糯(HFWx),与同型的寒丰不育系(HFA)进行杂交、回交转育成粳型糯质新不育系寒丰糯A(HFwxA),与自主选育的粳型糯质恢复系糯恢2号配组育成了杂交粳型糯稻新组合糯杂2号。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等特点。介绍了糯杂2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水稻育种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饭田修一 《北方水稻》2008,38(3):179-180
日本水稻育种以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的六个农业研究中心为主。育种目标主要是培育具有优良食味、品质及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主食用品种,同时进行糯稻、酒米稻、饲用稻及适于直播的品种的选育。并重视低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富含-γ氨基丁酸(GABA)以及特殊用途米的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红曲黄酒的热性,在传统红曲黄酒酿造工艺基础上引入绿茶共发酵技术,研究其对红曲黄酒酿造品质及寒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落缸时添加绿茶共发酵可丰富红曲黄酒的风味,抑制红曲黄酒的酸化,降低红曲黄酒的热性。绿茶的适宜添加量为1.0‰,发酵后的黄酒出酒率为传统黄酒的1.12倍,总酸含量降低9.65%,总酚含量提高13.3%,寒热指数下降43.09%,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酿造的红曲黄酒新产品物性温和、口感酸涩适中、酒香茶香协调,且不失红曲黄酒典型性风格。该研究为研发温和型红曲黄酒新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对影响早熟杂交糯稻产量的几个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对产量起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可为在早季筛选高产杂交糯稻组合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Purple rice is a source of bioactive antioxidants for rice consumers. Loss of the major antioxidant compounds after a range of cooking processes was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changes in anthocyanin concentration (ATC)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DPPH activity) of four non-glutinous and four glutinous genotypes. However, soaking in water prior to cooking generally decreased more ATC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non-glutinous than in glutinous genotypes. Wet cooking (WC) and soaking before wet cooking (S-WC) led to lose almost all the ATC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with only slight variation between genotypes. In the glutinous genotype Pieisu, which had the highest raw rice ATC, ATC remained the highest when cooked by the WC method. By contrast, almost no ATC remained after WC and S-WC in the low ATC genotypes such as Kum Doi Saket. Overall, the loss of ATC was greater in non-glutinous than in glutinous genotypes for both WC and S-WC methods, but the reverse occurred for antioxidant capacity. WC using electric rice cooker retained higher ATC than the pressure cooking. Thus, for genotypes with high ATC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the selection of cooking method is critical for retaining and stabilizing rice quality.  相似文献   

17.
栾谦益 《玉米科学》1995,3(3):013-015
通过突变黑粒种质的纯化、筛选,采用回交转育法,将黑粒种质导入到白糯玉米育种材料中再选系或转育成黑粒同型系,组配黑糯玉米杂交种。根据育种目标.经籽粒色泽、品质、抗逆性鉴定和产量配合力的测交试验决选出适合作母本系和适合作父本系组成“黑糯玉米941”杂交种.经初步生产检验和示范获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