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前言随着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抗性害虫的产生,天敌相被破坏等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逐渐削减农药的使用,而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尤其是抑制害虫密度,迅速确立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综合防治法迫在眉睫。近年来在茶园害虫的防治方面,应用性激素和颗粒体病毒防治茶卷叶蛾、小黄卷叶蛾以及利用捕食螨防治神泽叶螨等都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是,对于多种害虫发生的茶园,从目前来看,杀虫剂最低限量的使用也是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3.
果树喷施农药 ,可保护果树 ,提高果品产量及质量。农药停用过早 ,不利于灭晚期病虫 ;停用过晚 ,食后有损人体健康。农药在果树体内的残留量及农药的毒性高低、残效期长短和品种有直接关联 ,但都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所以 ,果树最后1次喷药距收果前的时间长短 ,即所谓的“安全间隔期” ,要根据农药种类和果树种类而确定。安全间隔期具体要求 :三氯杀螨醇在果树上应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45d ,即在采收前45d停用农药。杀螟松在苹果上不少于15d ;乐果不少于10d ;敌敌畏、西维因在苹果上不少于7d ;二氯苯醚菊酯、石硫合剂、… 相似文献
4.
5.
五九七是一个发展中的农场,人少地多,玉米螟防治与麦收有矛盾,为了解决劳力不足,探索应用灭虫新技术,经过六年大面积飞机防治实验,百株有虫由170头降至16头,减少了90.9%,从1968年至1973年全场防治面积14万亩,给国家增产粮食700万斤。 相似文献
6.
7.
我所为适应粮仓中使用高效低毒防护剂施药的需要,于1980年曾研制过浙—PW.8型齿轮泵电动喷雾机。但该机对药剂剂型适应性小、齿轮易磨损、锈蚀大,影响机器使用寿命。自1981年来、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又根据粮仓工作的实际需要,我所同江苏工学院、苏州农业药械厂共同研制出强制式单缸隔膜泵型的仓用喷雾机。对机器性能及用途分别在有关粮食仓库进行了反复试用和考核。现将有关情况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果园花期不喷药的提法不全面潘朗,安玉凤(河北省唐山果园林果科063004)过去传统习惯是果园花期不喷药,以便保护访花昆虫,提高果树的座果率。1994年我们在苹果园释放访花昆虫(壁蜂)提高富士苹果座果率的实践中,发现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我们为了保护壁蜂,... 相似文献
9.
为了防止梨黑星病早期发生,我们试验在梨树开花前喷波尔多液,有显著效果。 试验是在东代固大队,27年生梨园内进行,品种为鸭梨,树势衰弱,1963年感黑星病较重,病果率为75%。处理方法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11.
在美国白蛾虫口密度较大,为害严重的地区及高大树木顶部、中部,采用人工或机械喷药等方法迅速压低虫口密度,有效地控制为害比较困难。运用飞机常量喷雾防治美国白蛾,具有防效高、成本低,并能在短时期内压低虫口,迅速控制为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丘陵山区茶园自动化喷药,解决目前丘陵茶园自动化程度低、药液浪费严重和大中型装置无法进入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茶园自动喷药装置。根据丘陵山区茶园实际条件,对自动喷药装置的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装置采用水平方向和45°角方向喷射的喷药模式,结合超声波测距模块自动对靶,实现喷头与茶树冠表层之间位置的定位,并计算得到喷杆长度为1.1 m,单侧喷杆上设置3个喷头,喷头间距为0.5 m。喷药控制系统以STC89C52作为微控制器,运用C语言编程实现对喷杆喷药距离的自动调节和对电机和电磁阀的控制。选取冠层梯度、喷雾高度和行走速度为试验因素,以雾滴沉积密度为性能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冠层梯度对雾滴沉积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01),喷雾高度和行走速度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对雾滴沉积密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冠层梯度、喷雾高度、行驶速度,不同冠层梯度下各点位雾滴平均沉积密度均大于26个·cm-2,满足喷幅界定的20个·cm-2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水绵又称青苔,是稻田常见的水生杂草,它不仅降低稻田地温影响水稻生年,且和水稻植株争夺养份,降低水流速度影响排灌。过去水绵防除,常采取布口袋装硫酸铜固定在稻田水流入口处,这一方法在田面较平的情况下效果尚可,反之,效果不够稳定。为了探求新的施药方法和药剂类型,1992年7月下旬水稻生年中期,本站在新团乡永久村进行了3种药剂的筛选试验,结果如下: 用95%硫酸铜1000克/亩(用乙醇溶解),50%扑草净75克/亩、浸种灵(TH—88)6毫升/亩3种药剂亩兑水50公斤水稻中期田间使用,结果硫酸铜和扑草净见效最快,药后24小时,水绵绿色部分全部变褐,药后5天全部萎缩失去生命力,浸种灵5天水绵色质开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稻田适量喷施保护性农药是否影响周边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在水稻和香根草上分别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螟成虫趋性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上喷药后第1天,栖息在香根草上的大螟雌、雄成虫总量分别为4.2头和3.8头,显著高于水稻上雌、雄成虫的总量1.00头和0.60头;在水稻上喷药后1~3 d接入大螟,在水稻上不产卵,直到第6天才出现卵块;喷药后6 d和12 d接入大螟,在香根草上的卵粒数分别为287.2粒和309.2粒,显著高于其在水稻上的57.2粒和81.4粒,约为水稻上的5.0倍和3.8倍。在香根草上喷药后1~3 d接入大螟,成虫选择水稻居多,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为0;喷药后6 d接入大螟,成虫对2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喷药后12 d接入大螟,在香根草上的成虫数量为9.8头,约为水稻上的2.5倍,产卵量也约为水稻上的1.9倍,二者均差异显著。表明香根草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后其对大螟的诱集作用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会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16.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