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2个春性甘蓝型恢复系、2个春性甘蓝型不育系以及16个由2个春性恢复系与2个半冬性品种杂交选育的新春性甘蓝型恢复系为材料.利用SSR、SRAP、AFLP 3种标记对这些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对新恢复系和相应的亲本恢复系与2个春性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进行比较.3种标记的综合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83处将22份材料分成4类,春性亲本恢复系Ag-5和Qu、2份两春性不育系聚为第Ⅰ类;8份新春性恢复系聚为第Ⅱ类;半冬性亲本LB和5份新春性恢复系聚为第Ⅲ类中;第Ⅳ类包括半冬性亲本305和3份新春性恢复系.16份新恢复系中931-935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小于其亲本恢复系Ag-5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帐23与不育系Ⅰ的遗传距离小于其亲本恢复系Ag-5与不育系Ⅰ的遗传距离,而其余14份新恢复系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其相应春性亲本恢复系与2份不育系的遗传距离,说明向春性恢复系中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份能有效扩大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1个白菜型油菜保持系(Ageva)、1个甘蓝型油菜保持系(B31)、2个甘蓝型油菜恢复系(316、562)以及53个由B31与Ageva杂交后回交多代选育的新型甘蓝型油菜保持系(1~53)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根据UPGMA方法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586处将57份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B31和1~17、20~26、29~50、52、53聚为第Ⅰ类;第Ⅱ类为18、19、27、28、51;Ageva单独聚为第Ⅲ类; 316、562聚为第Ⅳ类,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对材料1~53和B31与316、562的遗传差异进行比较,发现材料1~53与316、562的遗传距离大部分大于B31与316、562的,且1~53中白菜型条带所占比率与1~53和316、562的遗传距离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向甘蓝型亲本保持系中导入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能增大甘蓝型油菜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油菜隐性不育系S45AB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以2个不育系、2个亲本恢复系(D9946R和E144R)及以这2个亲本恢复系与白菜型油菜杂交后代选育的18个新型甘蓝型油菜恢复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这些恢复品系间遗传距离,及导入到这些恢复品系中白菜型油菜遗传成分的比率与各性状配合力间关系。结果表明,2种标记混合得到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除与千粒质量特殊配合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外(-0.35**),与其他主要性状如单株产量、株果数等特殊配合力均不相关。新型恢复系品系中白菜型带型所占比率与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相关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标记对16份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4对引物共扩增出72条清晰的谱带,片段长度在100~650 bp之间,引物PIC值介于0.12~0.73之间,平均为0.39;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0之间,平均为0.63,其中pol-CMS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较大,pol-CMS不育系间与温敏核不育系间的差异较小;在遗传相似系数0.685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与已知的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DH系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青油14号×四达和北山繁×46号的F1植株通过小孢子培养所获得的DH(doubled haploid)群体中,各随机选择31个DH系,分别编号为:1~31,32~62,采用SSR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30对SSR引物分别扩增出82、80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各占总扩增位点的75.2%和74.1%,片段大小介于120~900 bp间.每对引物在不同DH系间的等位基因数在2~9间,平均位点为3.63个.1~31 DH系PIC(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06~0.85,平均为0.60;32~62 DH系PIC变幅为0.06~0.86,平均为0.56.遗传距离分布频数分析表明,两个组合DH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布在>1.0范围内的频数都超过了30%(分别为37%和34.4%).对SSR扩增结果进行UPGMA分析,在0.66处可将62个DH系聚为四大类.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系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且不同组合的DH系基因型多样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4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和10个不同来源的恢复系为材料,按照NC法配制40个杂交组合,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亲本遗传差异与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产量的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杂种后代产量的超亲优势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将14个亲本分为3组,组间配组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明显强于组内配组杂交组合的。  相似文献   

8.
以4个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和10个不同来源的恢复系为材料,按照NC法配制40个杂交组合,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了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亲本遗传差异与杂交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后代产量的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杂种后代产量的超亲优势无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将14个亲本分为3组,组间配组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明显强于组内配组杂交组合的。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与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甘蓝型油菜9个黄籽材料作母本、10个黑籽材料作父本,按NCⅡ法配制杂交组合,考查了亲本及其杂种F1的单株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和含油量。利用AFLP、SSR、SRAP标记技术对亲本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法可将19个亲本材料分为3个组,黄籽材料与黑籽材料分类明显。普通遗传距离与4个性状的杂种表现及杂种优势相关不明显,但用阳性位点计算的特殊遗传距离与4个性状的杂种表现及杂种优势除千粒重外都呈显著相关,但决定系数较小,不能用于杂种优势预测。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核不育×恢复系遗传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核不育×恢复系的各种遗传情况进行鉴别。结果发现可以区分为6种类型,每种类型有3种遗传情况。同时对隐性上位核不育的遗传行为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近年审定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筛选出的24对SSR引物,对我国1999年以后审定的66份甘蓝型油菜品种及4份杂交组合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主成分分析、Shaanon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AMOVA分析揭示我国4大冬油菜区品种的变异程度。【结果】利用2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04条清晰的谱带,其中86条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4.61%;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3条条带,片段长度在100~600bp,多态性比率为50%~100%。70份甘蓝型油菜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0~0.93,平均为0.6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材料分布比较分散,并没有因来源地域相同而明显地聚在一起。在4大冬油菜区中,长江中游区品种Shaanon指数(1.593)和Simposon指数(0.732)最高,区内成对材料平均差异也最高(0.343 1)。不同大区油菜品种区内及区间分子方差分别为96.74%和3.26%。【结论】我国近年审定的冬油菜品种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不同冬油菜区品种的变异以区内变异为主;长江中游区材料组内变异最为丰富,说明我国不同地区间材料交流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利用油菜种质资源,降低组配油菜杂交组合的盲目性,对30份油菜骨干亲本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考察,采用11个农艺性状指标(株高、千粒质量、含油量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性较高,30份参试材料被分为3大类,大部分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被分开;方差分析显示,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内变异系数为86.40%,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间仅为13.60%,保持系和恢复系材料内部差异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为油菜杂交育种选配高产亲本组合和生产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在陕西省区域试验编号为"8"的甘蓝型油菜材料中发现的白花突变体,自交后代发生育性分离.该材料为安徽省农科院选育的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的衍生材料,育性受2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ms1ms2ms2)和1对隐性抑制基因(rfrf)互作控制.经过5年研究,已初步选育出4个纯合两型系,1个临时保持系,1个全不育系以及16个恢复系.此类核不育材料能利用临时保持系实现"三系化"繁殖杂交种,被国内油菜育种工作者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MSL(male sterility lembke)的小孢子败育时期及其特点,从而促进中国及世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步伐。选用MSL衍生系的不育材料和可育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压片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花药发育过程。通过对MSL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发现MSL可发育到四分体时期,四分体不同程度皱缩,绒毡层径向伸长,并含有一个特别大的液泡,液泡将细胞核和细胞质挤向细胞的一边,胞质浓缩。随着发育的进行,绒毡层进一步伸长,向内挤压四分体,腔室体积变小。紧接着液泡化并且伸长了的绒毡层和浓缩的四分体溶解在一起,花粉囊横切面的形状发生改变,由圆形变成长条形,最后整个花药室萎缩。结果表明MSL的败育时期为四分体时期,由于绒毡层的异常而导致败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SCoT、SSR和SRAP 3类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用8份有代表性的油菜资源,从SRAP和SCoT标记中各筛选出40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和40对SSR核心标记,对43份抗菌核病油菜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这3类标记在多态性(PPB)、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及标记指数(MI)等方面的差异,最后依据材料两两间遗传相似系数,对43份油菜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位点检测能力方面以SCoT最高,每条SCoT引物可检测的平均条带数为9.3,其次为SRAP(8.6),SSR最少(7.3)。但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则相反,SSR的PIC值最高(0.76),其次为SRAP(0.69),SCoT的PIC值最低(0.65)。基于SCoT、SSR和SRAP 3种分子标记的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43~0.87,0.56~0.84和0.46~0.83。聚类分析表明,SRAP标记聚类结果接近于3种分子标记混合统计的聚类结果。【结论】多态性位点检测能力和标记效率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性;3类标记在43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显著不相关,研究每类分子标记在相应物种中的核心标记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对173份甘蓝型油菜DH系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以及SSR分子标记的分析表明,DH系系内性状表现高度一致。农艺性状中,分枝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26.39%),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9.42%);品质性状中,芥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62.86%),含油量的变异系数最小(5.10%)。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DNA谱带符合1∶1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012AB遗传模式新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012AB及其临保系T45与来源不同的几个自交系和常规品种杂交和测交后代的遗传分析,提出了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9012AB的新遗传模式,即育性受2对育性基因Ms3和Rf控制.其中Ms3有2个等位基因,Ms3为野生型显性可育基因,ms3为隐性不育基因;Rf位点存在3个复等位基因,Rf c为野生型可育基因,Rf a为突变恢复型可育基因,而Rf b为突变不育基因,三者的显隐性关系为Rf a>Rf b>Rf c.按照这一遗传模式,9012AB可育株基因型为Ms3ms3Rf bRf b,不育株基因型为ms3ms3Rf bRf b;临保系基因型为ms3ms3Rf cRf c;恢复系基因型为Ms3 Ms3 _ _或_ _Rf aRf a.  相似文献   

18.
油菜雌雄性器官活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油2号(杂交油菜)和中油821(常规油菜)花粉活力和雌蕊活力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秦油2号的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的延伸速度快,完成受精所需时间短,受精结实率高,雌蕊活力显著高于中油821,表现在其柱头活力高,活力持续时间长,子房,胚珠活力和受和等也均高于中油821。试验证明,秦油2号(杂交油菜)生殖活力显著高于中油821(常规油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