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余人"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产生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尤为盛行的19世纪上半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里的罗亭;冈察洛夫《奥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都是"多余人"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多余人"现象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反映,它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出于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绝对捍卫,对土匪的想象缺少了民国时期作品的丰富性,其匪类叙事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文学匪色想象的绝对控制和规训。然而传统英雄侠义观的根深蒂固以及古典英雄传奇叙事模式的影响使匪色想象逸出意识形态的控制,塑造了新的类型形象——具有匪性气质的革命英雄人物。同时在十七年文学中还存在一个异数——那就是诗人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一个和八个》,它体现了逸出秩序之外的个性化匪色想象,也使诗人因此受到严厉的政治批判。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较多注重观念形态上的艺术自律,它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在文字德性、生命重造上的展开便是文学经典的塑造以及经典塑造背后的文化进步使命,其内容则表现为抽象的抒情和从抽象的抒情出发的自为色彩浓厚的文学实践。由于这样的文学自律原则无法与新文学的载道传统分离,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相应地表现出多重的矛盾性,包括他对现行文学政策的理解,对情感诉求方式的独立性的肯定也决定了他的文学理想的不合时宜之处。所有这一切都可看作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  相似文献   

4.
叙文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先有经而后有史,继而哲学、文学典籍、科技文献等。在科学技术古籍之中,农书、医书尤为大宗。天文学包括气象,《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史记》有《天官书》,《汉书》始有《天文志》,以后史书因之。兵书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军事学古籍。  相似文献   

5.
《水许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其中的女性要么是软弱可欺,要么淫荡无耻,正面女性人物却带有明显的男畦化色彩,这种女性形象塑造不能认为是作家对女性的淡薄与贬斥,也不是女性人物人性的异化。小说文本体现出来的女性观,和我国古代以来经过儒家道德影响形成的男尊女卑的公众心理和对女性的偏见有:言切关系;也和水浒故事在市井社会丰富发展过程中注入了市民阶层的好恶与道德判断有密切关系。小说中有关具体的对女性的描写,是市民阶层的认知反映,表现出社会文化心理对世代累积性作品的道德影响,而非小说作者对女性独有的仇视。  相似文献   

6.
欧·亨利 (O.Henry,186 2 - 1910 )与威拉·卡瑟 (Willa,Cather,186 9- 1937)同为 2 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 ,都致力于塑造社会最底层、最平凡的劳苦人民形象 ,但他们分别取材于城里和乡下 ,以不同手法刻画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理想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天翼是中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其小说从创作观念、人物塑造和幽默讽刺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狄更斯对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又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在坚实的民族文学的地基上,实现了对狄更斯的超越。张天翼正是在与古今、中外的对话中,有效地吸取了各种营养,才使他的创作既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活的现代性。他对狄更斯的成功接受,为我们接受外来文学和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传奇性人物,而曹操更是其中的代表。罗贯中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着重突出人物的"奸"与"雄",深刻地表现了曹操的奸雄本色,也造就了曹操复杂的性格与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浅要探析。  相似文献   

9.
孙少山小说中逆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一类是道德伦理规范下的女性,另一类道德伦理失范下的女性。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对生命状态的认识和立场,以及对理想人生范式的确认。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经”之一的《易经》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有关“人文”、“文化”的最早出处。立足于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来解读武汉高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其前瞻视野与标杆意义已超越了企业甚至产业自身。  相似文献   

1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8,(1):110-119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学水平与文学成就,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这已是学术界不争的共识。 《诗经》自西汉始成为了中国的五经之首,两千多年来成为封建统治者教化与塑造中国国民的首选著作,长期以来对塑造中国国民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塑造至关重要。本试对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塑造至关重要。本试对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物塑造、文化修养、语言风格及创作心态四方面对金庸小说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求真、以现代的观点诊释历史、对传统的白话文加以发展及将自由写作的精神与严肃的态度相结合是金庸小说沟通雅俗、超越古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关注文学中的生命表现,用生命来充实文学,推崇生命的神性,认为文学之美就在于表现生命,由此形成“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在文学中追求一种真、善、美合而为一的理想人生。这种文学理想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作家对生命的静观、用生命体验来阅读“社会”、用勤奋写作来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6.
士人服石之风曾是汉末魏晋南北朝人们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一种象征。然士人服石与中古社会的容止观,其中特别是人物审美日益趋向病态化或女性化有关。由于这种容止观影响到了当时的选官择仕标准,使得许多士族人物通过“服石”这一极端方式来“改容姿”,从而造成了士人服石之风。  相似文献   

17.
高校形象设计是塑造和传播学校形象、显示独特个性、创造品牌的系统工程。良好形象的塑造对内可规范高校个体与群体行为,激发师生的理想诉求,增强大学社区的归宿感与向心力;对外可获取社会的认同感,实现学校品牌化。分析美国一流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成功之路,对于我国高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雅文学曾因其对社会、人生的影响而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通俗文学迅猛膨胀,高雅文学急剧萎缩,俗文化压倒了雅文化,居于中国文学的主流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现象及变化,揭示雅与俗的关系,倡导雅俗共享、依存互动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批评的中心思想,笔者将借之以探讨《铸剑》中的人物塑造,尔后运用功能和序列来解读鲁迅作品呈现出的环形结构的叙事迷宫,并补充说明同种模式下第三人物的辅助作用。在人物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借助结构主义批评中较少用到的"零度写作"观念,探讨小说在整体意义上如何将零度形式与非零度情感成功融合,在对小说特殊的不及物性质的追问中发掘鲁迅先生的文学观念和思想表述技法。  相似文献   

20.
清教徒将《圣经》看做唯一的权威。霍桑对《圣经》非常的了解,并且他身处于当时的西方文学背景之下,而当时很多传统文学作家的灵感都来自于《圣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圣经》也在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他的作品中"移植"了很多《圣经》原型。本文将从海斯特·白兰和亚瑟·丁梅斯德的人物塑造的角度上对照小说中的圣经原型。通过白兰和丁梅斯德这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内部冲突,反映出作家霍桑的宗教理念。霍桑在指责清教无视于人情的同时,又无法控制的从清教的角度和指导思想来批判了自己笔下的人物,并且在文中也决定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