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王雅君 《现代园艺》2022,(13):18-20
公众自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地理标记照片为景观偏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通过获取浙江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发布在Google earth、Flickr、两步路和绿野户外六只脚论坛四大网站上的近十年地理标记照片,采用图像质性分析法研究游客的景观偏好。结果表明: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偏好的景观类型包括自然天象、山水地貌、道路、植被花卉与草地、室内场所设施、室外活动设施和解说系统设施七大类,各类型受到了游客不同程度的关注。最后,从游客偏好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邵瑞丹  张秀卿 《现代园艺》2022,(12):170-171+174
森林公园是当代社会缓解人们身心疲劳不可或缺的场所,也是实现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实践表现。以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文献研读法和对比案例法,定性分析公园水文、地势地貌、植被等生态特点及规划设计方法。旨在促进景观的有效保护和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自然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罗启亮 《现代园艺》2022,(3):182-183
国家森林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中的精华,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缤纷多彩的生物世界、自然的珍藏。构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要突出国家森林公园的首要地位。建设国家森林公园,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保护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连金石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原则,着重介绍该景区道路两侧、车行道路行道树选择、局部植被景观、山林植物景观及林地、园地和草地的植物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5.
国家森林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一部分,对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良性作用。为寻求适合吉林省国家森林公园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概括国内外国家森林公园的研究进展,结合吉林省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现状,参考吉林省国家森林公园相关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情况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及GIS空间技术对我国国家森林公园的研究进展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可视化的探索分析.结果 显示:(1)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森林旅游、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评价、群落结构等是我国森林公园的历史研究热点领域.(2)我国国家森林公园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东北区域及西南区域公园分布较为集中,青海及西藏地区相反.(3)1992-2017年期间国家森林公园的面积得到了更为显著的提升,黑龙江、西藏、新疆、内蒙古4省贡献的面积较多,天津、上海、宁夏、海南4省市对全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面积的贡献较小.西部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数量有待提升,宁夏、海南2省的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有较大理论拓展空间,未来可以加强国家森林公园动态监测评价、森林公园管理制度保障、森林公园建设成效评价、智慧森林公园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来推动全国森林公园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连是辽宁南端的重要滨海港口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南部滨海区是大连市民生活、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其自然地貌植被与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结合,体现出独到的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大连的自然、人文条件,以及其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地位对滨海景观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根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调查大连滨海路的历史沿革及景观特色,结合园林植物配置的美学、生态性等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滨海路的植物配置模式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新疆东天山北麓的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奇台县“江布拉克”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地理、气候、植被分布、野生动物与昆虫进行科学系统的解读,并介绍原住民民俗文化,是一篇了解江布拉克自然风光与哈萨克民俗文化,增添旅游知识与趣味性不可或缺的导读物,可供景区旅游的导游解说参考。“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江布拉克充分展示了东天山的丽景。  相似文献   

9.
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主客感知开展调查,对比分析得知:在游客感知方面,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目的基本为感受自然、锻炼身体及释放压力;景区存在景点过于单调、过度开发导致破坏原有自然风光及景区基础服务较差的问题。在居民感知方面,太白山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基本持肯定态度;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居民个人收入增加,改善当地交通;但导致宁静氛围受到破坏,给当地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应充分考虑游客及居民的感知情况,改善游客自然景观体验、完善景区相关建设、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和自我责任感,打造太白山良好品牌口碑,共同促进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经过数年发展游客量不断增加,为了处理好森林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结构调整、旅游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资源空间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和当地居民心理容量4个子系统,对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定,结果得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资源空间容量为11 153人次/d,生态环境容量为50 911人次/d,经济发展容量为8 871人次/d,旅游环境容量综合值取最差限制因子8 871人次/d,年环境容量约为100万人次;分析认为经济发展容量中的供电能力是限制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发展的主要因子,公园存在周期性超载问题,对此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控淡旺季游客量、进行日常监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田兵  袁媛  刘山山  刘雄飞 《花卉》2020,(12):50-51
利用样线、选取样地和观测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湖南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128科367属564种,含5种及以上的植物种数的科有24科,包括246种,分别占该森林公园总科数和总种数的31.25%、62.12%,公园内野生种子植物111科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野生种子植物282属,可以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森林公园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中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半山公园、龙山公园、虎山公园的建设为依据,重点通过三大公园连通整治工程的整合,来阐述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营造理念和做法,以体现建设城市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河北省承德市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其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属于内蒙古沙地与华北农牧区的过渡区域。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北京市及天津市的生态安全。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石林圭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根据森林公园内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特色资源,分析其文化特征,归纳出科学性、生态性、地域性和人文性4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以此确定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指导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也是福州地区的中国4 A景区之一,它是1个极具代表性的森林旅游景点。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方面分析旅游干扰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带来的影响,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减少对森林公园造成破坏的对策和措施,如开展环境教育、加强水域治理和控制游客来访数量等,以期为减少旅游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乃至森林旅游景区的干扰提供一些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视角出发,对济南西郊森林公园空间进行感知研究。"女性视角"不同于"男性视角","女性视角"更多关注城市综合公园中人性化细部设计问题,这对城市综合公园的人性化空间构架以及公园规划中空间细部设计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SD分析法,从女性心理感知情况出发,对济南西郊森林公园空间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女性视角下济南西郊森林公园人性化细部设计提升与改进策略,同时为未来城市综合公园空间合理化、需求人性化提供一定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现场访谈和文献综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自导式解说系统进行调查与分析,归纳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传统解说媒介与新兴解说媒介存在的问题。自导式解说系统是森林公园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智慧时代的来临,各类新媒介在森林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文章提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完善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并针对现存问题给出若干对策,为智慧景区中自导式解说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全面调查与系统诊断的方法,对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现有蜡梅进行了品种调查与分类,以期摸清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蜡梅品种情况。结果表明:北京鹫峰目前栽培的蜡梅品种有13个,按照内被片紫纹的多少分为3个品种群,分别为素心蜡梅品种群(Ch.praecoxConcolor Group)、乔种蜡梅品种群(Ch.praecoxIntermedius Group)和红心蜡梅品种群(Ch.praecoxPatens Group),并分别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同时,蜡梅在北京各类园林中的应用已日趋多样。  相似文献   

19.
生态适宜性评价和可视域分析是风景区生态规划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以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为研究区域,以景区核心景观沈阳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利用为目标,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类型、距道路或游线距离、距景点及服务设施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共7个评价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和可视域分析方法对景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45.4%和47.4%,通过优化森林公园游线规划将可视域从61.9%提升至65.4%。并对景区生态旅游规划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游步道不仅在自然旅游区内被作为游览道路,也因为游步道的建造常常因地制宜,给予人亲近自然之感,在城市景观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游步道的设计根据经过地区植被特征,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合理安排栈道的架设点、高度、宽度、材质、铺设木板宽度等,尽量减少工程和旅游等人为活动对途经地区生态系统的干扰。本文借助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游步道设计进行详细研究,从生态保护、区域文化、功能特点方面分析游步道景观的发展,探讨游步道景观的设计方法理论,以期把更为生态的设计理念融入景观设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