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阻止榆紫叶甲成虫上树为害,采用无毒粘胶涂干方法对害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并与采用无公害农药——触破进行涂毒环和直接喷洒百虫杀两种防治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粘胶涂干法的防治效果最好,其防治率可达90%以上,明显高于涂毒环的防治率(32.63%)和喷药的防治率(68.90%);且粘胶涂干法的有效防治期长,在整个春季对越冬代成虫都有持续的阻隔上树作用;涂粘胶的最佳宽度为5cm,其防治率可达89.57%。  相似文献   

2.
梁丽梅 《北京农业》2016,(4):105-107
为了给防治红脂大小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在研究关帝林区红脂大小蠹的危害情况和发生规律基础上,提出关帝林区的红脂大小蠹的治理模式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经过3 a的防治,油松危害株率已下降到1.3%,减退率达93.0%;枯死率为0.6%,减退率为88.2%,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模拟和防治决策模型SIMSM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和防治的模拟系统SIMSMV是由大豆生长、病害日侵染率、显症率、种子传毒率、种子褐斑率、产量损失6个子模型和播种种子带毒率允许水平及介体蚜虫防治模型所构成。本模型只需输入几个简单的初始变量即可实现对SMV流行、危害的模拟及制定病毒防治决策。经过三年的检验和试用,证明本模型系统结构合理、模拟准确、决策可靠。  相似文献   

4.
利用窒息灭鼠弹和灭鼠雷两种新型地下鼠防治方法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灭鼠雷的灭鼠率(86.65%)高于窒息灭鼠弹灭鼠率(59.64%),两种方法灭鼠效果差异显著(F=96.47,P<0.01);两种方法的春季灭鼠率(87.84%和60.39%)均高于秋季灭鼠率(85.45%和58.89%);两种方法在退耕地、幼林地和撂荒地的平均灭鼠率(66.30%)高于灌丛和次生林中的平均灭鼠率(49.65%)。结论是灭鼠雷比窒息灭鼠弹更适于防治高原鼢鼠,两种方法春季防治优于秋季,在造林时间较短的幼林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冀北山地的中华鼢鼠鼠害防治工作,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下属林场为例,通过对毒饵及人工地箭2种防治中华鼢鼠方法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防治机制和效率。结果表明:毒饵法平均防治率为59.5%,人工地箭法平均防治率为78.5%,二者都对中华鼢鼠鼠害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相比之下人工地箭法的防治率相对较高,具有优势,适合在林业生产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防治中华鼢鼠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杀灭率、适口性及大田防治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中,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杀灭率为100%,大田试验中,防治率在83.7%~92.3%,其中春季和秋季防治率可达91.4%;克鼠星对中华鼢鼠的适口性极好,摄食系数为0.88~1.03。采用切封洞法防治用药量少,防治费用最低,投药有效率为70.0%~92.0%,比插洞法高40%以上;春季投药有效率最高,春季采用切封洞法投药较夏季投药有效率提高22.0%。  相似文献   

7.
为选择防治道真县洛党参锈病的最佳药剂,进行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艾奇30%氟环唑悬浮剂、粉唑醇悬浮剂和吡唑醚菌酯4种药剂对洛党参锈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粉锈醇悬浮剂1 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防治率达1.32;其次是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率为1.27。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山地烤烟在栽培和病虫害防治上存在成苗率、壮苗率过低,病虫害相对防效差的问题,本文开展山地烤烟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确定山地烤烟种植密度、施肥与灌溉、间作套种、移栽方式的选择,实现对山地烤烟的栽培。在此基础上,针对苗期和大田期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提出防治策略。通过实例证明,应用新的栽培与防治技术后,山地烤烟的成苗率和壮苗率都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对病虫害的相对防效达到理想水平,具备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性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应用的效果,选择连片栽培的梨园开展梨小食心虫迷向的防治试验,测定了不同防治区的诱蛾量、迷向率、蛀梢率与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性诱剂监测调查不同防控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常规化学防治的对照区在4月上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形成发生高峰,迷向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达87%~100%;迷向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蛀梢率和蛀果率明显低于对照区,表明规模化应用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具有较好的防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采用防治目标管理的方式治理毛竹枯梢病、木毒蛾、竹毒蛾、竹蝗以及马尾松毛虫等主要的森林病虫害,并且获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现在福建省的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与此同时,调运与检疫率、监测率以及有效防治率等都具有显著提高。该文对福建省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树单宁含量与青杨天牛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青杨天牛的发生规律,通过对不同杨树品系木质部和韧皮部在生长期与休眠期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了杨树中次生代谢物质单宁含量与青杨天牛危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杨天牛对不同杨树品系的危害率有较大的差异;生长期的健康韧皮部和被害木质部的单宁含量与被害率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杨树各品系之间单宁含量差异显著;生长期内健康与被害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单宁含量差异显著;在休眠期只有被害木质部单宁含量与被害率有较强相关性;生长期和休眠期之间木质部单宁含量变化不显著,韧皮部单宁含量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杨梅果蝇种群发生动态与综合防控技术,2003—2015 年在浙江省临海市和黄岩区对杨梅果蝇发生规律、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梅果蝇种群数量在6 月中下旬和7 月中旬出现2 次高峰期,杨梅挂果期危害重;东魁杨梅栽培、果园复杂环境、冬季气温偏高和天敌控制能力下降是该虫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制定了预测预报方法,建立了发生危害预测模型,平均预测准确率为93.3%。罗帐杨梅栽培技术防阻果蝇效果显著,有虫果率与对照相比降低了93.61%~96.25%;60 g/L 乙基多杀菌素2000 倍液,在杨梅采前45、30、20 天喷施,虫口减少率为92.94%~95.72%,果实危害下降率为91.56%~95.78%,且降解速度快,已取得农业部农药登记。集成了一套杨梅果蝇防控对策和以监测预警预报为基础,物理阻隔、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互协调、有机配套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杨梅果蝇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影响二点委夜蛾发生和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方法]分析近几年二点委夜蛾主害代发生期间的降雨等气象因素,探讨影响其发生及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结果]麦生长后期田间湿度较高,尤其是一代蛾盛期以及卵孵化期和低龄幼虫期间的降雨,是决定幼虫发生数量的关键因素,如果降雨时期与蛾盛期高度吻合,会使产卵量明显增加,而降雨时期与卵孵化或低龄幼虫期的高度吻合,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将大幅度提高。但低龄幼虫至4龄期如果降雨过于猛烈,引起田间积水严重且淹水时间过长,则会对幼虫造成淹死情况,使田间为害株率降低。主害代幼虫为害程度还受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而秸秆腐熟程度则受降雨时间、降雨日数及降雨量的影响,如果降雨从5月开始,6月雨量大或雨日多,秸秆腐熟加快,则田间秸秆堆的结构被改变,压实无缝隙,将影响成虫躲藏、产卵,且土表腐殖质的增多,为二点委夜蛾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将降低对玉米苗的为害率。[结论]阴暗潮湿的环境有利于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晋中盆地夏玉米田棉铃虫发生危害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第 3代棉铃虫幼虫是夏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 ,该虫主要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 ,其危害高峰期在 8月中旬~ 9月上旬 ,通常年份蛀穗率可达 5 9.3%以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榆林沙区沙蒿分布区设置的临时样地和固定标准地沙蒿木蠹蛾危害特性调查,结果表明:沙蒿木蠹蛾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片区、块状危害;固定沙地比半固定沙地危害率低,半固定沙地立地条件下,平坦沙地、迎风坡中上部危害较背风坡、丘间地重,最高危害率达75.8%以上;地径1.6~3.4 cm的沙蒿危害率达51.6%;单株被害沙蒿中幼虫数量只有1头的达50.0%,且存在不同龄幼虫同时钻蛀现象;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杆基0~1.0 cm处,逐渐钻蛀向下转移多聚集在根部0~5.0 cm段。  相似文献   

16.
系统普查资料表明 ,豆秆黑潜蝇在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田每年发生 4代 ;不同熟期大豆的受害程度依次为秋大豆 >夏大豆>春大豆 ;该虫在本地大豆上的为害大体可分为过渡、扩散和重发 3个阶段 ;大豆营养期 (播种后 30d左右、主茎出现 9节)和花期(播后 50d左右、花开至顶部第 2节 )是其成虫选择产卵的最佳生育期。从夏大豆不同播期的被害量来看 ,表现为播种越迟 ,受害越重。针对豆秆黑潜蝇的发生特点和灾变规律 ,提出“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控前压后”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棉花受土耳其斯坦叶螨危害0~8d内,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随危害程度的加深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试验期内,两处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均随危害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危害时间之间下降的幅度差异显著(P<0.05),另外,相同危害时间下各处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下降的幅度也随螨口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螨口密度处理叶片之间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试验期内,受害叶片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随危害时间的延长变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四种可降解地膜降解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种可降解地膜降解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在紫外光条件下,B-1#的地膜失重率明显大于其他几种地膜的失重率;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可得到:几种可降解地膜的表面和内部结构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说明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程度还受其诱导期的影响;在不同土壤的生物降解过程中,X-1#的地膜放出的CO2的累积量远远高于其他几种地膜;说明了X-1#的生物降解速率要高于其他几种可降解地膜。  相似文献   

19.
于2007年4月13日-5月26日对柏肤小蠹(Phloeosinus aubei Perris)成虫在天津春季的为害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试验调查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被害的枝叶死亡百分比从4月13日开始至5月21日间均呈增加趋势,最大死亡百分比的平均值出现在5月份。小枝变黄的百分比平均值从4月份至5月份大体呈下降趋势,在4月13日至4月29日小枝变黄的百分比值比5月份的百分比值高,直至5月下旬,受害变黄的小枝数量趋于减少。根据小枝死亡和变黄的百分比值变化情况可以初步确定,春季圆柏树上的柏肤小蠹成虫取食嫩枝叶的主要为害时期约在4-5月中旬。柏肤小蠹成虫取食为害的部位包括圆柏的上、中、下部,各部位间无显著差异,而且成虫在树的阴面和阳面之间的为害轻重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日本单蜕盾蚧FioriniajaponicaKuwana在陕西主要危害白皮松。年发生2代,以若虫在针叶上越冬。每年5月中、下旬为第一代孵化盛期,是化学防治最有利时机。雌雄性比2.4:1,雌虫产卵量平均为21粒。发现松蚧阿错小蜂Azotussp.和蚧虫棒小蜂Signiphorinasp.两种天敌,自然寄生率为43.16%,对蚧虫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使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2000倍液以及80%敌敌畏1000倍液,在第一代若虫孵化期防治,均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