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西部朝阳地区适合发展林果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林下作物种植经济效益,探讨了4种林(果)粮间作栽培模式,苹果与小麦间作、苹果与红薯间作、桃与谷子间作、大枣与大豆间作。经效益分析表明,苹果与红薯间作纯经济效益最好,桃与谷子间作纯经济效益次之,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间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探索螟虫的自然防治方法。结果表明:高粱—大豆间作模式与高粱单作模式比较,蜡熟期螟虫的自然幼虫虫口百分率间作模式明显低于单作模式,说明高粱与大豆间作有抑制螟虫的效果,且间作模式的生产效益比单作模式高。  相似文献   

3.
哈密市枣林间耕地小部分种植棉花、小麦和饲料等作物,大部分撂荒,同时红枣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造成效益降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作者以枣林园间作何种作物最适宜及获得最佳效益为目的,进行了枣林园间作农作物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枣林园间作模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高产高效的作物间作配套种植模式,改善红壤区的种植结构。[方法]设置花生/糯玉米间作、花生单作和糯玉米单作3种栽培模式,分析比较不同模式对花生与糯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花生/糯玉米间作模式对花生和糯玉米的生长性状影响不大。产值效益最高的是花生/糯玉米间作模式,其次是糯玉米单作模式,再次是花生单作模式。[结论]该研究可为丘陵红壤区的作物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晋西果农间作光竞争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黄土高原现有主要果农复合模式即富士苹果--大豆(PD)、富士苹果--花生(PH)、富士苹果--玉米(PY)3种配置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对比测定分析3种复合模式中富士苹果与作物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随着作物植株由低到高(花生<大豆<玉米),作物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逐渐增高,而果树的光合有效辐射则随着间作作物植株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果树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和光合有效辐射变化一致,在PY、PH、PD模式中间作作物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作物距果树树干由近及远,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净光合速率也逐渐增高。说明在果树栽植密度确定条件下,不同作物高度、种植密度决定不同复合模式光竞争状况;PD、PH、PY3种复合模式产投比分别为4.042:1、4.036:1和3.404:1,PD、PH2种间作模式效益要高于单作苹果的效益,可在晋西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桉树-甘蔗间作模式及配套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目前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桉树一甘蔗间作模式的田间布局(包括作物品种选择和田间布局)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指出该种植模式能使桉树与甘蔗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对实现林农双赢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茶园的整体效益,以花生、辣椒、萝卜为间作物,连续2a对早春初植茶园进行间作模式研究。对茶苗的成活率、生长指标、茶鲜叶内含物成分,及不同间作组合的成本效益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园间作萝卜组合整体效益最高,综合效应最好;间作花生组合次之。幼龄茶园间作萝卜、花生的间作模式可以在该区域茶叶生产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玉米和不同作物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率的变化特征,揭示间作体系的增产效应,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和大豆间作、花生单作、玉米和花生间作5种模式,研究作物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资源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作物总干物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土地当量比大于1,且玉米和大豆间作大于玉米...  相似文献   

9.
针对幼龄树行间空置撂荒现象,将杂粮作物与其有效整合,"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林粮业的稳定发展;还就与幼林间作的几种杂粮的产量、效益、间作年限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幼龄树林与杂粮间作提供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花椒不同间作模式产量与产值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间作方式能有效提高花椒园的经济效益。对花椒与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燕麦、马铃薯等作物间作模式下花椒及间作作物的产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总产值最高的是花椒与大豆间作模式,其次是花椒与马铃薯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林下套种栽培模式受到了人们更多认可,因为林下套种具有良好的作物栽培效益。同时,林下套种饲草的新型栽培模式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的饲草短缺与间作农作物难题,从而体现饲草套种栽培的优良效益。经过长期探索,现阶段已经验证了林下间作饲草的可行性与效益性,因而有必要推广运用新型的林下套种农业模式。对于林下套种试验而言,应当选择最适合用于林下间作的作物品种。本文结合林下套种饲草的现状,探究合理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方法,通过光温系数的修正,计算了甘肃河西走廊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单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等5种作物种植模式的光温潜力.结果表明,大多数单作种植模式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间套作种植可以衍生作物覆盖时间,当前主要的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更有利于热量资源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属低纬度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麦类和蚕豆是当地小春季种植的主要作物,麦类间作蚕豆是近几年来推广的主要增产栽培技术之一,现在常年的种植面积在2万公顷左右。麦类间作蚕豆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中的优势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不同间作模式对早实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12):92-94
对5种不同间作模式(魔芋、玉米、烤烟、马铃薯、不间作)的早实核桃幼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作作物对早实核桃幼林地径和枝梢数有极显著影响,对保存率、树高、冠幅、挂果率有显著影响。最优间作模式为魔芋和马铃薯,其次是烤烟,最差的间作模式为玉米。间作作物高度过高,对早实核桃幼林冠幅、枝梢数、挂果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农牧交错带研究了向日葵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蚕豆2种间作模式下作物的水分吸收和利用特征,以向日葵、马铃薯、蚕豆单作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间作作物生育期内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作物产量。量化了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水分当量比(WER)、农田蒸散量(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和向日葵与蚕豆间作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间作优势,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有优势。间作种植可增加作物耗水量,能使作物利用深层水分,对耗水量大的作物有优势。向日葵与豆科和非豆科作物间作均可有效提高高秆作物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向日葵提高了27. 1%~28. 8%,向日葵与蚕豆间作比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具有水分利用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挖掘拜城县果园综合效益和经济潜力,达到果树与小宗作物互相增产,提高农牧民收入的目的。通过开展林果间作新型饲草引种试验,探索具有可行性和发展前景的林果间作饲草模式,为解决拜城县畜牧业冬春饲草短缺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是1种可在地势比较平坦地区推广的高效胶园.为了持续增加该模式的综合效益,在不同树龄开展间作物筛选及其间作技术研究.经过探索与研究发现,在东西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4龄胶园内间作南瓜,每667m2产2410kg,总产值7468元,纯利润3568元,增效显著.提出1套东西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南瓜高效间作技术...  相似文献   

19.
张静 《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4):122-123+1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通过阐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期为提升聊城市玉米大豆作物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玉米花生间作作物光合生理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花生间作是解决花生连作、缓解粮油争地矛盾、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围绕间作提高作物光合效率,从光合速率、光合响应曲线、叶绿素含量、荧光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方面梳理论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阐明玉米花生间作通过高效利用光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益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