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盗蜂现象是养蜂中经常会碰到的。一般说来,当甲群工蜂窜入乙群偷取贮蜜时,甲群中有偷取行为的工蜂称为盗蜂,甲群称为作盗群,乙群称为被盗群。有时则发生一群盗数群、数群盗一群、数群间乃至全场蜂群间相互盗取的现象。以下分几个方面谈谈与盗蜂有关的问题。 一、盗蜂与蜂种的关系 不同蜂种表现出不同的盗性。一般地说,采集能力较强、个体较活跃的蜂种,其盗性  相似文献   

2.
<正>晋城市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境内蜜粉源丰富,蜜蜂养殖一直是当地的传统养殖项目。在蜜蜂养殖过程中盗蜂一直时有发生,蜜蜂盗蜜是蜜蜂因本能而引起的一种"违法"行为,盗蜂现象在养蜂生产中经常会碰到的,盗蜂的后果很严重,轻者蜂群发展缓慢,重者蜂群死亡,影响全年养蜂收益。此外,盗蜂还是蜜蜂病害的传播者,因为盗蜂所盗取的大多都是病群弱群中的饲料,很容易引发全场病害。一般说来,当甲群工蜂窜入乙群偷取贮蜜时,甲群中有偷取行为的工蜂称为"盗蜂",甲群称为"作盗群",乙群称为"被盗群"。除此之外,被盗群由于无蜜饲料引发被迫去盗其他蜂群的饲  相似文献   

3.
<正>盗蜂是指去其他蜂巢中偷取蜂蜜的工蜂,一般发生在蜜源不足的季节。在偷取蜂蜜的过程中,2个蜂群间会进行激烈的打斗,造成工蜂大批伤亡,蜂群的群势锐减,严重时蜂王甚至会被围殴至死,导致蜂群四处逃散,  相似文献   

4.
盗蜂的发生,往往都是人为所造成的,如果对蜂群管理不适当很容易引起盗蜂。(编者注:盗蜂,实际上是蜂盗,指蜜蜂偷取和抢夺蜂蜜的行为。这种本能行为并非蜜蜂常有,只是在自然界蜜源缺乏,或人为造成蜂群缺蜜,或受到蜜或糖的引诱时,才会发生盗蜂。产生偷盗行为的蜂群...  相似文献   

5.
<正>这里所说的“被盗”蜂群,非日常养蜂中蜂群之间的盗蜜行为,而是指蜂群被人为盗窃了部分工蜂的残存蜂群。这种盗窃部分蜜蜂的现象,完全不同于连蜂带箱全群盗走,而是行盗者展开麻袋口,打开蜂箱,提出部分巢脾,将工蜂甚至是连蜂王在内,抖入麻袋内后盗走,而又将抖了蜜蜂的空巢脾,重新放回原蜂箱,盖上箱盖。从外观看,不留行盗痕迹。这种盗蜂很隐秘,极易被蜂主所忽视,因为场内蜂群总数量并未减少,连箱内巢脾数量都未减少。只有被盗部分工蜂后,  相似文献   

6.
蜂场发生盗蜂,是饲养工作上的失误。蜂群起盗,互相干扰,影响蜜蜂正常生活,造成大批蜜蜂死亡,增加了饲养工作上的困难。笔者在长期的养蜂实践中,总结了预防盗蜂的方法,今介绍如下。一、盗蜂是什么所谓盗蜂,就是从它箱盗窃蜂蜜的蜜蜂。盗蜂抢夺蜂蜜,储备饲料,  相似文献   

7.
<正>初秋和早春蜜源严重缺乏时,如果管理不当,最容易发生盗蜂。被盗群的工蜂几天内出现大量死亡,严重的连蜂王也失去。严防场内蜂群互盗,如一大意将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全年的管理中,养蜂员一定要十分注意预防盗蜂的侵入。1造成盗蜂的主要原因盗蜂最容易发生在蜜源极度缺乏的季节,早春和初秋特别严重。弱群开箱检查要特别注意,如果检查时间过长,又把巢脾放在箱外,就容易招引盗蜂。喂蜂时别把糖水掉洒在箱外,如有应用湿布擦掉或用水  相似文献   

8.
任换鱼 《中国蜂业》2008,59(2):26-26
强群和保持工蜂积极旺盛的采集热情,二者缺一不可。在正常的养蜂生产活动中,每一位养蜂者都十分重视强群饲养,而对分蜂热认识不足。蜂群采集情绪是由蜂群内部的分蜂情绪决定的,而蜂群内部的分蜂情绪又与蜂王的优劣、工蜂日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9.
<正>在养蜂生产中,许多蜂农饲养双王群,但是蜜蜂的习性是1群蜂只有1只蜂王,双王改变了蜂群的生活习性,容易造成失王,一旦失王,不容易补成双王群。因此,要加强管理,预防失王发生及防止盗蜂。1.尽量不要使用老王。老王各项机能衰老,容易被工蜂淘汰,要使用青年蜂王。  相似文献   

10.
唐黎标 《蜜蜂杂志》2012,32(9):23-24
所谓盗蜂,是指窜入别的蜂群或钻入仓库盗取蜂蜜或食糖的蜜蜂。盗蜂多发生于外界蜜源缺乏或枯竭的季节。发生盗蜂,会给养蜂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了解和掌握盗蜂发生的原因,做好盗蜂发生的预防工作,制止盗蜂的发生,对养蜂生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怎样饲养蜜蜂强群(上) 蜂群的强弱一般是看工蜂多少,蜂多则强,蜂少则弱。强群的标准取决于蜂种、饲养方式、季节和蜜源条件,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越冬、繁殖和生产。实践证明,强群与弱群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越冬期蜜蜂损失和饲料消耗少(按每框或每千克蜂计算);春季繁殖快,培育的工蜂体格壮、寿命长;流蜜期能有大量的工蜂投入采集,显著提高产蜜量;对病敌害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在养蜂生产上应该常年保持强群。现将饲养强群的基本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盗蜂是进入他群或贮蜜场所采集蜂蜜的工蜂。盗蜂常发生在流蜜末期和蜜源缺乏期 ,作盗蜂时常窜入戒守不严的蜂群中 ,在蜜脾上吸吮蜂蜜盗回本群。如果被盗蜂群有抵抗能力 ,就与盗蜂互相撕杀 ,驱逐盗蜂 ,如果被盗蜂群无抵抗力 ,只好任其将巢内存蜜盗光 ,以至全群饥饿而死。作盗的蜜蜂多为身上绒毛脱落 ,腹部光亮的老蜂。被盗蜂的巢门前比较混乱 ,工蜂相互撕咬、斗杀 ,地上有被螫刺而死的工蜂 ,进巢门的工蜂腹部小 ,出巢门的工蜂腹部大 (蜜囊中吸满蜜 ) ,行动慌张 ,如用手指挤压钻出巢门的盗蜂腹部 ,蜜即从吻中流出。而作盗蜂群的巢门前外勤蜂像…  相似文献   

13.
在养蜂生产中 ,自然分蜂是经常发生的 ,一箱两箱 ,检查容易 ,十箱八箱也不算难 ;对于 1个一两百群蜂的蜂场 ,若不知分蜂群是从哪群飞出的 ,查找起来就麻烦一些。众所周知 ,虽然蜂群分蜂的时间和结成蜂团的地方是由工蜂所决定 ,但结团后必须以蜂王为核心。如果蜂王不在 ,工蜂即使结成团 ,一段时间后还会散开各自飞回原群。根据这一特性 ,可在收捕回的分蜂群中寻找蜂王 ,找到后装入笼中 ,十几分钟后工蜂发现无王 ,便纷纷飞回原群 ,并有部分工蜂在巢门口发出信号。这时我们可根据工蜂飞去的方向观察 ,即可找到是哪群发生的自然分蜂怎样查找分蜂…  相似文献   

14.
邓省三 《中国蜂业》2013,(12):19-19
我养蜂20多年深受盗蜂之苦,盗蜂造成的损失不可小视。去年我因盗蜂差点全场覆没,幸亏深秋气温突降,盗蜂停止。今年我的蜂场无盗蜂,原因有:一是不断学习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二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根据切身体会摸索出一些防盗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蜂易起盗,且盗性强,是广大中蜂饲养者所周知的。在饲养过程中,如管理不善,就会发生起盗现象,会给养蜂生产者造成严重损失。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防止中蜂盗蜂的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养蜂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意蜂同场饲养会发生互盗 ,所以很多养蜂者认为中意蜂不能同场饲养 ,其实只要找到盗蜂发生的原因 ,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中意蜂就完全可以同场饲养。中意蜂互盗主要发生在秋季蜜粉源枯竭期 ,其次是早春。意蜂群势大 ,体格大 ,抵抗中蜂的能力很强 ,即使中蜂盗意蜂 ,也不必采取任何措施 ,因为它根本不会造成意蜂的任何损失。意蜂盗中蜂情况就不同了 ,一旦发生 ,如不采取措施 ,就会造成全群覆灭的重大损失。众所周知 ,到了深秋 ,蜜源枯竭 ,蜜蜂本能地感到冬季的来临 ,为了生存会积极贮备越冬的饲料 ,可外界蜜粉源断绝 ,就会四处寻找。蜜香四溢的…  相似文献   

17.
<正>盗蜂防治,这是养蜂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要知道,无论是中、意蜂都会出现盗现象,年复一年,其轻重损失不等,会给养蜂带来一定的损失。为防止盗蜂,建议试用如下方法:(1)在中蜂进出口处安放1只王笼,这样工蜂进出自如,也可防蜂王外逃,意蜂也就进不了,胡蜂更进不了。(2)盗蜂出现时可采取喷水的方法,即用清水对着被盗群、外出盗蜂群和可疑蜂群的进出口处间断喷一定量的清水,直到盗蜂停止。如果在水中加放一点酒,  相似文献   

18.
作盗的蜜蜂多为身上绒毛脱落,腹部光亮的老蜂。1识别被盗蜂的巢门前比较混乱,工蜂相互厮咬、斗杀,地上有被螫刺而死的工蜂,进巢门的工蜂腹部小,出巢门的工蜂腹部大(蜜囊中吸满蜜),行动慌张,如用手指挤压钻出巢门的盗蜂腹部,蜜即从吻中流出。而作盗蜂群的巢门前外勤蜂像  相似文献   

19.
雄蜂一扫光捕捉法在养蜂生产中,除种用雄蜂与处女王交尾外,其它群雄蜂都要被淘汰。现将本人铲除雄蜂的方法介绍给同行。用具:一巢箱、一继箱、一块平面隔王板、一只喷烟器、一条套进继箱的塑料袋,一把蜂帚。时间:早、晚或工蜂不出勤的阴天。做法:将原箱朝后挪开一箱...  相似文献   

20.
韩荣昌 《蜜蜂杂志》2004,(10):16-16
本人因蜂业工作的需要,经常去蜂友的蜂场或家里作客。从现场和交谈中发现在养蜂管理上,有的蜂友不自觉地走入了误区,现整理成文,供蜂友们参考。误区之一:“一扫光”能增产依蜜蜂的习性,只有“蜂家富豪”,不缺吃少穿,蜜蜂身强力壮,才会少生病,工蜂才有积极性出勤采蜜,才会高产;只有“蜂家富豪”,蜂王才能积极繁育后代,劳动力才会充足,蜂产品便能日积月累。“蜂家富豪”,能使盗性减弱,减少蜜蜂伤亡,一切天灾人祸皆可战胜。但一些蜂友“见蜜眼红”、“揠苗助长”,忘了“初期早,中期勤,后期稳”的原则,误用“一扫光”为增产措施,造成整群蜜蜂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