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丘陵区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结构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对其人工中龄林及近熟林地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用辛普森(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龄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人工近熟林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中龄林林分其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人工中龄林随年龄的逐渐增大其群落植物种类逐渐增多,林分进入近熟林后,其植物种类变化不很大;同时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普遍呈现出近熟林高于中龄林的趋势,较为明显的是灌木和草本;对于杉木人工林的经营应根据不同林龄合理调整种群结构,创造良好的林地生长条件,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2.
杉木人工林间伐后,掌握其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及植物的富集系数对促进人工林养分良性循环和维护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分析了会同县杉木人工林间伐区和对照区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伐区土壤中大量营养元素含量由对照区的30.08g/kg降为27.50g/kg,下降9.38%,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因间伐后林下植被大量增加,它们对补充林地养分和养分的生物循环具有积极意义;植物种类不同,其富集系数则不同,就是同一植物,它对各元素的富集系数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工林林木生长全过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石萍 《桉树科技》2005,22(2):32-35
更好地培育人工林是当前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提高人工林的集约经营程度是追求林地平均收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人工林的全过程管理必须从目标产量确定,推行小班经营法以及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等方面着手。其配套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林地生产力的提高,也将提高森林经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综合分区是研究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选择反映人工林分布与碳密度的相关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人工林进行空间分区,掌握碳密度区域分布规律及不同区域的碳增长潜力,进而探讨人工林分类分区管理对策,以期对西藏人工林资源宏观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林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3):32-35,39
2009年,对定西巉口林场人工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23个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山杏林地土壤水分最低,青杨林和青杨+油松混交林地最高,均与其他林地存在显著性差异,荒草地土壤水分高于其他林地介于中间;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大的为阔叶乔木或灌木林,其次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衰退的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量最小;浅层土壤水分(0~80 mm)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关性极显著,存在线性关系.而深层土壤水分与上面3个植物多样性指数无相关性.该研究对阐明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环境以及其与群落发育阶段和植物多样的相应关系,指导科学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26年生楠木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土壤肥力进行调查,以研究楠木人工林培肥土壤功能,结果表明:营造楠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强,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状况、孔隙、水分和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楠木人工林比杉木能更好地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地力的衰退与维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林地力的衰退与维护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人工林地力衰退状况,从人工林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土壤微生物种群区系变化、植物自身毒素、栽培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地力衰退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保护林下植被、调整林分结构、混农林业、混交、轮作与休闲以及林地施肥与土壤改良等措施维护地力,概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浑河源林区蕨类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线路调查方法,对该区域9 000 hm2林地进行系统调查,对其种类植物组成、不同植被类型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林区有蕨类植物15科22属36种,多数分布在湿地阔叶林内,落叶松人工林和阔叶混交林次之,红松人工林和柞木林蕴藏量较少,并提出资源保护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据所设固定样地的观测资料,研究了炼山与未炼山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对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及其林下灌草层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地清理方式的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差异不显著;林分郁闭前,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群落的灌草层植物物种丰富度炼山清理的低于未炼山清理的,但炼山清理有利于灌草类植物在巨尾桉人工林幼林期的迁入与定居。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杨树人工林间作草木犀对土壤及林分的影响,在4年生杨树人工林内间作草木犀,草木犀收获后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和杨树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间作草木犀后,林地土壤养分得到改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9.89%、129.24%、51.35%、154.1%和28.05%;促进了杨树生长,树高、胸径分别提高了12.61%和15.96%。杨树-草木犀复合经营是一种林农间作新模式,可充分利用杨树林下空间资源,解决杨树人工林林地产出低、地力衰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疆的森林资源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山区天然林,二是平原荒漠、河谷次生林,三是平原人工林。全区共有林业用地面积675.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97.8万公顷,灌木林地109.7万公顷,疏林地85.8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5.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76亿立方米。在林地面积中,山区天然林有林地面积124.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天山和阿尔泰山区。平原人工林有林地56.3万公顷。平原荒漠林和河谷次生林有林地面积16.8万公顷。新疆的森林林地相对集中,森林资源相对较少,整体分布不均匀,疏林地比重较大,后备资源不足,所有森林都具有涵养水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短轮伐期尾叶桉人工林皆伐作业前后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由于林地生境条件改变,使林地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植物消失(消失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大部分植物保留下来(保留种)。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种数增加。为减小皆伐对林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植被和水土流失),有利于植被的尽快恢复,建议皆伐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沿等高线分布的带堆法,避免采用火烧法。  相似文献   

13.
杉木、马尾松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杉木、马尾松人工林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多,酶活性增强、土壤酚类物质减少、土壤酸度降低,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提高以及土壤有效养分增加,并由此导致了林分生长量的提高。轮作林分土壤肥力提高,林分生长量增加的实质在于:人工林林分实施轮作后,由于后茬植物与前茬植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并由此而导致土壤酸度降低,有毒物质减少,速效养分增加。  相似文献   

14.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深度、不同林龄、不同林下草本植被盖度、采伐迹地的土壤及无林地的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 ,探索出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变化规律 ,提出了林草同生的二层复合结构 ,适当降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红松刺嫩芽人工混交林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龄组红松人工林内栽植不同密度的刺嫩芽,既改善林地条件,又增强林分稳定性,优化了林分结构,提高了生态效益,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分经济效益,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广西南部4个地区桉树人工林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林下资源植物种类结构及其组分重要性特征的研究,结合林下药用植物价值评定,结果表明:(1)桉树人工林草本层的资源植物主要有东方乌毛蕨、铁芒萁、五节芒,平均重要值57.64±61.30,灌木层的资源植物主要有盐肤木、海金沙、玉叶金花、三叉苦、金毛狗,平均重要值10.51±5.17;(2)桉树人工林下资源植物以药用植物为最多,其药用价值评分(0.2)从高至低依次为盐肤木、玉叶金花、金毛狗、海金沙、三叉苦、潺槁木姜子、鸡眼藤、东方乌毛蕨;⑶在广西南部地区桉树人工林下发展盐肤木、玉叶金花、金毛狗、海金沙、三叉苦、东方乌毛蕨等资源植物很有前景。  相似文献   

17.
红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地条件的优劣是关系到红松造林能否成林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营养元素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红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不同年龄阶段红松人工林下土壤中各种养分元素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不同年龄阶段内红松人工林下土壤的营养元素的变化趋势,为红松人工林经营和林地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晋西北黄土区人工林土壤水分消耗与恢复特征,以岚县油松、杨树、杏树林地为研究对象,荒草地作为对照样地,通过定点观测与对比分析,对不同人工林植物水分亏缺度与植物水分补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3种人工林和荒草地0-300cm土层深度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分布,杏树0-300cm土层均为严重干层,干层厚度最大。人工林植物水分亏缺度与补偿度均因树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荒草地0-100cm土层植物水分亏缺最严重,平均亏缺度高达41.65%,油松次之,为36.40%。区域降水补偿深度不超过140cm,杏树0-300cm平均补偿度最高。3种人工林在120-200cm土层范围内均开始出现负补偿,200cm土层之后补偿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采用高清遥感卫星数据、森林经营档案资料以及现地调查核实等方式,开展林地资源数据变更工作是近年来林地资源监测的主要手段。文章阐述2009—2019年10年间云南省林地变更及其林地监测结果,分析云南省林地资源变化原因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长空间已至极限,林地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森林质量稳步提高,人工林资源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立地、不同林龄、不同林型和不同林分密度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状况和林地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明显区别:0~20年生林分土壤含水率较高,至27年生林分林地土壤含水率为最低,27年生以后林分土壤含水率有所回升。甸子地樟子松固沙林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优于坨子地樟子松固沙林。不同林龄间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区别不明显,但较裸沙地要好。从改良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效果来看:樟杨混交是较好造林类型,600~800株/hm2是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适宜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