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寄生真菌对大豆耕作系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洁  许艳丽  姚钦 《大豆科学》2016,(3):461-467
大豆长期连作以后,随着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的增多,胞囊线虫天敌也在不断积累,逐步形成大豆胞囊线虫抑制性土壤。真菌作为主要因子,在抑制性土壤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讨大豆长期连作对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的影响,以大豆22年定位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分离和鉴定了22年大豆连作、3年大豆连作和22年大豆轮作(小麦-玉米-大豆)土壤和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不同虫态寄生真菌。结果表明:大豆经过22年连作后,厚垣轮枝菌(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a)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分离数量高于3年连作和22年轮作,其中厚垣轮枝菌的数量最高,每克土中含有1.5×104株,胞囊、卵和J2上分别分离到14,18和8株,显著高于3年连作和轮作。研究结果证明了大豆经过长期连作后,土壤中积累了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而厚垣轮枝菌可能是抑制性土壤中的主要寄生真菌。  相似文献   

2.
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根腐病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生物模拟试验及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糖、氨基酸、有机酸)对大豆根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连作大豆土壤糖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低浓度糖组分对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生长的促进作用,连作显著高于轮作.轮作、连作土壤氨基酸组分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尖镰孢菌的生长多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轮作、连作土壤有机酸组分对上述三种病原菌生长多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但连作高浓度有机酸组分能显著抑制粉红粘帚菌生长.上述结果表明,大豆连作土壤有机化合物与根腐病发生存在极密切关系,它们是根腐病严重发生的重要物质诱因.  相似文献   

3.
大豆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是引起大豆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取自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大豆连作16 a、轮作和休闲3个小区大豆田耕层土壤,采用盆栽方法,探讨长期连作对大豆根腐病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于大豆播种后20、30和55 d取样调查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株高和鲜重,并分别在20 d和55 d时调查病原菌和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大豆连作17 a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发病程度略低于轮作,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轮作高于休闲,两者相比差异显著.播种55 d后休闲大豆株高最高,与大豆连作17 a和轮作比差异显著;其次为轮作,大豆连作17 a株高最低.休闲鲜重最高,其次为轮作,连作17 a最低,但3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从大豆根中共分离出镰孢菌和腐霉菌2种病原菌,镰孢菌分离频率明显高于腐霉菌,连作17 a和轮作无明显差异.轮作大豆根上胞囊数量高于大豆连作17 a,差异显著,休闲土盆栽大豆未发现胞囊.因此,大豆长期连作土壤盆栽大豆根腐病与轮作无明显差异,但连作17 a大豆生长发育状况较轮作稍差.  相似文献   

4.
采用蔗糖梯度离心法和传统真菌鉴定技术,研究定位试验条件下长期连作、麦豆迎茬、米豆迎茬和麦米豆轮作不同轮作方式下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虫口密度和寄生真菌情况.结果表明:连作大豆田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寄生真菌只有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其它轮作方式中,寄生真菌有2种即洛斯里被...  相似文献   

5.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朱艳  陈立杰  段玉玺 《大豆科学》2007,26(2):208-212
研究四种耕作方式(连作、轮作、水田改旱作和撂荒)对大豆苗期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连作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数量显著增加,撂荒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积累数量最少,其次是水改旱和轮作.连作可促进大豆根上和根内胞囊线虫数量显著增加,随连作年限增加,根内胞囊线虫数量也显著增加.轮作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较连作少,但高于水改旱和撂荒,其中在3种轮作方式中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土壤中胞囊数量积累最少,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也较少.水改旱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数量都很少.撂荒条件下,根上未发现胞囊线虫,而且根内胞囊线虫发生也很少.大豆种衣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或干扰胞囊线虫的孵化与侵染.  相似文献   

6.
黑土区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区大豆连作17年、小麦-玉米-大豆轮作、玉米-大豆迎茬和大豆连作2年,分别取分枝期、花期和鼓粒期的大豆根际土壤,采用土粒平板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探讨大豆连作对镰孢菌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出6种镰孢菌,即锐顶镰孢(F.acuminatum Ellis & Everhart)、黄色镰孢(F.culmorum(W.G.Smith)Saee.)、木贼镰孢(F.equiseti(CoMa)Saec.)、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 Schwabe)、尖孢镰孢(F. oxysporum Schleeht.)和腐皮镰孢(F. solani(Mart.)Sacc.).在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孢(F. oxysporum)数量较高,与其它种类相比差异显著(P<0.05),是大豆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土壤以尖孢镰孢数量平均值最高,其次为腐皮镰孢;不同轮作系统镰孢菌总量动态变化一致,花期轮作镰孢菌数量最高为1.54 x 104个·-1干土,与大豆连作17年相比差异明显.在3个生育期大豆连作17年尖孢镰孢数量均略低于轮作.  相似文献   

7.
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内寄生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宁沈阳、黑龙江伊春、山东青岛、山西汾阳等地采集的大豆胞囊线虫土样,经分离获得定殖于胞囊上的真菌菌株128株.通过测定菌株对胞囊的寄生率,筛选出6株对大豆胞囊线虫有强寄生能力的胞囊内寄生真菌,经鉴定为Aspergillus niger,Paecilomyces lilacinus,Fusarium semitectum,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Verticillium sp.,Acremonium sp.,其中Aspergillus niger,Fusarium semitectum为国内首次报道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上的真菌.通过6株胞囊内寄生真菌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毒性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和Verticillium sp.两株菌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有较强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辽宁省玉米种子携带的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宁省广泛栽培的32个玉米品种的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带菌分析,采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附带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供试的32个玉米品种种子上共分离得到14属真菌,分别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刺毛霉属(Actinomucor)、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毛壳属(Chaetomium)、附球菌属(Epicoccum)、镰孢菌属(Fusarium)、串棒霉属(Gonatobotrys)、毛霉属(Mucor)、黑孢菌属(Nigrospora)、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及木霉属(Trichoderma)。种子表面附带真菌以镰孢菌分离频率最高,可高达90%以上;其次是曲霉菌、青霉菌及木霉菌。而在内部寄藏真菌中则以曲霉菌和青霉菌分离频率较高;其次是镰孢菌和毛壳菌,其它各属则仅在一个或几个玉米品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福建省部分地区的蔬菜根结线虫卵囊寄生真菌。从8种蔬菜病根上采集根结线虫卵囊样品624份,分离到真菌401株,除34株不产孢及疑难种未鉴定外,已鉴定的真菌有18个属:镰孢菌、拟青霉、根霉、曲霉、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丝核菌、弯孢、毛霉、刚毛孢、木霉、链格孢、拟盘多毛孢、青霉、炭疽菌、黑孢霉、小克银汉霉、枝孢霉、横隔霉。镰刀菌属、曲霉属、木霉属为优势真菌,分别占总分离数的31.2%、10.2%、12.7%;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普可尼亚菌分别占8.1%和4.5%。  相似文献   

10.
长期轮作和连作对土壤中 大豆胞囊线虫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白浆土设计长期轮作和连作试验区,采取麦麦豆油玉豆6区轮作和麦玉豆连作, 18a内连续调查土壤 中大豆胞囊线虫( SCN)的胞囊数量,观察轮作或连作对土壤中SCN胞囊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轮作使 土壤中胞囊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各茬口间胞囊数量变化幅度减小,轮作12a后土壤中胞囊数量达到动态平衡;大豆 连作的前2a土壤中胞囊数量急速增加,以后缓慢增加, 7a后有下降趋势, 14a后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在较高水平上趋 于平衡;小麦或玉米连作前3a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呈快速下降, 4a后缓慢减少, 14a后土壤中胞囊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11.
A survey of the incidence of cereal cyst nematode (CCN) in Scottish cereal-producing land showed that 69% of fields contained CCN cysts and of these 54% contained eggs. CCN infestations were more frequent in SE and NE areas. Populations were small despite intensive cereal cropping, 71% having less than 1 egg/g soil and only 3% having more than 6 eggs/g soil. Soil type and cropping frequency were important in influencing the infestation of fields with CCN. Infested field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freely draining loamy-drift soils and populations were larger when these infested soils were cropped more frequently with cereals. In the soils that were less well draining, fewer infestations occurred and cropping frequency was less important, although cropping with oats in these soils was associated with larger CCN populations. A survey of seed-potato-producing land showed that 55% of fields known to contain CCN had viable populations but that population densities were smaller than in the more intensively cereal-cropped fields.  相似文献   

12.
连作与轮作大生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和大豆孢囊线虫群体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上壤微生物总数或大豆根表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均以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根表微生物总数大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几十倍到100多倍。大豆各生育期微生物总数以开花期为最多,其次是成熟期.再次是分枝期。根瘤密度和大豆孢囊密度以成熟期为最大,其次是开花期,分枝期最小。微生物总数和根瘤密度,轮作区高于连作区。孢囊密度则相反,连作区高于轮作区。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数量动态变化与孢囊密度动态变化是一致的.其次序是分枝期<开花期<成熟期。这种吻合可能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nohe,简称SCN)病是一种大豆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应用抗病品种和轮作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相继育成了一些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品种,为了探讨不同抗性品种与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动态关系和抗性品种的抗性机制,在黑土区的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区,取我国大豆主产区常见的小麦--玉米--大豆轮作、玉米--大豆--玉米--大豆迎茬、小麦--大豆--小麦--大豆迎茬和大豆连作13年4种轮作方式,以在我国大豆主产区育成的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线4号和非抗病品种黑农3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抗性品种大豆在不同轮作系统中根内不同龄期线虫和根面雌虫发育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根内二龄幼虫(J2)数量存在着差异,在大豆连作13年、豆米豆和豆麦豆茬口上种植的抗线4号根内J2数量高于黑农35;在大豆连作13年、轮作、米豆米豆迎茬和麦豆麦豆迎茬4个茬口中抗线4号根内三龄幼虫(J3)、四龄幼虫(J4)数量和根面雌虫数量明显低于黑农35.由此推断抗线4号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机制可能是抗线虫发育,而不是抗线虫侵入.  相似文献   

14.
休闲与轮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休闲与轮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病害的防治效果,通过盆栽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土壤休闲、轮作和连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的孵化不受寄主或寄主种类的影响;不同处理土壤中二龄幼虫数量以及孢囊内的虫口密度变化趋势一致,河北地区燕麦孢囊线虫孵化高峰期主要在3-4月份。休闲一年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减退率为89.8%。小麦与茄子、甜瓜和冬瓜轮作一年后线虫减退率分别为93.8%、90.7%和90.7%,轮作二年后线虫减退率为98.8%。在自然病田,小麦连作一年后虫口密度上升36.8%,连作两年后虫口密度上升49.2%。说明小麦连作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休闲或轮作一年以上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燕麦孢囊线虫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5.
连作与轮作下木薯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研究木薯连作与轮作的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并结合土壤三相比和木薯产量综合分析,探讨木薯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木薯连作土壤的细菌丰度、多样性高于轮作,连作细菌的OTU数目比轮作高23.05%,Chao1指数比轮作高463.2,香农指数比轮作高0.41;而连作真菌丰度、多样性低于轮作,轮作真菌的OTU数目比连作高19.57%,Chao1指数比连作高217.5,香农指数比连作高0.76;连作土壤容重比轮作高0.24 g/cm 3;土壤三相比,木薯连作的土壤固相比率比轮作高6.69%,液相比轮作高3.03%,而气相比率比轮作减少9.72%,差异显著(P<0.05);轮作木薯产量比连作增产11.99 t/hm 2,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土壤微生物组和土壤三相比的变化与木薯连作障碍有密切关系,采取栽培管理措施调节土壤微物组成和土壤三相比,是克服木薯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东北黑土区(1991年 ̄1994年)设置大豆不同轮作方式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重茬三年较正茬大豆减产35.35%,迎茬较正茬减少5.49%;重茬和迎茬大豆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均低于正茬;重茬大豆叶面积指数较正茬降低,迎茬较正茬变化不大。重茬大豆与正茬大豆相比蛋白质含量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田间与盆栽对比试验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连作胁迫下钼营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播前土壤有效钼的含量低于正茬。不同生育期各连作年限土壤有效钼的变化趋势和植株钼的积累特征与正茬相似,但含量低于正茬,且在盛花期土壤有效钼降到钼营养临界值(0.1mg/kg)附近,结荚期低于临界值。结荚期连作大豆土壤和植株钼营养与根瘤固氮、植株氮营养及产量间相关显著或极显著。上述结果说明,连作胁迫导致的钼营养亏缺可能是连作大豆产量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连作大豆土壤有效钼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连续8年在黑龙江省5个生态区9个9区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养分虽然在理论计算时,会出现氮素营养亏缺,但是生产实际中,由于施肥的缘故,大豆重迎茬并没有造成养分的明显偏耗,不仅氮磷钾三元素如此,硼、钼、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是不同轮作方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不施肥的盆栽条件下,大豆以及玉米、小麦重茬种植都比正茬轮作多消耗了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其中重茬大豆对全磷和速效钾的消耗高于重茬玉米、重茬小麦;大豆重迎茬种植,植株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发生了变化,对于大多数营养元素、特别是对于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能力下降,但是,对于钙、镁、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量增加;增施钾肥能显著地提高重迎茬大豆的产量。这一切都说明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根对养分吸收能力减弱对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寒地黑土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与相关肥力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和土壤C、N和C/N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轮作与连作不同年限,土壤酶活性、有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和土壤C、N及C/N均有较大变化,与正茬相比,迎茬、连作土壤酶活性均降低,其中连作二年,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幅度最大,分别比正茬降低了29.6%、51.0%和41.9%;土壤C、N和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也是大豆连作二年降低最多,分别比正茬降低了18.0%、35.3%和40.4%、53.6%、41.3%,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C、N及有效养分含量均有所恢复,但大豆长期连作,上述各种成分又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脲酶、转化酶、磷酸酶与各种养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大豆连作使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是造成大豆连作障碍而导致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