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动物生产中,杂交指不同品种、不同品系、不同性状特征的个体间的交配。杂交可以将父本、母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在杂交后代上产生杂交优势。杂交的用途通常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利用杂交后代杂交优势为目的的经济杂交方法;另一类是以培育新品种为目的的育种性杂交方法。本文介绍经济杂  相似文献   

2.
豇豆属食用豆类间的远缘杂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开展豇豆属食用豆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豆、小豆、黑吉豆、饭豆、豇豆5种主要的豇豆属食用豆栽培豆种和Vigna minimaVigna nakashimaeVigna riukiuensis 3种小豆、饭豆的近缘野生种为亲本,进行豇豆属下食用豆种间的远缘杂交,并对“绿豆×小豆”、“饭豆×小豆”、“小豆×饭豆”的杂种幼胚进行幼胚拯救。通过调查杂交成荚率和杂种F1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杂交组合间的杂交亲和性。【结果】各食用豆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及母本的选择影响远缘杂交结果。除包含豇豆种的杂交组合外,其他食用豆种间正反交杂交组合均能够结荚,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程度在各组合间存在差异。“绿豆×黑吉豆”、“小豆×Vigna minima”、“小豆×Vigna nakashimae”、“小豆×Vigna riukiuensis”4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遗传障碍,杂交成荚率较高,幼胚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但均可以获得能够正常出苗的杂交籽粒,F1 植株结实率降低。绿豆和饭豆间正反交均能够结荚,但绿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显著高于饭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且能够收获成熟的杂交荚和杂交籽粒。F1植株高度不育,即使与绿豆或饭豆回交也均不能获得有活力的后代种子。“绿豆×小豆”、“饭豆×小豆”2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杂交障碍,然而在受精后幼胚生长阶段却存在发育障碍。通过幼胚拯救可以获得两者的后代植株,前者F1高度不育,后者F1可育,但结实率降低。其他杂交组合间存在杂交荚发育一段时间后干枯或掉落、杂交籽粒胚败育等现象,未能获得后代植株。【结论】绿豆作母本与黑吉豆、小豆、饭豆杂交更利于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黑吉豆与小豆、饭豆杂交时存在胚败育现象;饭豆作母本与小豆杂交经幼胚拯救可以获得可育的F1植株;小豆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优于饭豆;豇豆与其他食用豆类间杂交均未成功。  相似文献   

3.
对新近育成的28个杂交中稻组合(以扬两优6号为对照,共计29个)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抗病性等性状进行了综合鉴定,两系杂交组合有24个,占参展的82.76%;而三系杂交组合只有5个,占参展的17.26%;米质优良的两系杂交组合有13个,占参展两系杂交组合的54.17%;在单产比对照增产8个杂交组合中,两系杂交组合有7个;三系杂交组合只有一个。全生育期比扬两优6号短10 d以上的有15个,均为两系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4.
在定义水稻主栽品种及主产区的基础上,对近5年湖南6类水稻主栽品种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稻主栽品种集聚度差异显著,常规早稻常规中稻常规晚稻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常规早稻、常规中稻、杂交晚稻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区,杂交早稻主要分布在湘南地区,杂交中稻主要分布在大湘西地区,常规晚稻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各主产区集聚度差异明显;各类水稻主栽品种面积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少数水稻主栽品种具有季别广适性;水稻主栽品种普遍存在生命周期现象;提出了优化湖南水稻主栽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皖芝12号为芝麻三系杂交新品种,对杂交品种与常规栽培品种的株型特征和产量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杂交品种与常规栽培品种在株型上有明显差异,杂交品种具有较高的株高、主茎直径、叶基角、叶长、叶宽、叶面积指数;杂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在盛花期比亲本材料豫芝98N09和对照品种豫芝4号分别高31.42%和20.19%,并具有最高的经济系数0.239;杂交品种在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表现优于常规栽培品种,皖芝12号产量为1570 kg/hm2,显著高于亲本材料和对照品种,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开展3种高度类型22个有髯鸢尾品种间的杂交,共配置42个杂交组合,以获得变异类型丰富的有髯鸢尾杂交后代,筛选出优异杂交亲本及最佳杂交组合。结果表明,高生与高生类型有髯鸢尾杂交的亲和性相对最高,杂交成功率为72.7%,其次为高生与矮生类型,杂交成功率为66.7%,高生与中生类型杂交亲和性相对最低,杂交成功率为36.6%;在高生与高生类型杂交中,Indian Chief×Immortality的坐果率与单果结实数相对最高,为最优杂交组合,Indian Chief可选作母本材料;Thornbird与多个高生品种杂交可获得较高的坐果率和单果结实数,是优良的杂交亲本;在高生与中生类型杂交中,中生类型Lenora Pearl与高生类型杂交成功率相对较高;种间杂交I.pallida×I.illyrica,I.illyrica×Casual Elegance及德国鸢尾与I.variegata‘Nibelungen’的杂交后代均未获得种子;在高生与矮生类型杂交中,矮生类型有髯鸢尾作为母本的杂交坐果率远高于作为父本,Knick Knack、Crinoline、Crown Princess都可以作为矮生类型杂交母本。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马褂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在不同立地类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不同坡度区间之间,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的腐殖质、速效N含量与杂交马褂木径、高的生长呈密切正相关;土壤速效P含量与径、高生长之间有一定相关,K含量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呈弱相关,没有明显影响;年降水量、年均温、年≥10℃有效积温对杂交马褂木的胸径、树高生长有明显的影响,优越的水热条件有利于杂交马褂木的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生产方式不同,猪的杂交方式大体分为二品种固定杂交、三品种固定杂交、双杂交和专门配套系等4种。一、二品种固定杂交二品种固定杂交又称二元杂交,其杂交后代称为二元杂交猪或  相似文献   

9.
父本在杂交谷子化学成分分布中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一母本A2分别与zy71、2038、2039-95-3等6个不同父本进行杂交,研究父本在杂交谷子淀粉、蛋白和脂肪分布中的评价作用。结果表明,高淀粉含量的父本给母本授粉时,其杂交当代籽粒的淀粉含量明显高于母本,平均增加7.78%,但低于父本,杂交优势不明显;父本与杂交当代籽粒的淀粉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5,父本对杂交谷子籽粒的淀粉遗传分布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低蛋白父本给高蛋白母本授粉时,杂交当代籽粒的蛋白含量略高于父本,平均增加5.45%,父本与杂交当代籽粒的蛋白含量呈弱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30;杂交当代籽粒的脂肪遗传机制较为复杂,不同杂交组合表现不同,不存在杂交优势,父本与杂交子代脂肪含量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为0.0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究无髯鸢尾种间杂交障碍原因及子房败育时间,以西伯利亚鸢尾5个品种为亲本,与黄菖蒲、喜盐鸢尾分别进行常规杂交。方法授粉后观测种间杂交后子房发育动态,并绘制发育动态折线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测不同授粉时间后的花粉管原位萌发动态,并统计每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和种子萌发率。结果无髯鸢尾种间杂交子房在授粉后9~16 d发生败育;授粉后杂交障碍原因主要是花粉附着困难、花粉萌发率低、花粉管伸长障碍和胚囊败育的受精后障碍;黄菖蒲与西伯利亚鸢尾杂交后受精前和受精后障碍并存,喜盐鸢尾与西伯利亚鸢尾杂交主要存在受精后障碍;喜盐鸢尾与西伯利亚鸢尾的亲和性高于其与黄菖蒲杂交的亲和性。结论花粉原位萌发可作为远缘杂交前障碍检测指标,观测花粉原位萌发可及时采用相应措施,增大杂种获得率;不同品种种间亲和性不同,二倍体和四倍体在染色体条数不同的种间远缘杂交中亲和性无显著区别;不同种间杂交,正反交杂交障碍类型不同,可以通过不同种系品种间正反交,增加无髯鸢尾种间杂交亲和性,获得变异丰富的种间杂交类型。   相似文献   

11.
对新近育成的28个杂交中稻组合(以扬两优6号为对照,共计29个)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抗病性等性状进行了综合鉴定,两系杂交组合有24个,占参展的82.76%;而三系杂交组合只有5个,占参展的17.24%;米质优良的两系杂交组合有13个,占参展两系杂交组合的54.17%;在单产比对照增产的8个杂交组合中,两系杂交组合有7个,三系杂交组合只有1个。全生育期比扬两优6号短10 d以上的有15个,均为两系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7,(5):154-155
根据我国杂交水稻推广情况及制种的发展,劳动密集、工序繁琐的传统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已成杂交水稻发展的障碍因素;必须实施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才能适应我国种子企业改制与农村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机械化制种具有可操作性强、节约成本、保证制种产量、质量的优势;结合多年制种实践,及在川谷优T16机械化制种上的探索,提出了实现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3.
白杨派内杂交难易程度及杂交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通过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银白杨(P.alba L.)、毛新杨(P.tomentosa×P.bolleans)、银灰杨(P.×canescens smith)、银腺杨(P.alba×P.glandulosa)等白杨派内树种、杂种间的杂交试验,对白杨派的杂交难易程度、杂交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杂种在杂交可配性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其子代表现亦非常好。以杂种作亲本进行再度杂交是一条容易而且有效的杂交手段。杂交方式的优劣顺序为:双交>回交>三交>单交。正交与反交间的比较表明:杨树的正交与反交不能等同于雌雄同株植物的正、反交。正交与反交应被视为两个不同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4.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相似文献   

15.
杂交萝卜采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杂交萝卜一代杂种优势极为明显,通常表现在产量、品质、抗性、商品性等方面优于常规品种或亲本。生产杂交萝卜一代种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品种间杂交利用2个品种杂交生产一代杂交种。这种方法简便,常利用苗期标志性状来鉴别杂种,但杂种一代纯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以8个杂交水稻组合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发芽期、幼苗期和全生育期进行盐胁迫,鉴定杂交组合不同发育时期的耐盐性表现,研究杂交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耐盐性特点和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耐盐性存在较大差异,发芽期的耐盐性明显强于幼苗期和全生育期;不同组合在各个生育阶段的耐盐性差异较大,杂交水稻发芽期、幼苗期和全生育期的耐盐性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在发芽期、幼苗期和全生育期盐胁迫条件下,杂交水稻的相对盐害率、枯死叶率和单株粒质量可以作为各时期耐盐性的重要鉴定指标;耐盐杂交水稻的选育应通过不同生育阶段分别进行耐盐性筛选,并利用已知的耐盐基因同时改良不育系和恢复系,实现耐盐基因聚合在杂交一代,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7.
安宁市杂交油菜“绵油11号”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油菜是安宁市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杂交油菜在安宁市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杂交油菜具有优质、高产、抗倒、抗(耐)菌核病等特点。杂交油菜在安宁市经过多年推广,有的田块产量可达5 550 kg/hm2,有的仅1 500 kg/hm2,产量的悬殊不只是管理水平问题,更主要的是杂交油菜的种植密度,适宜的密度一直是困扰安宁市杂交油菜产量与推广的主要问题,为了筛选出适宜安宁市推广的杂交油  相似文献   

18.
<正>南有杂交水稻,北有杂交玉米,如今中国又对世界粮食生产多了一项重大贡献—杂交谷子。这种名为"张杂谷"的杂交谷子,具有耐旱、高产、优质等特征,已经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在非洲9  相似文献   

19.
许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47-51
[目的]培育出矮生、花色艳丽的紫薇品种。[方法]通过矮生性状优良、引种美国的矮首领系列(Lagerstroemia indica‘Little chief’)中的2个品种"矮生粉""矮生堇"与灌木紫薇品种"粉娇容""红火球""繁花似锦"进行杂交,并对杂交F_1果实形状、坐果率、结实率、发芽率、成苗率、花色、苗高、地径、分枝数、枝条长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杂交后代蒴果全部呈椭圆形,果实颜色均为黑褐色,不同杂交组合果实大小不同;不同的杂交组合其坐果率、结实率有较大的差异,其中2号杂交组合的坐果率最高,坐果率为73.3%;1号、5号、8号、9号结实率达到了100%,7号杂交组合的结实率最低;杂交苗发芽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矮生亲本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出苗时间较早;以矮生亲本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成苗率高于以矮生亲本为母本的杂交组合;F_1代的花色变异较广泛,但大部分在父母本花色变异之间,亲本间花色相差较远的杂交组合,后代花色变异较大,有红火球作亲本的后代,不论作母本或是父本,都出现了复色花;不同杂交组合的F_1代在苗高、地径、分枝数、枝条长度上的变异不同,其中2号和5号杂交组合的矮化性状较好。[结论]分别从2号和5号杂交组合中选出了3个优良单株,为紫薇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历经20余年,在国内外率先创制了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和京麦7号,构建了二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体系,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共示范杂交小麦近2.6万公顷,平均增产15.7%。该技术体系被庄巧生、程顺和、刘旭等院士鉴定认为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