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何景林  陶斐 《中国水土保持》2014,(2):F0002-F0002
<正>镇巴县地处长江中上游,位于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境内平均降水1300mm,山势陡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近年来,镇巴县紧紧抓住实施"长治"、"丹治"工程等项目的机遇,坚持把小流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存在问题,总结了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3个"防灾减灾日",为了充分发挥在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科普宣传作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参加了2011年5月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11年"防灾减灾日"主题科普活动启动仪式。2011年"防灾减灾日"主题科普活动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在科普活动现场,中国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4.
被称之为"红都"的镇巴县地处长江中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保护区,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镇巴县掀起了一场"保家为国"的水保生态革命。近几年来,镇巴县始终坚持城乡整体推进的原则,以打造清洁水生态环境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逾亿元,对汉江支流泾洋河流域600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了高标准规范化综合治理,并在泾洋河城区段建成了城、水、林和谐的生态园林景观,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对于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展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在简要分析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有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提出优化对策,促进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取得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生态灾害种类多,主要为旱灾、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地质灾害、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各类生态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河北省生态灾害现状提出几类主要生态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和综合性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小流域水土流失原因、特点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认识,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管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加大农民对水土保持科技投入,是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8.
肖杖子流域是大凌河上游支流流域,总面积42.584 km2。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壤肥力低下。依托"大凌河重点治理项目",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平地、重点农田建设园田化,坡地梯田化,荒山全绿化,沟壑工程措施配套化,流域经济商品化"措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流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关于加强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青海源头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带下限退缩、鼠害猖獗、草地退化、湿地缩小、土地沙化。加强河沟道综合整治、大力实行退耕禁牧、推进封育圈养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加大防灾减灾力度,是促进源头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九江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结合濂溪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全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工作现状,指出了在鄱阳湖区保护、城市经济发展导致水土流失、防灾减灾任务繁重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考核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区预防、治理、监管总体方略和"倚庐襟江秀江南,三山三片库水蓝"的水土流失防治总体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突出以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等,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km2,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暴洪灾害频发,防洪能力薄弱"、"水土流失严重,治理任务艰巨"、"生产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监测能力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多措并举,确保治理成果的巩固"、"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评价社会脆弱性对于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经济社会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并运用专家调查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县域单元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东部地区自然灾害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脆弱性较高的地区则主要分布于西北部;防灾减灾能力西北部整体较高,东部和南部较低,各地级市辖区防灾减灾能力明显高于一般县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大致上呈现以"东北—西南"一线较高,两侧县域社会脆弱性等级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进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隆德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遏制县域内水土流失、沟岸扩张、沟头延伸,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坡改梯、坝系、小流域治理工程等措施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商州区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处陕两省东南部的商州区是一个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以中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由于自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诱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调查分析该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源条件、人类活动等地质灾害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商州区实际提出了统筹规划,建立科学的防治预案,提高环境意识,加强植被保护,建设生态商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加强矿区综合治理等防灾减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水土流失严重,尤其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30%以上,坡耕地已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制约着山丘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安排商城、陕县等7个坡耕地面积较大的县启动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河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主要特点和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在配备水源工程、培育特色产业、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县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县后,针对全县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在泥石流监测预警点和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点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对滑坡和泥石流的监测机制、预警网络建设、科学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准确预警预报为出发点,以"防大汛、避大灾、减少灾害损失,服务于发展山区经济"为目的,成功地预报了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并进行了险情处理,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保障,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工程"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高人口密度区的米脂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米脂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 a来,植被恢复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退耕前提高了13.85%;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退耕前提高了12. 73%;农民收人增加,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显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实施效果也证明黄土丘陵区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做法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但是受投资规模的限制,加之普遍存在少花钱、多建坝、快拦泥、多淤地的思想,过去建成的淤地坝多为大坝和放水建筑物"两大件",没有泄洪设施,且病险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防灾抗灾减灾和安全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障淤地坝安全运用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若不对病险淤地坝有针对性地进行除险加固,则危害到一方民众的安居乐业。介绍了甘肃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开化县确立并实施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实施杉改竹及竹林发展工程,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介绍山地育竹预防水土流失要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山地育竹的发展对策和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金川县八步里沟泥石流灾害治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八步里沟位于金川县城郊,近百年间多次暴发泥石流,对金川县城造成严重危害。为了减轻泥石流对金川县的威胁,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即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80年代对八步里沟泥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竣工至今其治理效果非常显著,近20年来再未发生泥石流灾害事件,有效地保护了县城逾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鉴于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即将到期,加之后期缺乏妥善管理,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已逐步减弱。同时因工程发挥的防灾效益较好,致使当地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比较淡薄,一遇特大暴雨引发新的泥石流有可能引起较大灾害。因此对八步里沟进行进一步治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