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一、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及危害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很易从土中拔起。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二、发病条件1、毒源量。多年生禾本科作物及杂草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植物,所以在生产中,管理粗放、杂草多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而前茬的小麦丛矮病发生重的地块发病重,这是由于小麦丛矮病病株中混有玉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兼饲料作物,是河南秋粮的主要作物。近年来,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轻者减产20%左右,重者减产80%以上,甚至绝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一、玉米粗缩病的症状患玉米粗缩病的玉米病株植株节间缩短,矮化粗壮;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呈对生状,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根系不发达,易拔出。轻者雄穗主轴缩短,能抽雄,但被半包在喇叭口里,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者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不结实。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1.传播途径: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主要依靠灰飞虱传毒。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该病只在雌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条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雌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相似文献   

4.
一、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为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整株矮缩,叶背脉上有长短不等的白色蜡泪状突起,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均可感染发病. 苗期感染的玉米病株,早期矮缩症状不明显,仅在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有透明虚线小点.随后透明小点逐渐增多,叶背面的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色突起,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继续发展叶片宽短僵直,叶色加深呈浓绿色,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1/2;根系少而短,容易从土中拔起.病情轻者植株稍有矮缩,雄花发育不良,可抽穗结实,但雌穗稍短,散粉少,粒少;重者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多提早枯死或无收成,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5.
一、发病症状玉米粗缩病一般3叶期前未表现出明显发病症状,出现发病症状一般在5~6叶期,在玉米心叶基部中脉两侧呈现虚线状褪绿条纹,病株叶背呈现蜡白色条状凸起,即脉突,叶片变短增厚,叶色浓绿,顶部叶片呈簇生状,病株严重矮化,根系变少,发病轻的病株雄穗花粉少,散粉能力差,雌穗花丝较少,且玉米棒短小,结籽率低。发病严重的植株雄穗难抽出,或者抽出后不无花粉,不能进行受精,花而不实或籽粒较少。  相似文献   

6.
一、危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粗缩病,其中以苗期至7叶期发病最盛。植株感病后,表现为植株严重矮化,茎秆变粗,叶片紧凑,节闻缩短,叶片变成深绿色,变得宽、短、脆。雄穗退化,雌穗畸形,发病早的不抽穗,发病晚的雄、雌穗虽抽出,但扭曲畸形,雌穗小,甚至不结穗,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从玉米苗期至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最易发生。玉米发生粗缩病后的主要特征是心叶背面、叶鞘和苞叶均产生白色、黄色或黑褐色的蜡状突起。发病愈早,受害愈重。幼苗受害,病株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一般不抽穗,雄穗严重退化,无果穗或果穗极小,不结实。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1945年首次发现于以色列,在我国首见于1954年的新疆。又名花叶病毒病,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其中以苗期到7叶期发病最盛,玉米感病后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雌穗花丝不发达,结实少,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控制和自然干旱条件下就玉米雌穗和雄穗生长发育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玉米植株上部节间、雄穗穗柄和雄穗长度不同程度地缩短,雄穗抽出缓慢或不能抽出,导致部分花粉在玉米植株顶部叶片形成的封闭筒内散落而成为无效花粉。干旱胁迫下雄穗分枝数和小穗数大幅度下降及雄穗长度的缩短造成的玉米雄穗花粉量明显减少,可供授粉的花粉量不足。与此同时,玉米雌穗生长发育亦受到干旱胁迫的严重影响,雌穗变短变细,基础物质不足,“库”容量显著缩小,而且,玉米雌穗花丝伸长速率下降或不能抽出。干旱胁迫下玉米雌穗和雄穗生长发育方面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玉米花期不遇,授粉受精不良,产量不可逆下降。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从玉米苗期至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最易发生。玉米发生粗缩病后的主要特征是心叶背面、叶鞘和苞叶均产生白色、黄色或黑褐色的蜡状突起。发病愈早,受害愈重。幼苗受害,病株叶片浓绿,根系少,植株矮化,一般不抽穗,雄穗严重退化,无果穗或果穗极小,不结实。成株期受害植株中上部的节间缩短,雄穗花轴缩短,果穗短小,结实少,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近几年在江苏省灌南县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我们汤沟镇更是发病严重乡镇。 一、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在玉米5至6片叶即可显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种植区最常见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多发病害。它是由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玉米丝黑穗的病原菌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一、发病症状玉米在雄穗抽穗后,小花基部膨大,或花器变形,内有黑粉。有的雌穗变短,变粗,初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落的丝状物。二、发病情况调查松山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  相似文献   

13.
玉米在生长中往往出现空秆,即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的现象,是影响玉米单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多年实践,总结出玉米出现空秆原因及预防措施。一、产生原因1.雄穗对雌穗的抑制玉米雄穗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一、玉米病毒病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1)症状。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玉米  相似文献   

15.
赵静 《河南农业》2019,(19):42-42
玉米粗缩病已成为驻马店市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以苗期发病最重,5~6片叶即可显征。该病大发生时,一般病田病株率达40%,平均减产l0%~30%,严重时绝收。一、识别要点夏玉米茎秆萎缩变粗,很少出穗结棒,植株深绿,叶片畸形、短而宽,病苗浓绿。患病株节间缩短,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易从土中拔起,病株根纵剖面木质部成黑褐色,故又名“万年青”。  相似文献   

16.
一、玉米空杆原因 没有空杆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玉米空杆的原因是: 1、雄穗对雌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分化早7—10天,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能而成,发能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不符合条件下,雄穗会对雌穗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如缺乏营养时,雄穗就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将大量养分吸收到顶端,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良足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杆。  相似文献   

17.
王志杰 《河南农业》2014,(19):57-57
<正>一、主要原因(一)雄穗对雌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d,而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会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如营养不良时,雄穗就利用顶端生长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二)营养因素如果玉米在雌穗分化阶段营养不足,光合面积较小,有机物质积累少,便会使雌穗发育不良而导致空秆率增  相似文献   

18.
如何防治春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侵害部位主要为玉米雌穗和雄穗,苗期症状表现为:秆矮,下边粗,上边细,叶子密,叶子暗,颜色绿;玉米抽雄时的症状:雄穗全部或部分小穗变成菌瘿,菌瘿破裂后,散出大量的块状黑粉,病株雌穗短小,基部膨大,多不抽花丝,苞叶提早枯黄并向一侧开裂,内部除穗轴外全部变成黑粉。2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在早播玉米田发生重,晚春播及夏播玉米为害较轻;玉米连作时间长发病较重;沙壤地、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影响玉米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20%~40%,严重时个别地块甚至达到60%以上。3防治措…  相似文献   

19.
玉米空秆是在玉米种植中常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它较大地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空秆率,提高玉米产量,现将玉米空秆的主要原因和防止措施介绍如下:1空秆的主要原因1.1雄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的,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议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玉米连作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因提出主要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又名乌米、黑疸,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但后期植株矮化,且抽穗较迟。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不易飞散,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长4~5厘米。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而向外弯曲,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此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粪肥传播为辅,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