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六十年代以前,布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在我省广泛流行,危害严重,造成经济损失。据调查资料记载:人的布病平均感染率为15.32%,家畜布病平均感染率牛为25.40%,羊为17.92%,母畜因布病流产也很严重。七十年代后,全省普遍应用M_5号布氏菌苗对羊只不经检疫进行一年一次的气雾免疫。据各县报告,羊的  相似文献   

2.
陈坪 《中国牦牛》1995,(1):41-43
果洛州六县从1981年-1990年,坚持应用S2号菌苗连续牦牛免疫,收到了显著防治效果。经考核牦牛阳性率由防治前的21.0%下降到考核时的0.35%,流产物布氏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均为阴性,达到了国家规定布病控制区标准,成为我省青南地区高型牦牛首次达标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活菌苗多次免疫接种会导致动物机体产生有害作用,联合国粮食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布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专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报告中指出:19—Ba活菌苗连续免疫超过五年后,有半数以上的人可产生高度的皮肤敏感作用。鉴于我省广大牧区应用布氏菌M_5号菌苗免疫接种羊只已多年,对机体是否会产生不良反应。为此我们选乌兰县铜普公社为试点,对使用M_5号菌苗连续免疫接种4—5年的羊只作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病。我县牛羊布病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30多年的积极防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牛羊布病阳性率分别由防制前的38.8%、34.14%,至1996年降为0.12%和0.27%,分别下降了38.68个百分点和33.87个百分点。流产病料分离布氏菌,结果均为阴性,达到了农业部、卫生部规定的“控制区”标准。我县牛羊布病防制工作从1965年开始,在摸清疫情的基础上,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先后用S2号菌苗、M5号菌苗,采用气雾、饮水、注射等方法进行免疫,至1…  相似文献   

5.
据以往的调查研究资料证实:茶卡公社羊布氏杆菌病的感染率为19.54%。1971年以后,连续多年用羊型M5号弱毒菌苗进行气雾免疫,到1983年为止,我们从布氏杆菌血清学检查和细菌分离的结果证明:茶卡公社抽检羊只的布病血检率已降低到1.34%,在流产胎儿中,经过多年检验未分出布氏杆菌及其它能致羊发生流产的病原细菌。但是近年来,牛羊的流产仍在发生,个别羊群的流产危害比用M5号苗气雾免疫前的71年还要严重。为了明确当前羊只流产的主要原因,我们于1983年4月在茶卡公社收集流产胎儿10例,作了流产病原的细菌及羊流产衣原体的分离,在10例病料中未均培养出病原细  相似文献   

6.
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的东北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有1个区、2个镇、9个乡,47个生产大队和167个生产队。截止1983年底,有各类牲畜577,318头(只、匹、峰),其中有羊524,399只。乌兰县家畜布病的防治工作,从七十年代初(即1971年),开始应用布氏菌M_5号菌苗对羊群开展以气雾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来。1973年我县铜普公社为《M_5号菌苗在大面积应用后对控制羊布病的效果观察》试点,并兼管全县的羊群气雾免疫工作。到1976年的四年间共免疫羊150多万只次,免疫密度在90%以上,并对连续免疫2—  相似文献   

7.
西宁市郊区从1984年开始,连续4年完成了牛羊布病免疫程序。经考核牛布病阳性率为1.05%,羊布病阳性率为0.17%,流产物布氏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均为阴性,达到了布病控制区标准,成为我省牛羊布病同时达标的第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8.
1984年以来,贵南县应用MB_(32)、S_2菌苗对牛进行气雾与注射免疫577905头次,感染率和流产率均呈下降趋势,取得了可喜成绩。该县在1990年摸底预测阳性率为0.14%(1/722)。1991年6—8月,我们根据有关规定对贵南县牛布病的免疫工作进行了考核。对8月龄以上未免疫牛1652头进行血清学检查,检出阳性牛6头,阳性率为0.36%;被检的70例牛流产胎儿和胎衣,经布氏菌培养和豚鼠感染实验,  相似文献   

9.
从1971年起,贵南县连续应用布氏杆菌羊型五号弱毒苗进行免疫以来,绵羊布病的感染率和流产率都有显著下降。但羊在每年产羔季节仍有不同程度的流产。为了查清流产是否因布氏杆菌引起,我们于1984年三月二十日至六月十月,依照《布病疫区(以县为单位)控制标准和考核方法暂行规定》的检菌规定(在控制区,羊流产物等材料检菌出菌率不超过0.5%),对212例绵羊流产胎儿进行了布氏杆菌分离实验。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地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以养羊为主的纯牧业县。绵、山羊占全部牲畜总数的91.6%。1973年以来,应用布氏羊型五号苗,不经检疫即对羊群进行了气雾免疫接种。经过近十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羊只布病阳性率由免疫前的8.4%,下降到免疫后的0.27%;流产由免疫前的5~50%下降到免疫后的1~2%,现将工作情况报  相似文献   

11.
山羊对口服和气雾猪二号菌苗都可以产生免疫,怀孕期比非怀孕期免疫效果更好,免疫山羊一般有64—89%获得保护。应用饮服免疫方法更适合广大牧区特点,方法简便,对羊群放牧,健康没有不良影响,也不引起妊娠羊流产,因此内蒙古在病羊群中广泛饮服猪二号菌苗,一年一次,连续3~4年,就可控制山羊布氏菌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三角城种羊场自1986年开始进行种公羊和幼年羊的布病检疫工作,到1990年共检疫羊24254只,检出阳性385只,阳性率为1.59%;淘汰病羊337只,淘汰率为93.09%;因布病引起的流产下降0.83%,下降率为29.87%,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布病防制情况该场羊布病防制大体经历了检疫、免疫、检疫淘汰三个阶段。1958—1965年为全面普查,共检疫各类羊112754只,检出阳性24894只,阳性率为22.08%。期内病羊单独组群,划区放牧,健康羊施行19号菌苗预防注射。后因“十年动乱”的干扰,免疫  相似文献   

13.
10多年来,都兰地区应用布氏菌 MB_5号苗气雾免疫,由布病引起的羊流产显著减少,但有些乡队的山羊流产率还在继续增高。1984—1986年我们对察苏乡下滩大队第五生产队的山羊进行了调查、诊断、防治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的控制和消灭布氏菌病,我县在1973年对14个公社进行了牛、羊血检,通过1976年、1977年、1979年三年在全县范围内的布氏羊型5号菌苗的气雾免疫,经过1979年、1982年的血检和1981年的菌检观测,布病疫情逐年在减少,牛的检出率由1973年的10%下降到1982年的1.1%,羊的检出率由1973年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布病的科研与防治具体措施中取得了成功的进展。根据近年来陆续报道的猪二号布氏菌苗(S_2)对黄牛(含奶牛)免疫的成功经验及对牦牛免疫控制试验结果,结合我省牧区牦牛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希望通过对布病流行疫区的牦牛口服 S_2菌苗免疫的效果观察,为今后大面积牦牛布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山羊对口服和气雾猪二号菌苗都可以产生免疫,怀孕期比非怀孕期免疫效果更好,免疫山羊一般有64%~89%获得保护.应用饮服免疫方法更适合广大牧区特点,方法简便,对羊群放牧、健康没有不良影响,也不引起妊娠羊流产,因此内蒙古在病羊群中广泛饮服猪布氏菌二号菌苗,1年1次,连续3~4年,就可控制山羊布氏菌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地使用菌苗来预防家畜疫病,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布病免疫程序的研究。目前全国许多地区已连续多年对布病进行了免疫预防工作,但对有关如何经济、合理地使用菌苗这个当前生产实际面临的一重要问题的研究报告甚少。为此,我们于1981年11月通过人工攻毒的方法,对用五号苗连续两年(每年一次)接种后历经3.5年的免疫效力进行了测定,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8.
我区自1958年以来,人、畜间出现了布氏菌病(下称布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大批母畜流产和不孕,公畜发生睾丸炎。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人间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牧业发展,危害人们健康。为了摸清我区畜间布病疫情,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由卫生部门配合,对我区畜间布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检菌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19.
我区自1958年以来,人、畜间出现了布氏菌病(下称布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大批母畜流产和不孕,公畜发生睾丸炎。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人间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牧业发展,危害人们健康。为了摸清我区畜间布病疫情,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由卫生部门配合,对我区畜间布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检菌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州在防治家畜布病工作中广泛应用了布病羊型五号菌苗气雾免疫,质量不断提高。为了掌握免疫后机体内抗体消长时间,以便准确地开展布病检疫和有关科研工作,于一九八○年六月至一九八二年十二月进行了初步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