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们于1993年1O月11日至1994年5月20日在江浦县水产良种繁殖场进行了白鲳鱼种温泉越冬试验,并获得了成功。出池白鲳14.2万尾,平均尾重25克,成活率91.5%。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越冬池 面积600米~2,池深1.5米,池水为温泉水,呈微流入池,进水管直径10厘米,池底淤泥厚约10厘米。 (2)白鲳来源及放养 江浦县水产良种  相似文献   

2.
本试脸是在江苏省南京市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柏型词科进行的淡水白鲳鱼种培育试验,以示范淡水白鲳鱼苗至鱼种的生长表现。淡水白鲳鱼苗放养在口4.0亩(或0.27公顷)的渔池中,放养密度为7000尾/亩(l05000尾/会顷),同叶搭配放养食缝鱼苗1000尾/亩(1500O尾/介顷)同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15000尾/公顷)。经59天的饲养,淡水白鲳从1.6克/尾长至平均22克/尾,其饲料系数0.50:1  相似文献   

3.
在合浦县石康水库用网箱饲养淡水白鲳取得成功。用11个规格为5×5×2.5米的网箱放养体重为20克的淡水白鲳鱼种12000尾,经过60多天的饲养,收获7700公斤鱼,平均规格达到650克,经济效益显著。采用  相似文献   

4.
邓建成系邵阳市双清区高庙居委会人,2002年租赁大祥区板桥乡远景村小Ⅱ型水库3.3公顷,主养淡水白鲳,5月中旬从广东引进规格为4.5厘米的淡水白鲳鱼苗67000尾。经4个月精心饲养,个体均达到0.5千克左右,10月底干塘清底,共产优质鲜鱼34吨,销售总收入30万元,除塘租、饲料、鱼种、工资等各项开支17.3万元,纯盈利12.7万元。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摸索出经验树立了典范。其具体做法是:合理放养鱼种共放养规格为4.5米的淡水白鲳鱼种6.7万尾;斑点叉尾鱼回、春片鱼种5000尾;异育银鲫春片鱼种2000尾;鲢、鳙大规格(450克/尾)鱼种2100…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省南京市江浦水产良种场利用美国大豆协会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全植物蛋白的豆粕型饲料对养殖淡水白鲳鱼种至商品鱼的生长性能进行了示范试验。三口试验池塘的面积分别为4.0亩,每亩放养淡水白鲳鱼种900尾,搭配鲢鱼种100尾。饲养117天后,白鲳的平均体重从40g长至497g;白鲳和鲢鱼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营养、保健作用愈来愈重视。因此在2001年,国家对鱼用饲料作出了明确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为了能够尽快地推广无公害养殖,2001年,我们进行了无公害鲳鱼养殖,总结如下。1 养殖条件 养殖地点选择在郑州市金水区庙李乡琉璃寺村,池塘两个,面积各10亩,水深1.2米,底泥20厘米,地下水充足,无污染。2 鱼种放养 2001年3月10日每亩用13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清塘7天后,投放武昌鱼苗:1#池投放鲳鱼苗400公斤,规格30克/尾左右;2#池投放鲳鱼苗1000公斤,规格65克/尾左右。并于6月中旬在1#池投放青鱼夏花1万尾,鲫鱼夏花8000尾;2#池投放鲫鱼夏花6000尾。放苗时用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10~20分钟。  相似文献   

7.
利用食物链关系,在虾池内套养一定数量的白鲳鱼用于防治对虾疾病的做法,是河北省丰南区柳树(瞿阝)地区虾农摸索出的虾病防治的一项新技术.实验中发现,对虾池中的白鲳鱼具有只吃病虾和体质较弱的虾,而正常虾的生长活动不会受到影响.利用这一特性,在虾池内套养一定数量的白鲳鱼可起到切断对虾疾病的传染和传播途径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虾病,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水体,提高对虾品质,实现虾鱼双赢,提高经济效益.其放养模式为:南美白对虾虾苗90万~120万尾/hm2,放养白鲳6 000~7 500尾/hm2.经过3~4个月的养成期管理,平均产对虾7 500 kg/hm2左右,白鲳4 500 kg/hm2左右.纯收入可以达到9万~12万元/hm2. 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总面积为135m~2的3个水泥池中利用电厂冷却塔的余热水进行淡水白鲳苗种越冬试验,并放养7.4万尾,经过250d,收获100~250g/尾的淡水白鲳鱼种3874kg,收入116630元,纯利润69330元,单位利润为513.6元/m~2。  相似文献   

9.
王传东 《科学养鱼》1997,(12):22-22
九月底十月初,淡水白鲳鱼种由培育池转入越冬池,而后进入越冬期。越冬期间多数单位由于受热源及增氧设施的限制,越冬池水温不高,这就为腐皮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腐皮病是越冬期间严重危害淡水白鲳鱼种的一种细菌性鱼病,它发病突然,来势凶猛,易复发,危害极大,常常造成大批死亡。我们从1992年开始进行淡水白鲳保种越冬,在最初几年由于经验不足,年年发生腐皮病,造成重大损失。如1992年11月23日,我县罗非鱼保种站保种的250多公斤白鲳鱼种,发生腐皮病,三天时间全部死亡;1993年11月20日,沂南温泉2号池发生腐皮病,死亡6千多尾…  相似文献   

10.
一、养殖条件与生产布局   试验养殖水面共 28.8亩,池塘有效水深 1.5~ 1.8米。池水源于长江支流,水质清瘦,无污染。其中一半塘口四周用砖头护坡,所有塘口进排水较为方便。   生产布局的安排是: 7个塘口 16.4亩安排乌仔培育及鱼种、成鳖混养,一个塘口 3.3亩安排垂钓生产,两个塘口 6.6亩安排罗氏沼虾养殖,一个塘口 2.5亩及 5个 150米 2的水泥池用于亲鳖繁殖及幼鳖饲养。   二、技术要点与饲养管理   1.乌仔培育与鱼鳖混养   乌仔培育放养鱼苗 530万尾,其中鲢 200万尾、鳙 120万尾、草鱼 100万尾、青鱼 30万尾、团头鲂 4…  相似文献   

11.
一、选池、选种放养选择的是5亩大小的土底鱼池一口,池深在3~3.5米,向阳,水泥壁。入冬前将水抽干,带水生石灰150千克/亩全池泼洒,杀菌消毒,杀灭野杂鱼。一周后等池塘毒性消失,加水至2米深。放大规格白鱼(200~250克/尾,系从太湖引进的白鱼苗养殖一年后的苗种)。放养密度平均150千克/亩,搭配放养花白鲢,与主养鱼是4︰1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卞宏娣 《内陆水产》2003,28(4):17-17
选择老塘口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单养池面积0.2~0.33公顷,套养池面积0.33~0.6公顷,池深2米以上,底泥厚0.2米,池周有适量水草。不要与肉食性和杂食性鱼混养。1种苗放养与培育准备种苗培育池苗种培育池先清淤除害,然后灌水。大银鱼幼鱼开食时气温低,池塘水质难以培育,尤其是轮虫密度低。为迅速提高放养池饵料密度,宜引入大量轮虫休眠卵。此项工作在放养前2周完成,放养前池水深0.6米。种苗来源首次饲养,可在天然水域中采集成熟亲鱼,现场进行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鱼种场有受精卵出售)。受精卵可在室内静水孵化,水温…  相似文献   

13.
池塘主养淡水白鲳混养鲤、鲢、罗非鱼,平均每亩净产1007.gkg,其中淡水白鲳占60%,每亩纯益为6158.46元。试验证明:放养31g/尾的白鲳鱼种,增重倍数远大于250g/尾的鱼种;主养淡水白鲳池塘可混养鲢、鲶、乌鳢,但不宜混养罗非鱼。  相似文献   

14.
汀苏射阳县旺阳水产养殖公司陈老板有160亩塘口,水深约为1.8米,共放养规格为6尾/斤左有的草鱼50000尾,套养3尾/斤的花白鲢9600尾。4月28日突降暴雨,5月1日陈老板发现草鱼死广了11尾,5月2日死亡了30尾,5月3日死亡了43尾。  相似文献   

15.
池塘主养淡水白鲳混养鲤、鲢、罗非鱼,平均每亩净产1007.9kg,其中淡水白鲳占60%,第亩纯益为6158.46元。试验证明:放养31g/尾的白鲳鱼种,增重倍数远大于250g/尾的鱼种;主养淡水白鲳池塘可混养鲢、鲶、乌鳢,但不宜混养非鱼。  相似文献   

16.
为了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大荔县步三渔场场长何来锁,2001年利用本单位渔场一口9亩主养草鱼池塘试验套养淡水白鲳,使产值净增9709元,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普通土池,面积9亩,池深2.5米,底泥厚40厘米,水深2米,透明度30~35厘米,溶氧量3~5毫克/升,供排水便利,无任何污染,设施齐全。二、鱼种来源及放养苗种于2001年6月18日取自大荔县育红良种场。一次性投放平均规格为20尾/千克的淡水白鲳鱼种186千克。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消毒5分钟。三、饲养与管…  相似文献   

17.
正一、基本情况流水养殖水泥池18个,每个池平均80米~2,总面积1440米~2。水深控制在0.3~0.5米,每池放养温州光唇鱼约1600尾,规格40~60克/尾,为繁殖用亲本。养殖水源引自上游山溪流水。5月上旬尚未发现鱼体异常,到5月中旬,发现其中两个池发病,少数鱼浮在水面,摄食减少,每天各有  相似文献   

18.
凤凰温泉位于江浦县汤泉镇凤凰村,泉眼水温42℃,利用此温泉进行罗非鱼越冬保种,早已取得成功。近两年我们又用此温泉水进行淡水白鲳越冬,效果也较好。用于淡水白鲳越冬的1号池紧靠温泉池,池水通过明沟流入,面积810平方米,水深1.3米,经清除淤泥,平整池底及生石灰清池后即放温泉水入池冷却,于9月下旬至10月初放入规格为2.5~3.5厘米的淡水白鲳鱼种16.2万尾。10月份,加强投喂管理,每天定点投喂3次,日投喂量约占  相似文献   

19.
水蛭,俗名蚂蟥。江苏省射阳县青龙村从2010年开始从事水蛭的人工养殖,现已初见成效,将有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建设规模通洋青龙水蛭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蛭养殖场300亩,建成孵化池、种苗池和成蛭养殖池,全面实施网箱养殖技术,设立塘口10个,其中种水蛭塘口6个,每个塘口10亩,计60亩。商品水蛭塘口4个,每个塘口60亩,计240亩。置放网箱328只(网箱规模4.2米×9.2米×1米),总投入800多万元。二、技术措施在养殖过程中,青龙村坚持走繁养殖设施建设配  相似文献   

20.
赵新楼  马俊义 《淡水渔业》1989,(6):34-34,29
<正> 新疆是棉花和油菜的重要产区,我们利用当地廉价的棉饼和菜饼为主要原料,加工成配合饲料喂养鲤鱼种,亩净产602公斤。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饲养条件和管理 (一)池塘。试验池选用塔桥湾渔场东排1号池。面积1.8亩,水深2.2米,池底淤泥厚20厘米,水源引自水库。鱼种入池前排干池水,作生石灰常规消毒。一周后加池水70厘米。 (二)夏花放养。1988年6月4~7日放养2.5~2.7厘米的鲤鱼种15000尾,6月20日放养2.5厘米鲢鱼种3000尾。二者比例约86: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