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吡脲[(1-(2-chloropyridin-4-yl)3-phenylurea,CPPU]处理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贮藏保鲜的影响,为杧果贮藏保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芒6号’杧果为试验材料,采后经25 mg·L-1的CPPU浸果处理5 min后,在25℃条件下贮藏,采用气相色谱定期测定乙烯释放量,并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杧果品质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降低杧果果实在贮藏期间的病情指数,延缓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在贮藏15 d后,处理果实的病情指数比对照果实低20.99%,TA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高出73.37%、30.42%;同时,在贮藏过程中,CPPU处理推迟杧果呼吸乙烯高峰2 d、延缓了PG(polygalacturonase)和Cx(cellulase)2个酶活性高峰3 d;同时,CPPU处理延缓了果实POD(peroxidase)和CAT(catalase)酶活性峰值的到来。【结论】外源CPPU处理杧果可以有效延缓采后杧果的衰老进程,是采后杧果贮藏保鲜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据《园艺学报》2008年第3期报道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杧果生长期SA(水杨酸)处理对果实采后品质和病害的影响,为杧果贮藏保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据《园艺学报》2008年第3期报道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研究杧果生长期SA处理对果实采后品质和病害的影响,为杧果贮藏保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炭疽病和蒂腐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二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了杧果主要采后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杧果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转录组、蛋白质组分析等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杧果炭疽病、蒂腐病是四川省攀枝花市杧果最严重的采后病害,它们在果实采前潜伏侵染,于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发病,损失一般达10%~20%,严重发病的损失达50%以上,极大地限制了杧果鲜果远销和上市时间。为此,我们开展了两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杧果产区因缺乏采后处理条件,致使杧果在贮藏期品质劣变严重,为此,研究了果实生长期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对"红贵妃"杧果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果实生长期MeJA 5 mg/L处理显著降低了杧果贮藏期的炭疽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延缓了果皮转黄,提高了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使杧果保持较好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同时,MeJA处理抑制了采后炭疽病的发生,在货架前期降低了CAT和POD活性,提高了总酚、总黄酮、H_2O_2含量,在货架后期提高了CAT和POD活性,降低了H_2O_2含量。说明MeJA处理使杧果保持较好贮藏品质可能与其增强果实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据《果树学报》2013年第3期《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对杧果采后炭疽病抑制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作者刘淑宇等)报道,试验研究了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对杧果果实采后炭疽病抑制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以广州产“紫花杧”果实为材料,经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33℃室温贮藏,测定杧果果实腐烂指数、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桂热82号"杧为材料,采前30 d对杧果果实分别进行1%壳聚糖浸涂、自修复多层液膜浸涂及对照(清水)处理,探讨这两种保鲜方式对杧果采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可以抑制杧果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延缓杧果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更好地维持杧果果实品质,此外,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还抑制了果实丙二醛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的上升,降低了膜脂系统的伤害,提高了杧果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了果实抗氧化能力。与1%壳聚糖浸涂处理相比,自修复多层液膜处理对杧果的果实品质和采后保鲜效应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对杧果采后病害生理的影响,【方法】以紫花杧果为试验材料,利用绿色木霉菌(T.viride)发酵液对杧果进行处理,测定杧果采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在(30±2)℃、RH90%~95%条件下,T.viride发酵液处理可降低采后杧果的呼吸强度,并使其呼吸高峰推迟1 d。处理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最大值出现在第8天,比对照组推迟了2 d;其健康组织维生素C第3天上升至最高含量,分别达164 mg.kg-1和173 mg.kg-1,而对照组和处理组的病斑周围组织的维生素C含量在0~9 d内均呈现下降趋势。T.viride发酵液处理延缓了病斑周围组织的可滴定酸下降,损伤接种至第6天,处理组果实病斑周围的可滴定酸为0.36 mg.g-1,高出对照组16%。处理组病斑周围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峰出现在第6天,比对照组延迟1 d。T.viride发酵液处理降低了杧果组织丙二醛含量,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最大值分别为4.18μmol.L-1、5.23μmol.L-1;贮藏1~9 d,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绿色木霉菌发酵液处理能有效减缓杧果采后病害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在广西百色右江河谷地区大面积种植。炭疽病和蒂腐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炭疽病、蒂腐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分析杧果病害相关的研究进展,如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害的综合防治、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杧果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杧果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对其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台农1号’杧果(Mangifera indica L.‘Tainong 1’)为试材,研究了采前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杧果抗病性和采后品质的影响及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50 μmol · L-1 MeJA采前处理显著降低了采收时的病果率和贮藏期的病情指数,抑制了接种炭疽病菌果实的病斑直径;有利于杧果贮藏品质的保持,提高了果肉中维生素C含量,延缓了可溶性糖含量的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同时,采前MeJA处理可以提高杧果果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β–1,3–葡聚糖酶(GLU)等防御酶的活性,提高贮藏早期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抑制贮藏后期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这些结果表明,采前MeJA处理提高杧果抗病性和保持果实品质与激活杧果的防御系统及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BTH(苯并噻重氮)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inn.cv.Hongmang No.6)果实抗病性诱导的效果及其对几种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用质量浓度为50mg·L-1的BTH水溶液对杧果果实作喷雾处理后,将杧果贮藏于(20±1)℃,相对湿度为80%的恒温箱内,观察贮藏过程中杧果发病情况和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BTH处理不仅能显著降低杧果果实自然发病的病情指数,而且明显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β-1,3-葡聚糖酶(GUN)等抗病相关酶的活性。此外,BTH处理也提高了过氧化氢(H2O2)和总酚的含量,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因此,BTH处理提高采后杧果果实的抗病性可能是通过激活杧果的防御系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台农1号杧果为试材,研究荜茇酰胺处理对其采后病害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清水)相比,荜茇酰胺处理能延缓果实硬度下降,抑制果皮可溶性果胶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果实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均推迟,抑制了果实转色,延缓了台农1号杧果果实后熟,对炭疽病和蒂腐病2种主要采后病害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八成熟红贵妃杧果为材料,研究赤霉素(GA3)不同浓度(0、100、300、500和1 000mg/L)溶液浸泡处理对杧果采后生理和保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GA3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杧果硬度下降和色泽变化,延缓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并保持果实贮藏品质,这与GA3处理维持了杧果贮藏后期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延缓细胞膜透性上升和抑制丙二醛积累有重要关系。其中以GA3500mg/L处理最适宜。  相似文献   

15.
华坪县晚熟杧果园桔小实蝇为害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杧果商品化种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2000年后进入产业发展高峰,2012年全县杧果种植面积已达1.07万hm2,挂果面积达4 666.67 hm2多,产量4万t余,产值2亿元.杧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种植面积增大,病虫源不断引入积累,防治措施滞后,杧果病虫害发生随之增加和蔓延.特别是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2009年开始发生少量桔小实蝇为害,2012年全县杧果园桔小实蝇暴发,杧果受害情况日趋严重,受害面积迅速增加,被害果园少则造成20%以上的产量及经济损失,严重损失已达50%以上;并且有迅速蔓延,为害扩大的趋势.桔小实蝇已成为制约华坪县晚熟杧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治,必将对华坪晚熟杧果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我们根据田间观察桔小实蝇为害规律,综合防治试验,现将其为害症状及防治技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对Haden杧果品种进行了3年试验,于9月、10月和11月对4、5.5、10月龄的新梢喷布10—160g/L硝酸钾。结果表明,喷布硝酸钾的杧果开花比对照树平均提早21天,以11月19日对10月龄新梢喷布10g/L硝酸钾的处理效果最好,喷施后7天便诱导杧果开花。硝酸钾喷布处理对杧果的座果和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杧果树龄增大,树高、冠幅逐渐扩大,枝梢分枝级数加大,容易引起结果部位过快外移,树冠中下部枝条的芽体成为隐芽而出现树冠上密下空、外密内疏的现象[1];杧果树往往主枝数量过多,进入盛果期后冠内枝梢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致使产量下降,果实外观和品质变差[2];杧果不修剪时树体高耸,枝叶交叉,树冠管理极难进行[3]。因此,修剪是杧果管理的主要技术之一。杧果盛果期修剪主要有夏季修剪和采后修剪两个时期[2]。采后修剪通常在采果后至8月下旬前完成[4]。但由于采后管理工作较多,难以及时修剪,因此,有人提出延迟修剪的设想。本试验针对这一设…  相似文献   

18.
以台农1号杧为材料,研究丁香和肉桂乙醇提取物处理对杧果常温(22~25℃)贮藏条件下果实采后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丁香和肉桂提取物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杧果果实失重率和病情指数,提高商品果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果实品质,延长货架寿命,其中丁香提取物的防腐保鲜效果优于肉桂。同时,丁香和肉桂提取物处理显著提高了贮藏期间杧果果实的过氧化物酶和β-1,3-葡聚糖酶防御酶活性及H2O2含量,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积累,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弄清采前使用噻苯隆(Thidiazuron,TDZ)对‘贵妃’杧果产量、品质和采后贮藏特性等指标的影响,指导TDZ在‘贵妃’杧果生产上合理使用,避免其滥用造成果实果皮滞绿、品质严重下降等不利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5、10和20 mg·L~(-1))的TDZ在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结果】采前喷施适宜质量浓度的TDZ增加了杧果的产量,促进果实膨大,增大果形指数,5和10 mg·L~(-1)TDZ处理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29.89%和33.56%,但20 mg·L~(-1)TDZ处理增产不明显;5、10和20 mg·L~(-1)TDZ处理无胚果单果质量分别增加56.78%、73.86%和110.56%;在生理成熟期,TDZ处理的果实颜色偏绿色;在完熟期,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花色苷含量较低。TDZ处理延缓了采后果实的转色及果实硬度和原果胶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可溶性果胶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上升,果实的后熟软化推迟。TDZ处理的果实品质下降,果实的TSS含量降低,可滴定酸(TA)含量升高。另外TDZ处理可降低杧果采后病害(炭疽病和蒂腐病)的发病率,延长杧果采后贮藏时间。在完熟期果皮中未检测到TDZ残留。【结论】‘贵妃’杧果采前喷施TDZ的适宜质量浓度为5~10 mg·L~(-1),于盛花期后15、25和35 d各喷1次,共喷3次,果实适时采收,可以显著增加产量和单果质量,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小,并能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20.
台湾青枣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 ,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 (区 )相继引种台湾青枣且发展迅速。目前 ,对台湾青枣果实商品化处理技术未见报道。近年我们进行了“台湾青枣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本文介绍台湾青枣商品化处理技术。1 商品化处理流程采收→挑选、分级→清洗→药物处理→包装→预冷→贮藏→运输→销售。2 操作要点2 1 采收 采收前要注意做好田间管理 ,特别要加强病虫害防治。采前半个月对枣果喷洒杀菌剂 ,可减少采后腐烂损失。另外 ,采前半个月左右喷施0 1%硝酸钙可提高枣果采后耐贮性。采收成熟度的确定 :台湾青枣采收成熟度因品种而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