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1):F0002-F0002
1995年,水利部在深圳市召开首次沿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座谈会,面对深圳市乃至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触目惊心的城市水土流失危害,首次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问题。从1995年开始,在深圳市编制全国第一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工作以来,先后大规模开展了以控制泥沙为重点的开发闲置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和以改善背景山体生态景观为重点的裸露山体缺口整治,不断探索创新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1城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的概念城市水土流失,实际上是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产生的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城市化水土流失,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城市化水土保持不是要使城市化过程逆转,而是要使城市化过程有序化,确保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基础设施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城市水土保持,是研究城市化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方式和规律,据以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改善生态景观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及管理科学。城市水土保持具有对水土资源、生态景观的保护,对破坏劣地的植被恢复及景观改善和维护态安全的功能。未来的城市化建设目标应是花园式山水型的生态城市。2城市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形式大量的高强度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景观,而且危害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安全:(1)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域市生态环境恶劣,表现为突发性灾害,例如洪灾、滑坡等重力侵蚀灾害。(2)资源衰退。表现为植被破坏、用地硬化、水土资源损失、生态景观破坏、投资环境恶化。(3)设施破坏。淤积河道、市政管网、桥涵;破坏水源、影响水质;影响交通、供电设施;淤埋房屋,影响企业产生等。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方式有:采石、取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叙述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水土保持面临的新形势;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化本身和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效应;阐述了预防城市水土流失的必要性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危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洪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加大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以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分析城市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略论城市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 ,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活动中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河床淤积、抬高 ,河道行洪能力降低 ,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 ,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阐明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以及建设工程“三同时”制度 ,对城市垃圾及废弃沙石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5.
赣州市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赣州市作为全国10大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城市之一,其水土流失在中西部地区城市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客观上要求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真研究国内外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扩张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承载力、资源环境胁迫作用,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理性思考。同时从资源环境的视角对城市快速扩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调控、引导和管制作用加强,严格对土地利用进行约束的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具有形式多样,突发性强、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土保持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提出来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是以城市功能为中心,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把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可使城市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量占压、扰动和破坏原有地貌植被,造成了形式多样且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威胁,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围绕城市主体建设,配置适宜的水土保持植物,理顺地表径流,防止地面冲刷,构建高效多功能的水土保持植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城市水土流失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开发水土资源所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是干扰城市水系、严重影响下游水土保持、治理难、投资大等;同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城市投资环境有严重的影响。城市水土流失的预防应抓好监督执法,实行统管分治,使城市化进程与水土保持工作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 ,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自然流失是城市水土流失的次要方面 ,城市建设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是城市水土流失的主体。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是搞好此项工作的关键因素。推进城市水保工作的具体措施是进一步强化领导 ,搞好规划 ,广泛宣传 ,继续搞好示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建设对区域的发展极为重要。白银市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矿农交错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以工业为主体的强烈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共同作用,使白银市区产生了诸如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进一步短缺和天然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白银市区生态退化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根据恢复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原理和生态经济学理论,根据白银市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白银市区生态恢复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东部以水蚀为主,西部以风蚀为主,人为活动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要用政策加以调整和引导,要围绕地区资源优势,优化组合人力、资金、技术、土地资源诸要素,建设商品生产基地,发展水保产业。  相似文献   

13.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健康发展,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措施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用的基础上,按照黄土高原河谷平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鄂尔多斯高原区和土石山区5个类型区,提出以植被建设和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思路和治理对策,同时指出了采取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和水土流失现状,选择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蓄水保水、防风固沙、防灾减灾以及农田防护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功能均处于中等重要以上;其中极重要地区比例最大,占全区面积的80.03%;中等重要地区较少,占全区面积的19.97%.最后根据6个单因子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叠加功能,确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划的基本界线,将黄土高原划分为9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并提出黄土高原各区的生态保护方向,促使自然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支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对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理论,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计算显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和下游引黄灌区的生态承载力。以2000年为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增加的生态承载力达1444.24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当地约占77.74%,黄河下游灌区约占22.26%,说明水土保持对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人口)承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黄土高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朱总理针对1998年我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文章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1 提高思想认识;④解决好退耕后脱贫;(四)推进东西部合作政策;1/4保证人均一定的农田;1/2实现农林牧业最佳结合;3/4提出合理的措施;⑧健全保障机制;(七)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供同类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退耕还林(草),搞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建设秀美山川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从黄土高原主要耕种土壤、林地土壤的入渗和抗冲等物理特性出发,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与农业耕作的历史变迁和近30年来毁林毁草耕作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作了综合研究。给果认为,长期农业开荒耕作造成犁底层的形成,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在黄土高原加速恢复植被,则是实现“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根治黄河后患唯一有效的治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主要地貌类型区之一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面径流下沟导致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由于沟坡坡度大而导致重力侵蚀异常活跃,侵蚀强度逐渐加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探索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成为水土保持领域科技人员和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析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现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梳理,结合范式的概念,提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19.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与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型黄土高原是为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治理效益,借助实体模拟理论与技术、测控技术、信息技术等而构建的高科技试验研究模型体系。模型黄土高原的物理模型具有广义性、多目标性、多类型性、典型性、交互性特点。模型黄土高原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水土保持效益三方面。讨论了建设模型黄土高原的技术路线和工作基础,认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水土流失规律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成果,依托黄委科研机构,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模型黄土高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作用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土壤水是重要的生态水源和水文要素之一,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同时,土壤水的数量及其分布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土保持措施是黄土高原人类改造下垫面过程之一,这种改造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水土保持坡面工程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率。深根系人工林草植被使土壤含水率降低,甚至造成利用性土壤干层,影响人工植被的永续发展。尽管天然植被也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但并未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恶化,这是黄土高原植被营造及规划中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