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农艺措施对春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灌溉条件下,通过呼和浩特、巴盟两地的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春小麦在不同密度和氮、磷、钾三要素施肥量处理下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春小麦全生育期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S”形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且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因不同密度、不同施肥量处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适宜密度下。氮磷钾肥适量配施,植株营养吸收平衡协调,群体规模适宜,干物质的积累量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也居于其它处理之上。可见,在生产实践中,只有保证营养元素的平衡供给,合理密植,方可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2.
优质稻具有自身的发育特点,其干物质积累与普通水稻品种是不同的。为探讨优质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和米质的关系,于1996-1998年在长沙和临澧基点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优质稻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经济系数均不同程度地低于普通高产品种,而且米质愈优,差异愈大,从而导致优质稻品种最终的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麦优4号等杂种小麦品种(组合)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杂种小麦生育前期和花后有明显的光合优势,光合产物积累量高。成熟期茎鞘干物重占总干重的比例高;杂种小麦前光合产物输出率特别是茎鞘干物质输出率低于常规小麦、降低群体密度和增加施氮量能增加杂种小麦物质积累量,提高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输送效率。 相似文献
4.
5.
两系亚种间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测定分析,初步表明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早稻组合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具有明显的中、后期优势,尤以生育后期优势显著。干物质的分配较合理,根系和穗部干物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稻。叶面积适中。后期光合效率高 相似文献
6.
作物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的构建及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归一化的方法分别将最大干物质积累(DMA)以及出苗至成熟生长天数设定为1,以相对DMA(0~1)和相对时间(0~1)为参数进行动态模拟,得到不同春玉米品种的相对化通用干物质积累模型。通过模型筛选,建立了春玉米高产群体的相对化DMA模型:y=a/(1+be-cx),并建立了不同品种的相对化DMA动态变化模型:四密25:y=1.065 0/(1+71.588 3e-6.6972x);郑单958y:=1.062 9/(1+90.424 9e-7.0640x);先玉335:y=1.051 9/(1+132.982 1e-7.7984x)。3个品种的相关性均在0.98以上,并达到极显著水平。通过其它作物对模型验证,早、晚稻以及冬小麦的相对化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趋势同样符合Logistic模型,且复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说明相对化的干物质积累模型y=a/(1+be-cx)可作为作物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模拟的共性模型。该模型为"三合结构"理论所建立的产量性能等式方程(MLAI*D*MNAR*HI=EN*GN*GW)的数量化、模式化和指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小麦逆序衰老类型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规律,以61个品种(系)作材料,分期采样,并在乳熟末期调查逆序衰老率,采用箱线图、分类变量回归等统计方法对不同逆序衰老率小麦开花后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特性进行了集群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83个样点逆序衰老率的分布呈正偏态分布特征,不符合正态分布,参试小麦逆序衰老率为20%(10%~33%)。与低逆序衰老率小麦相比,高逆序衰老率小麦叶片衰老程度在籽粒形成期和乳熟期均较低;茎鞘干物质转运量在乳熟期和灌浆末期均较高;穗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形成期较低,在乳熟期较高。与逆序衰老现象紧密关联的因素有4个即籽粒形成期和乳熟期的叶片干重变化值、乳熟期和灌浆末期的茎鞘干重变化值,且后两者影响更大。高逆序衰老率小麦千粒重为44.95g(41.24~49.90g),高于低逆序衰老率小麦的43.28g(39.55~47.99g)。从本研究结果看,与低逆序衰老率小麦相比,高逆序衰老率小麦花后穗干物质积累速率呈现出"慢-快-慢"的特征,有利于籽粒的增重。 相似文献
8.
在相同的生态条件下,进行了玉米和高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特点的比较研究.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快于高粱,并且较早地进入直线增长阶段.玉米在干物质积累的直线增长阶段中,营养器官生长阶段较短,而高粱的营养器官生长阶段则持续时间较长.玉米子粒灌浆期长于高粱.两作物干重在营养器官上的差异均小于生殖器官上的差异,结果高粱的经济系数小于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与株高有密切的关系.植株越高营养体所占比例越大.全株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发展,但用Logistic模型模拟不能真正反映干物质积累的双峰或多峰现象,应进一步研究更适宜的干物质积累模拟型. 相似文献
9.
10.
大豆不同株型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两年对分枝型大豆铁半27号和主茎型大豆辽豆3号,在分枝、开花、结英、鼓粒期,测定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表明,实现亩产200kg,分枝型品种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分枝至开花期升高,开花至结英期明显下降,结英至鼓粒期明显上升,在关键的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应达到198.4-271.3kg/亩;主茎型品种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在开花、结英、鼓期,要保持平稳,在关键的结英期,干物质积累量应达到294.8-363.4 相似文献
11.
以品质优良、较好、较差的桂华占、八桂香、珍桂矮(CK)3个籼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优质稻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转与籽粒生长的动态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优质籼稻品种花后单株叶片和茎鞘干物质量大,花后叶片干物质的转运率和转运速率较对照高,但茎鞘的花后运转与对照的差异较小。3个水稻品种籽粒干质量的动态均可用Richards方程进行模拟,但优质品种的灌浆启动快、活跃灌浆期长、最大灌浆速率小。花后茎叶干物质的再运转占籽粒干质量的1/5~1/3,其中优质品种花后叶的再运转对籽粒生长的贡献是对照的1.5~2.0倍。相关分析表明,花后叶的干物质运转与籽粒生长的关系密切,因此,单株叶片干质量大、花后运转率高可能是优质水稻品质形成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库容量常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质量(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了各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 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库容量最大的品种是最小品种的426倍(2001)和818倍(2002)。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06432、121390 g/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20011、145559 g/m2; 2)大库容类型品种生物产量、抽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结实期干物质生产量显著大于小库容类型品种; 3)大库容类型品种成熟期分配到根系、茎鞘叶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小,分配到穗中的干物质比例较大,经济系数较高;4)大库容类型品种抽穗期单位干物质库容量较大,结实期单位干物质库容量较小;5)从品种演变角度来看,生物产量对库容量的影响大于经济系数,抽穗期干物质生产量、抽穗期干物质形成库容的效率对库容量的作用大于结实期同类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7个早籼稻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高于常规稻,平均较常规稻高10.0%。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总颖花数和有效穗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正效应,其中,总颖花数贡献最大,结实率次之,千粒重作用最小。随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品种间差异逐渐减小,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陵两优106表现最高,金早47表现最低。干物质总积累量和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与总颖花数和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相关度高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综上所述,台州地区早稻生产宜选用两系杂交早籼稻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生产中注重提高单位面积穗粒数,促进干物质积累量,更有利于早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15.
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型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臭氧胁迫对不同敏感型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为耐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以23个水稻品种或株系为供试材料,设置室内对照(臭氧浓度为10 n L/L)和臭氧浓度增高臭氧浓度为(100 n L/L)处理,研究臭氧胁迫对水稻成熟期地上部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最终生长量响应的关系。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所有供试材料按地上部最终生物量对臭氧胁迫的响应从小到大依次分为A、B和C三类不同敏感型水稻。【结果】与对照相比,臭氧胁迫使A、B和C类水稻成熟期地上部干质量平均分别下降19%、39%和52%,B和C类达极显著水平。臭氧胁迫使A类水稻成熟期叶片干质量略增,但使B类(-11%)、C类水稻(-25%)极显著下降。臭氧胁迫下A、B和C类水稻的茎秆和稻穗干质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其中茎秆干质量分别下降26%、41%和57%,稻穗干质量分别下降34%、59%和62%。臭氧胁迫使叶片占地上部干质量的比例大幅增加(+46%),而茎秆(-8%)和稻穗(-24%)占地上部干质量的比例极显著下降。臭氧处理与水稻类型对上述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表现为A类水稻对臭氧的响应明显小于其他两类水稻。【结论】100 n L/L臭氧浓度严重影响水稻器官建成,减少光合产物向茎秆和稻穗的分配比例,但使叶片干质量比例大幅增加,臭氧熏蒸还导致茎秆机械强度明显下降。这些变化敏感水稻总体上较钝感类型水稻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超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91,自引:6,他引:91
以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 在福建龙海和云南涛源研究分析了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高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品种积累了高额的生物量。 稻谷产量随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产量的高低,而收获指数对稻谷产量的贡献较小。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期和后期,产量随中期和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中期和后期的群体生长率(CGR)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而前期CGR与产量的关系不密切。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构成籽粒产量平均为24%(福建龙海)和33%(云南涛源),茎叶干物质输出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同一地点,对干物质积累的作用,CGR显著大于生长日数。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插栽培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机插栽培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机插秧的推广、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四川盆地以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粳稻三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机插栽培条件下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结果】1)三种不同类型品种的水稻移栽后干物质积累均很好地符合Logistic曲线。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物质积累均较快,缓增期短,快增期长,物质积累有一定优势;粳稻物质积累速率小,渐增期、缓增期较长,快增期短,物质积累处于劣势。2)三种类型水稻品种相比,在成熟期中籼中熟杂交稻营养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低,生殖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成熟期叶片占比最高,而粳稻则是茎鞘比例高、穗比例低。3)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的茎鞘、叶片物质输出率和物质转化率均为正值,但粳稻茎鞘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和叶片物质转化率均小于0,叶片物质输出率也仅为1.26%。4)中籼中熟杂交稻的产量、每穗实粒数、籽粒充实率、充实度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的结实率、千粒重最大,粳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最高,说明籼稻产量主要与穗部性状有关,而粳稻主要与田间有效穗数有关。【结论】在四川盆地的机插栽培条件下,杂交籼稻需提高其有效穗数、成穗率;粳稻需筛选大穗型品种,提高每穗粒数和籽粒充实度。 相似文献
18.
水稻-再生稻体系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水稻-再生稻体系的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为其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在养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于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孕穗期、齐穗期、灌浆期、完熟期)进行取样,测定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及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养分积累量,研究头季稻和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动态及分配、转运规律。【结果】 头季稻总干物质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茎、叶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分别在分蘖-齐穗期和孕穗前,增长量分别占其最大积累量的81.1%和43.8%,且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在灌浆-完熟期之间没有明显降低;从齐穗期至灌浆中期是穗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在此期间增加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量的58.8%。再生稻的总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在灌浆期和齐穗期达到最大;头季稻桩的干物质积累量从头季收割后呈下降趋势。养分吸收结果显示,头季稻氮的总积累量以及茎、穗两个器官的氮素积累量的变化规律与其干物质积累量相似,磷和钾的总积累量在灌浆后期降低;茎和叶的各养分积累量分别在齐穗期和灌浆期达到最大。头季收获后,头季稻桩的氮、磷和钾养分积累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茎和叶的养分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少,穗的养分积累量则表现为不断增加。从齐穗期到完熟期,各器官的氮转运量表现为叶>茎>头季稻桩,磷转运量表现为茎>头季稻桩>叶,钾转运量表现为头季稻桩>叶>茎。【结论】 头季稻孕穗期至灌浆中期是其干物质和养分的快速积累期,从头季收获至再生季齐穗期间是再生稻干物质及养分积累的关键时期,头季稻桩中的养分会在头季收获后转移至再生器官中。满足头季稻抽穗灌浆期间的养分需求,及时补充再生芽萌发生长期间的养分供应是水稻-再生稻体系高产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水稻器官形态和干物质积累对穗分化不同时期高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稻穗分化期高温对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影响,以耐热籼稻黄华占和热敏感籼稻丰两优6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在穗分化期进行40℃(10:00-15:00)高温处理,以人工气候箱32℃适温处理为参考,室外环境温度为对照(CK),研究枝梗-颖花分化期(Ⅰ期)和花粉母细胞形成-减数分裂期(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器官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Ⅰ期高温抑制幼穗分化,使穗分化期延长2.5~8.8 d;Ⅱ期高温阻碍水稻抽穗,导致穗分化期延长6.8~7.1 d,显著缩短上部茎节,降低抽穗度,其中热敏感品种降幅大于耐热品种;2)穗分化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大小,颖花数下降原因在不同处理时期间存在差异,Ⅰ期高温减少颖花分化数;而Ⅱ期高温显著加速颖花退化,两个品种退化幅度均达50%以上,并显著降低了花药大小和颖花受精率,热敏感品种丰两优6号受高温影响要大于耐热品种;3)高温对叶片生长有促进作用,Ⅱ期高温处理表现尤为明显,两个时期高温处理对上3叶净光合速率和水稻单茎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Ⅰ期高温不同部位间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差异,而Ⅱ期高温显著降低茎鞘和穗部干物质积累,但高温导致高节位分枝发生,积累了一部分干物质,整体上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并没有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