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紫阳县是我国已发现的第2个高硒区。紫阳茶不但品质优异,而且含硒水平高。产地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紫阳茶平均含硒0.6±0.6ppm,变幅在0.103—3.854ppm之间。全县52个主产茶乡(场)调查表明,茶叶中含硒水平在0.10—0.35ppm之间的有17个,面积占31%,产量占27%≥0.35ppm的有35个,面积占69%,产量占73%。5克茶两次冲泡浸出硒为0.31微克,浸出率占硒总量购10%。本文还对茶叶的含硒标准进行了讨沦,认为争≥5.00ppm为高硒茶,<5.00ppm≥0.35ppm为富硒茶,<  相似文献   

2.
茶叶中硒蛋白提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其珍  沈星荣 《中国茶叶》1991,(2):21-21,20
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硒的抗癌功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的动物肿瘤模型及模拟人类饮食条件的实验都表明硒有防癌效果。一些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有较强的富集硒的能力,并发现富硒茶中硒浓度与抑制肿癌的作用呈显著的正相关。近年来,富硒茶产品的开发已经兴起,已有富硒茶汽水、富硒茶酒等进入市场,但这些富硒茶产品仅利用了富硒茶叶中水溶性或醇溶性的一部分(该部分仅占茶叶中全硒的10%~20%)。研究业已表明,茶叶中的硒主要是硒蛋白质硒,且绝大部分(80%以上)硒蛋白是不溶于水和乙醇的。为了达到进一步开发富硒茶资源的目的,笔者对茶叶中硒蛋白的提取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硒提高茶叶品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低硒土壤的茶园施用无机硒肥 ,研制富硒茶叶。研究硒对茶叶保鲜品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富硒茶茶汤放置 12小时过程中 ,556nm吸光度比低硒茶叶稳定 ,表明富硒茶叶中的硒可有效地阻止茶汤氧化褐变 ,有利于保持绿茶品质。在室温条件下贮藏 90天 ,低硒绿茶维生素C的保存率为 4 8 2 1% ,而富硒茶维生素C保存率为 78 54% ,表明富硒茶中的硒能有效抑制茶叶在贮藏期间维生素C的减少。与低硒茶叶相比 ,富硒茶蛋白质的氨基酸总量增加 8 3%~ 14 8% ,必需氨基酸总量增加 8 8%~ 14 8% ,甲硫氨酸增加 6 0 %~ 8 7% ,胱氨酸增加 38 7%~ 95 6 %。  相似文献   

4.
富硒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硒的保健功能、茶叶中的硒含量、硒的存在形态、茶树耐硒机理、影响茶叶硒含量的因素、富硒茶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中国富硒茶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富硒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树鲜叶含硒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茶区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由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不同,茶树鲜叶含硒量竟相差11倍(黄品种)和18倍(水仙品种);其次是茶树品种间的差异,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含硒量高低相差近4倍;第三是季节间的差异,茶树鲜叶含硒量表现为头、四茶显著高于二、三茶,高低相差为2倍左右。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含硒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富硒茶研究中硒在茶树体内的分布规律。茶叶中硒含量及硒的形态,硒对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影响,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决定富硒茶的主要因子和茶叶富硒的不同途径的研究成果,为更合理、更科学地开发富硒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茶叶中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成茶中硒的浓度在0.08~0.12ppm,比红薯干、玉米、大麦、小麦、大米、黄豆、油菜籽的含硒量都高,因此称茶叶是人类食物链中植物环节及补硒途径的高硒资源”’。近几年来,我国茶叶学者对茶叶中的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一、我国茶叶的含硒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方兴汉”‘等对我国各地区各茶类茶叶的含硒量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宗绿茶的平均含硒量(0.137lpg/g)及最高含硒量(s.s&vug/g)都位居各条类之首,其次是边销紧压茶,平均为0.1265ug/g,其它茶类平均含硒量均在0.卫"g/g左…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黑小麦中硒含量及其赋存形态,对运黑14207的硒含量及其在蛋白质、多糖和核糖中的含量及各组分抗氧化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运黑14207硒含量为0.185 mg·kg-1,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58.56%;有机硒主要以蛋白结合态形式存在,蛋白结合态硒含量占总有机硒含量的78.84%。八种提取组分中,水溶性多糖得率最高,为11.08%;水溶性蛋白硒含量最高,为1.53 mg·kg-1。运黑14207粉中,碱溶性蛋白结合硒含量占比最高,为23.38%。在抗氧化特性方面,水溶性多糖及水溶性蛋白较其他组分对ABTS、DPPH、Fe3+均具有较高的清除力,但均低于对照Vc。研究表明,运黑14207属于富硒谷物,为后续富硒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喷施亚硒酸钠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低硒茶园茶叶含硒量、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新梢生长过程中,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以显著提高茶叶的含硒量,其提高幅度与亚硒酸钠的喷施浓度成线性正相关。喷后第6天新梢含硒量达到最大值,以后以8%─10%的日速率递减;至第10天,新梢中的有机硒含量达到85%,即从喷后第10天─第18天内可采摘富硒茶。每公顷喷施亚硒酸钠0.10kg─0.40kg时,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硒的缺乏会影响硒蛋白的表达,降低免疫力,在中国部分地区饮食中硒摄入量极低的情况下甚至会引起克山病。富硒地区的茶叶能够提供安全耐贮的有机硒资源,但在富硒茶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存在含硒组分化学形式不明确、含量不稳定、溶出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富硒茶的标准化生产。本文综述了茶叶中硒的吸收积累、种类、含量以及加工对硒的影响,以期将茶叶中硒的种类和含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制茶工艺改善、研发功能性富硒茶饮料以及茶食品,提高富硒茶中功效成分的溶出率和利用率,为富硒茶产业健康安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叶面喷硒对小麦抗氧化性能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大田条件下硒对小麦抗氧化性能及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亚硒酸钠(Na2SeO3)和富硒增产素为硒源,从硒的用量、形态和喷施时间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喷硒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小麦根系活力和旗叶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小麦籽粒硒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倍,各处理均表现出增产趋势,最高增产5.1%。富硒增产素喷施效果优于亚硒酸钠.孕穗期喷施比灌泉期喷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3.
土壤因子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茶108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硒含量、干旱胁迫以及不同pH值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呈正相关;干旱胁迫会造成茶树对土壤中硒的吸收速率降低,与正常生长的茶树相比,硒吸收总量显著降低;土壤含水率在90%时,茶树根部对硒的累积总量最高,达到0.527βmg·kg-1,而在土壤含水率50%时,根部硒累积总量为0.301βmg·kg-1,两者差异极显著。在不同pH值的培养条件下,72βh内各处理叶片均达到富硒水平,处理间叶片硒含量未出现显著差异;处理28βd后,各处理间叶片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以pH值3.5时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相似文献   

14.
硒是人体和动物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茶叶作为一种优质的硒来源,对人体硒的摄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硒的重要性,土壤中硒的含量、形态和分布,茶叶中硒的含量以及影响茶叶硒积累的因素等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此外还对富硒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富硒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 μg·kg-1,均值为62.98 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土培盆栽、微区及田间试验,研究底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发育、品质以及器官含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底施硒浓度0.1—0.5ppm时,生长正常;>10ppm时,苗期出现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时,则大多在子叶期死亡。鼓粒期叶面喷施0.025%-0.1%硒溶液,对大豆生长无毒害作用。不同品种(系)的生物学产量因施硒表现显著差异。施硒增加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含量增加.油酸、棕榈酸含量下降,且不同品种各脂肪酸组成变异较大。叶面喷硒,大豆各器官硒浓度与积累量随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叶片>籽粒>荚壳>茎>根。  相似文献   

17.
不同硒源对芝麻富硒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芝麻品种豫芝10号施用不同含硒量的硒矿粉、富硒复混肥(含硒复混肥)、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形态的硒源均能提高芝麻的含硒量,施入3种不同形态硒源的芝麻植株含硒量为0.216mg/kg~0.614mg/kg,比对照的0.108mg/kg高120.65%~456.11%,平均提高了277.5%;②芝麻不同部位的富硒效果不同,籽粒>荚>叶>根,生殖器官优于营养器官;③营养器官中较成熟的叶片含硒量大于较幼嫩的叶片,说明芝麻的富硒存在着一个积累的过程;④在当季的芝麻栽培中,施用Na2SeO3的芝麻籽粒中含硒量平均为1.1185mg/kg,富硒复混肥处理平均为0.6545mg/kg,富硒矿粉处理为0.4390mg/kg,比对照(0.1640mg/kg)增加167.7%~ 582.0%,平均增加345.9%.3种硒源的当季效果依次为Na2SeO3>富硒复混肥>富硒矿粉;⑤用Na2SeO3溶液根外追施,其适宜、经济有效的浓度为50mg/kg~100mg/kg,超过350mg/kg时,芝麻叶片灼伤严重,籽粒含硒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3种改良剂(秸秆生物质炭、钙镁磷肥和蚯蚓液态肥)及其不同配施方式对强酸性高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调控效果与机理。模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降低交换态铝含量,同时显著提高有效硒含量。形态分析结果表明,硒由有机结合态向可溶态转化,从而增加土壤有效硒含量;铝由交换态向有机配位态转化,土壤潜性酸度降低,进一步增强硒的有效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生物质炭和钙镁磷肥的不同配施方式均能有效抑制茶园土壤进一步酸化,显著提高土壤硒有效性及茶叶硒含量,其中同时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和钙镁磷肥再错时配施蚯蚓液态肥的效果最佳。本研究可为酸性富硒土壤地区开发富硒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催化条件对催化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作明  李洪 《茶叶科学》1998,18(1):70-73
研究了催化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硒(Ⅳ)的催化反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用间苯二胺偶联剂的催化显色体系中,加硒(Ⅳ)催化反应条件各因素对吸光度(A)的影响,随催化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缓冲液(KCl-HC,pH0.50)用量,应严格控制;其次是氧化剂(KClO3,0.6mol/L)用量,以及反应温度、还原剂(盐酸苯肼0.02mol/L)用量、反应时间和偶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0.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selenium accumulation and its antioxidant response in two rice varieties(PR116 and Pusa Basmati 1121) grown on normal and seleniferous soils. The plant growth was reduced at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flowering was delayed by a period of 10 d on seleniferous soil. Selenium accumulation increased by 3–20 and 13–14 folds in leaves, 18 and 3 folds in grains from Pusa Basmati 1121 and PR116 varieties, respectively. Selenium accumulation in leaves from rice plants grown on seleniferous soil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hlorophyll content, hydrogen peroxide, proline, free amino acids, total phenol and tannin contents. Lipid peroxidation levels and peroxidase activities in leaves increased whereas catalase activity showed a reverse trend. It is concluded that selenium accumulation decreased dry matter content in rice during crop development but these plants were able to combat selenium toxicity by inducing alterations in their defense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