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山西沁河水系野生乌苏里拟鲿群体、黑龙江水系野生和养殖乌苏里拟鲿群体的形态学区分,为沁河水系本土拟鲿的增殖放流提供形态学判别依据,以利于优良经济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沁河拟鲿采集于山西沁河安泽段(35.91°N,112.33°E),黑龙江野生拟鲿采集于黑龙江抚远江段(48.37°N,134.25°E)、养殖拟鲿采集于抚远当地水库(48.30°N,134.27°E)养殖网箱,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途径对山西沁河野生种群进行种属鉴定,运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研究其形态学差异。(1)15个形态学指标和其他分类性状的形态学分析、线粒体DNA的CO I、Cyt b基因以及D-Loop区的序列比对结果均表明,沁河捕获的样本鱼为乌苏里拟鲿;(2)形态学差异分析表明山西沁河野生乌苏里拟鲿与黑龙江野生及养殖乌苏里拟鲿的形态差异均较大,尤其是眼径/头长达到亚种分化水平;(3)聚类分析表明,山西沁河野生群体单独成为1支,黑龙江野生群体和黑龙江养殖群体聚为另1支;(4)筛选出4个判别贡献率较大的形态学指标,建立了3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对山西乌苏里拟鲿群体综合判别率为84.6%,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沁河野生群体与黑龙江2个群体组中心相距较远,测量值分布独立于2群之外的区域。为避免人工放流过程中的基因污染,需要放流本水域的群体子代,以保护当地特色的种质资源;建立准确率高的判别函数将有助于简便地分析放流种类是否为该水系种群繁育的后代。  相似文献   

2.
水电开发造成的栖息地片段化可能导致鱼类群体间出现生殖隔离,对流域内重要经济和特有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为探究长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可能对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 procheilus)群体产生的遗传影响,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对泉水鱼长江流域的乌江、金沙江、大渡河3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平均核苷酸差异(k)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4.893和0.00668;金沙江群体遗传多样性最小,k和Pi值分别为0.561和0.00077,大渡河群体遗传多样性与乌江群体相近。泉水鱼3个地理群体之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乌江群体和大渡河群体间的基因流大于金沙江群体和其他2个群体间的基因流,金沙江群体和其他2个群体间有着较远的遗传距离。Fu's Fs检验结果显示,3个地理群体的Fs值均为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均呈现明显的单峰型,揭示了各个泉水鱼群体均经历了明显的群体扩张。研究结果反映出泉水鱼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金沙江群体和其他群体间显著的遗传差异可能是由于历史扩张而非自然选择造成的,泉水鱼存在区域化适应的地理群体,可预见梯级水电开发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3.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Although the bronze featherback Notopterus notopterus is an important fish in South-East Asia,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bronze featherback were examined using nucleotide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for 332 fish collected from Tonle Sap Lake and the Mekong River in Cambodia. The average nucleotide diversity (π) of all samples was 0.033, and the Mekong River samples had higher nucleotide diversity (0.034) than Tonle Sap Lake samples (0.028). The nucleotide diversity between the lake and river samples varied from 0.029 to 0.037.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river and lake populations was also supported by the pairwise F -statistic values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indicating that the Tonle Sap Lake population is genetically isolated from the population in main stream of the Mekong River.  相似文献   

5.
珠江流域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广西三江段的右江(ZY)、左江(YJ)及红水河(HSH)野生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群体的110个个体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33项(11项传统形态与21项框架形态)形态学可量性状比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依据可量性状的LSD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3个种群大眼鳜的显著差别主要体现在头部及尾部性状特征;其中,红水河群体分别与右江群体、左江群体在头部[HW/BL、ED/BL、U(10-11)]及尾部[CPL/BL、N(5-6)]存在显著差异,而右江群体与左江群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比较大眼鳜群体形态差异上,框架结构性状C(1-11)、E(2-11)、F(2-10)、G(3-4)、I(3-9)、M(4-10)、K(4-9)、J(4-5)、T(9-10)、O(5-8)、N(5-6)、P(5-7)、R(7-8)、S(8-9),即大眼鳜的头部及躯干部框架性状可以作为解释其差异的主要成分,而传统形态外形大小则作为解释其差异的次要成分。LSD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均一致表明:左江群体与右江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红水河群体聚为一支。以上结果显示:大眼鳜3个群体存在形态差异,且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珠江流域广西江段大眼鳜群体的划分提供科学数据,为大眼鳜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称河蟹)野生扣蟹的异同,对于河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养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测量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长江、黄河和辽河三水系野生扣蟹(以下简称长江蟹、黄河蟹和辽河蟹)的形态学、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成分、脂类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三水系野生扣蟹的形态学特征差异较大,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有12和18个形态学指标差异显著,但其差异系数均未达到亚种间的差异阈值,聚类分析将三水系野生扣蟹分为两组,长江和黄河水系为一组,辽河水系为另一组。(2)筛选判别贡献率较大的7~10个指标,对三水系雌雄扣蟹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7.5%。(3)长江雌蟹HSI最高,辽河雄蟹HSI最低;辽河雌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较高,长江雌蟹水分、粗蛋白和总糖含量最低;辽河蟹躯体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而长江蟹躯体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但总糖含量最低。(4)就脂类组成而言,除了雄体肝胰腺外,长江蟹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水系,黄河蟹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百分含量相对较低,但磷脂含量最高。(5)黄河蟹肝胰腺和躯体肌肉中18:1n9和18:2n6含量最低,但其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三水系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差异大于肌肉间的差异。因此,三水系河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和生化组成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以据此进行综合鉴别。  相似文献   

7.
伊犁河欧鲇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波 《水产学杂志》2012,25(2):51-55
本文测定了移植于伊犁河的欧鲇(Silurus glaris Linnaeus)的形态、年龄与生长,观察了繁殖和食性等生物学特性,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等从理论上阐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河欧鲇在渔获物组成中的比例为:体长分布在16~121cm之间,以体长40~70为主,占60.36%;体质量在50~13400g之间,以500~20000 g为主,占56.7%;年龄为0+~8+,9个年龄组,以1+~3+龄为主,占65.1%。补充群体大于剩余群体,由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推导运算的生长参数为:L∞=191.1cm、W∞=59 875g、-k=0.087、to=0.038,tmax=34.5,tip=12.7。4+龄体长70 cm,体质量3500g的个体即可性成熟,6月份产卵,雄鱼有营巢和护卵孵化习性。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欧鲇生长快、个体大,适应能力以及扩展能力强,移植后极易形成群体,已成为伊犁河水系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2014-2016年对珠江水系北江5个采样点进行逐月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86种,隶属于11目25科64属。其中鲤形目49种,鲈形目14种,鲇形目10种,鲱形目4种。其余脂鲤目、颌针鱼目、鳉形目、合鳃鱼目、鲑形目、鲻形目以及鳗鲡目种数均少于5种。北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减少,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定居性、杂食性鱼类所占百分比上升,鱼类群落组成偏向小型化、低龄化。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相同生境类型河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鱼类多样性高于下游。河道水利、过度捕捞和生境退化是北江鱼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形态差异及分化程度,对两个水系5个种群的147个样本进行了测量,共获得9个可量性状和21个框架性状,通过多元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Friedman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5个种群间的体侧各部分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0.01)。聚类分析将5个种群分为三支,其中西江两个种群为一支,沅江干流和沅江锦江种群为一支,沅江清水江种群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6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81.93%,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尾柄部、头部和躯干前部。判别分析筛选出头部和尾柄部的10个性状,分别建立了5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成功率在92%~100%。3种多元分析方法从框架形态差异上将沅江和西江水系大眼华鳊的种群有效区分开来,为5个种群的形态差异及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到8种鱼类标本,分别为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鲫(Cyprinus aurat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Cyprinus carpio)、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鲇(Silurus asotus)。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5种鱼类标本,分别为鲤、鲫、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大眼鳜、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各种鱼的样本量为6~1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各标本鱼体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类标本体内检测到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鱼体样本中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8种鱼中圆筒吻鮈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的总量(∑PAEs)最高,为(1 818.32±190.88)μg/k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5种鱼中鲤体内∑PAEs最高,其含量为(790.60±76.04)μg/kg。在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3种,其中鲤和大眼鳜各自体内的∑PAEs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朱杨段鲫体内的∑PAEs含量显著高于富顺段鲫体内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江朱杨段及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PAEs的污染,而长江干流朱杨段的污染程度要稍高于其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大渡河河口乐山市沙湾区至市中区长约30km的河网段布置7个采样断面,采用定置刺网、地笼和电捕等方法,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3科、48属;其中,鲤形目(38种)占总数的66.67%;鲇形目(13种)占22.81%;鲈形目(4种)占7.02%;合鳃目(1种)和鳉形目(1种)均占1.75%。该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底栖、适应缓流生境的种类为主。根据优势度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安谷电站坝上库区河段鱼类优势种有7种,坝下河段有8种,生态河道有8种。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安谷电站坝下河段最高。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安谷电站坝上与坝下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渔获物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的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最主要的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12.
Late-spawning Fraser River sockeye salmon, Oncorhynchus nerka , stocks have suffered significant prespawn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n unusually early freshwater migration pattern and the myxosporean parasite Parvicapsula minibicornis . Surveys of migrating adult salmon from several spawning popul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1999 and 2000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of infection with P. minibicornis , when and where the parasite first becomes detectable during migration, and whether early migrating stocks might be used as sentinels to assess risk of infection in late-spawning stocks. Posterior kidney, preserved in 95% ethanol, was examined for P. minibicornis in stained histological sections and using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st. The prevalence of this parasite in all Fraser River sockeye salmon stocks examined was high (range 47–100% infected). In contrast, P. minibicornis was not detected in the fish tested from the two sockeye salmon stocks outside the Fraser River drainage in either 1999 or 2000. The parasite was also not detected histologically or by PCR in the kidney tissue of the fish from the Fraser River that were sampled in salt water or early during their freshwater migration up the river. These findings and the progression in the prevalence and intensity of infection as the fish from three stocks (early Stuart, Weaver Creek and Cultus Lake) were monitored over time, suggest salmon acquired the parasite either in the lower Strait of Georgia or in the lower Fraser River before the confluence of the Harrison River. In both 1999 and 2000 the parasite was present in all Fraser River sockeye salmon stocks sampled, which suggests that early Stuart salmon may be valuable as a sentinel stock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parasite in later-spawning stocks.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在金沙江下游水库的初步实施效果,实验于2020年11月和2022年5月在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和水声学调查,并分析了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渔获物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11月共采集到鱼类2科9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2022年5月共采集到鱼类5科14种,其中蛇、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间、不同区域、不同水层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022年5月的鱼类密度(0.60尾/1 000 m3)高于2020年11月(0.46尾/1 000 m3),鱼类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匀性;不同调查时期的鱼群密集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2020年11月大部分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2022年5月则差异显著;2022年5月的上层鱼类密度(0.44±0.83尾/1 000 m3)显著大于2020年11月(0.06±0.15尾/1 000 m3);不同水层的鱼类分布差异显著,2次调查均表现为下层大于中、上层;估算得到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尾数分别为3.2...  相似文献   

14.
对长江重庆段干流与8条主要支流的鱼类组成及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嘉陵江、乌江、綦河、小江、大宁河与长江干流的类似性系数(AFR值)大于80%,为共同区系关系,其中嘉陵江与干流的类似性系数最高。各支流与干流鱼类组成(包括鱼类种类总数、长江上游特有、珍稀、濒危鱼类数)的共有比例各有差异,其中嘉陵江最高,五布河最低。各支流的产卵场数较干流少,但都是以粘性卵产卵场为主,漂流性卵产卵场比例很低。其中,梅溪河没有发现漂流性卵产场,而五布河内漂流性卵产场和粘性卵产场均没有发现。各主要支流洄游通道最长的是小江,为146.5 km,最短的是五布河,仅19 km。河口流量最大的是嘉陵江,为2 100 m~3/s,最小的是五布河,为7.74 m~3/s。综合比较8条支流的鱼类分布情况,嘉陵江是最适宜作为长江重庆段干流替代生境的支流。  相似文献   

15.
研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特征,了解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嘉陵江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2018年7月(夏)、10月(秋)以及2019年1月(冬)、4月(春),运用Biosonics DT-X分裂波束科学回声探测仪对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金溪航电工程干流江段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并辅以常规渔获物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科38种,其中蛇鮈、鲫、银飘鱼、黄尾鲴等中小型鱼类在数量上占优;鱼类密度分别为春季(0.8296±0.43)、夏季(0.8705±0.38)、秋季(0.5082±0.25)、冬季(0.3939±0.13)尾/m3;鱼体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春季(-63.15±5.03)、夏季(-52.85±14.45)、秋季(-46.42±15.85)、冬季(-44.77±15.28)dB;鱼体平均重量分别为春季0.03、夏季1.08、秋季11.19、冬季20.40 g/尾;鱼类资源量分别为春季0.4096、夏季0.2907、秋季0.3919、冬季0.5622 kg/m3;坝下鱼类密度显著高于坝上(F=12.67,P<0.05);坝上(F=7...  相似文献   

16.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图们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现状,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研究材料,将我国黄河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判别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主成分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12个差异最大的表型性状均位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呈现为中间类型;传统聚类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显示,图们江有60%的个体聚入日本绒螯蟹群体,而只有10%的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群体,其余30%个体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类型。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重叠区与混杂区,但其形态偏向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三峡水库小江流域常见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肌肉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2018年1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在小江流域7个设定断面,采集4种食性的14种鱼类样品,测定其生长特性指标,分析鱼类肌肉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鱼类肌肉C、N、P元素含量为34.75%~58.71%、7.00%~15.45%、0.89%~8.21%,C:N、C:P和N:P为3.62~9.75、16.92~136.95、2.14~35.31,其中磷元素含量变化最大且是导致N:P变化的主要原因。小江流域不同食性鱼类肌肉元素组成差异不明显,其中仅草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N含量和N:P显著大于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P<0.05),其他元素及比例在各食性鱼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采样断面的鱼类肌肉元素含量及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小江流域鱼类肌肉N和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除草食性外,各食性鱼类的N含量均与水体NO-3-N...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额尔齐斯河水域中鱼类寄生三代虫的种类以及感染情况,给新疆水产业的发展及我国三代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选取额尔齐斯河的北屯镇、185团场、布尔津和哈巴河4个采样点,自捕或者从当地渔民处购买材料鱼,通过染色观察三代虫的形态特征,对其几丁质结构进行绘图、测量及比较,同时对不同种类三代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感染丰度以及宿主专一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共发现三代虫14种,其中丁 三代虫(Gyrodactylus tinca Malmberg,1957)、白斑狗鱼三代虫(Gyrodoctylus lucii Kulakowskaja,1951)、梭鲈三代虫(Gyrodoctylu luciopercae Gusev,1962)、马氏三代虫(Gyrodactylus markakulensis Gvosdev,1950)均是国内首次发现,为新纪录种;感染率最高的为鲤(Cyprinus carpio)(23.94%),最低的为河鲈(Perca fluviatilis)(0.74%),除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rus)和鲤外,其余的感染率均不超过10%;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散鳞镜鲤和鲤为易感宿主,方均比(S2/X)都大于1,呈聚集分布;其余的小于1,呈均匀分布。三代虫宿主专一性较强,但有少数种类三代虫寄生2~4种宿主的情况,也存在同一宿主感染2~3种三代虫的现象,与单殖吸虫的宿主专一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分析长鳍吻鮈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研究过度捕捞、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对长鳍吻鮈的长期生态学效应及其物种适应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该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数据支持。2014和2015年,于长江上游干流江津、宜宾、皎平渡和格里坪采集长鳍吻鮈,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以及序列测定,获得125份长鳍吻鮈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结果表明:125尾长鳍吻鮈样品共检测到多态位点25个,单倍型30种,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785和0.00140;中性检验(Tajima's D为-1.97524,P0.05;Fu's Fs为-31.374,P=0.000)和序列错配分布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长鳍吻鮈历史上经历过"遗传瓶颈"和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来源于群体内部(99.07%),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Fst=0.00933,P0.05);单倍型网络、Kin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和平均基因流均显示,4个长鳍吻鮈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各群体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基因交流频繁,可将长江上游长鳍吻鮈作为单一的进化显著单元(ESU)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0.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鰕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