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发掘棉花黄萎病的生防菌株,从棉花中分离内生菌并通过温室试验进行初筛,获得1株具有较好生防活性的细菌菌株HB3S-20,其温室平均防效为62.57%。大田试验采用移栽时灌根的方式,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减轻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防效为54.67%。通过形态鉴定和16S r DNA序列比对,该菌株被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室内测定的结果表明,其对大丽轮枝菌具有抑菌活性,抑菌率为47.30%;利用CAS培养基进行检测,菌株HB3S-20能够产生嗜铁素物质。另外,菌株HB3S-20对棉花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能够使株高、鲜质量显著增加。综上,恶臭假单胞菌HB3S-20菌株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防治棉花黄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平皿对峙和促生实验相结合的筛选方法,从棉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到282株细菌,加上实验室筛选获得的对番茄有防病促生作用的21株细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共获得对棉花黄萎病菌有拮抗作用并能够有效促进棉花发芽和生长的菌株10株.通过盆栽和小区试验筛选,获得了5株对棉花黄萎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分别为S44、S258、S128、S37、S171,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相对防效分别为38.53;、60.29;、39.58;、32.75;和37.02;,而化学农药福多甲的防治效果仅为28.34;.同时5株生防菌均能促进棉花生物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生防菌组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以期为植物其他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分别筛选棉花苗期、现蕾期和结铃期的高抗黄萎病内生菌,测定其16SrDNA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鉴定筛选出的3个菌株,探讨了该3个菌株在棉株内的定殖规律,并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根据16SrDNA序列同源性,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aenibacilluspolymyxaYUPP-8、Paenibacillusxy-lanilyticusYUPP-1和BacillussubtilisYUPP-2。定殖评价试验结果显示3个菌株均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施用剂量与其在棉株内的定殖量具有正效应关系,在棉花苗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8,在棉花现蕾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1,在棉花结铃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2。室内盆栽抗病结果显示3个菌株联合处理的棉株在开花期未发病,单菌处理的棉株在苗期发病率分别为:6.7%(YUPP-8)、6.7%(YUPP-1)和13.3%(YUPP-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率高达80%。2010~2011年2年的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菌联合灌根处理效果优于单菌株施用效果,其中,2010年3菌联合灌根处理区棉花结铃期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9.4%和6.5,对照分别为47.5%和32.8,2011年的结果趋势与2010年类似,但病害严重度更高一些。上述结果表明联合棉花各生育期的内生菌来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克服了目前生防菌开发中的缺陷,对其他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3种杀菌剂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促进生防制剂的应用推广。针对棉花苗期病害选择3种杀菌剂,通过毒力测定和田间防病试验,对比分析其对棉花的促生效果和防病效果。研究发现,80%乙蒜素乳油对棉花的促生效果最明显,对"10900"棉株可以显著提高株高,平均株高为92.13cm;对"10814"的株高、有效铃个数和皮棉重提升明显,平均值分别为91.22cm、13.52个、22.45g;对"新海13号"的株高、铃数、和皮棉重提升明显,平均值分别为79.37cm、15.22个、29.33g;对"新海20号"铃数和籽棉重提升明显,平均值分别为14.36个和63.03g。田间防效研究表明,3种杀菌剂在棉花枯萎病防治试验中,80%乙蒜素乳油防效最高,30%噁霉灵水剂防效低于80%乙蒜素乳油,1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差。  相似文献   

5.
周燚  杨廷宪  杨佩  王斌先  孙正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22-7725,7762
[目的]探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生防菌组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以期为植物其他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分别筛选棉花苗期、现蕾期和结铃期的高抗黄萎病内生菌,测定其16S rDNA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鉴定筛选出的3个菌株,探讨了该3个菌株在棉株内的定殖规律,并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aenibacillus poly-myxa YUPP-8、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YUPP-1和Bacillus subtilis YUPP-2。定殖评价试验结果显示3个菌株均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施用剂量与其在棉株内的定殖量具有正效应关系,在棉花苗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8,在棉花现蕾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1,在棉花结铃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2。室内盆栽抗病结果显示3个菌株联合处理的棉株在开花期未发病,单菌处理的棉株在苗期发病率分别为:6.7%(YUPP-8)、6.7%(YUPP-1)和13.3%(YUPP-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率高达80%。2010~2011年2年的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菌联合灌根处理效果优于单菌株施用效果,其中2,010年3菌联合灌根处理区棉花结铃期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9.4%和6.5,对照分别为47.5%和32.82,011年的结果趋势与2010年类似,但病害严重度更高一些。上述结果表明联合棉花各生育期的内生菌来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克服了目前生防菌开发中的缺陷,对其他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烟草猝倒病生防根际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集重病烟田的健株根际土样5份,分离根际细菌876,平皿拮抗筛选拮抗活性较稳定的菌株44个。通过发芽测定、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到防效在75.0%以上,防效较稳定的菌株16个,与甲霜灵锰锌药剂对照效果盯当的有6株。在温室试验中,也发现防效较好的16个菌株中有5株具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燕  张绒仙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10-11511
[目的]从苜蓿内生放线菌中筛选拮抗菌株。[方法]采用已从健康苜蓿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内生放线菌Mx1、Mx3、Mx5进行温室促生防病测定。[结果]菌株Mx3的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可达56.56%,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44.67%;发酵液对2种病害的防效都明显高于菌悬液。对温室番茄株高、叶片数生长影响最明显;对小麦、黄瓜的促生均高于对照。[结论]菌株Mx3促生效果最好,其发酵液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菌悬液。  相似文献   

8.
芽孢杆菌HT-7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 作用及拮抗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取安全、高效、可持续性的棉花黄萎病生防资源,并探究其主要的拮抗因子,从而有效开展棉花黄萎病的绿色防控,从黄萎病抗性棉(海7124)根系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菌株Bacillus sp.HT-7,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盆栽试验探究拮抗菌株的抗病能力,并以硫酸铵盐析及基因克隆的方法探究拮抗因子,进行抗菌验证。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7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抑菌率达5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T-7可以显著提高陆地棉对黄萎病的抗性。与对照组(未采用菌株HT-7进行土壤处理)相比,采用菌株HT-7进行土壤处理的棉花伤根接种大丽轮枝菌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高达82.58%。进一步研究发现,HT-7发酵液可以显著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经鉴定可知,菌株HT-7的主要拮抗因子是蛋白质类物质β-1,3-1,4-葡聚糖酶。从该菌株中克隆得到β-1,3-1,4-葡聚糖酶基因,并将其在E.coli BL21中进行高效表达,纯化的重组酶活性为23.5 U/mL,重组酶能明显抑制大丽轮枝菌的生长,抑菌率达25%。综上,成功分离出1株拮抗芽孢杆菌HT-7,并确定β-1,3-1,4-葡聚糖酶是HT-7拮抗菌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常规分离方法、平板对峙培养法从健康烟株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细菌127株,从中筛选出8株菌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明显抗性,并对其进行了皿内拮抗试验、发酵液抑菌试验、温室盆栽试验和发酵液浸种、灌根试验,结果表明:8个菌株培养液滤液中存在具有明显抑菌作用的活性成分。以菌株wy11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最好,防效为51.7%。菌株wy2发酵液浸种对烟草幼苗有显著促生作用,能显著提高地上部分鲜重、茎围、根长、叶长、叶宽。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防放线菌组合防治枯、黄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优良放线菌及其组合对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生物防效,筛选出具有良好防效和促生作用的复合菌株。【方法】采用离体抑菌作用测定法和温室人工接菌法,研究不同生防放线菌及其组合对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防效和促生效果。【结果】离体抑菌作用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C11和SE2的菌体、发酵液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和西瓜枯萎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孢子萌发抑制率高;盆栽试验表明,菌株SC11和SC1复配的C2组合对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防效显著,防效分别达到84.93%和71.48%,且高于各菌株单一使用的效果;C3组合的发酵液对西瓜的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影响突出,经C3处理后的西瓜根系还原强度值最大,对茄子的促生作用仅次于菌株SF6。【结论】生防放线菌组合的防病促生作用优于单个菌株,组合菌株间通过协同作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只有全面考虑各菌株的习性并进行合适的组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选育棉花抗枯、黄萎病的多抗性新品种。【方法】试验采用致病力强的菌种,培养备制成棉枯萎病棉籽粉载菌体和棉黄萎病孢子悬浮液,研究不同菌量、不同接菌方法、致病温度因素、病圃接菌选择及多抗病性育种选择技术指标。【结果】播前土壤接棉枯萎病菌棉籽粉载菌体,棉苗2片真叶时,伤根接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盖膜保温诱导发病,淘汰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大田病圃是在重病地接种发病棉杆,移栽时再用棉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沾根,发病高峰淘汰棉枯、黄萎病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结合丰产、优质性状的遗传选择,培育出抗病棉花品种。【结论】该项技术是在研究棉花苗期诱导抗性和大田病圃筛选相结合构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具有拮抗棉花枯、黄萎病菌的棉杆促腐菌剂,进行棉杆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及拮抗菌株的筛选,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对棉花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菌株发酵液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获得1株具有抑菌效果的棉杆纤维素分解菌SJ-3,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达到69.1 U/mL,滤纸酶活(FPase)达到48.5U/mL。该菌对棉花枯、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抑制,抑制率分别达到24.7%、23.1%。其发酵液具有抑菌活性,较高的发酵液浓度能增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对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最高抑制率为21.6%,而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较弱,最高抑制率仅为6.2%;发酵液对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高分别达到32.2%、21.4%。经鉴定,菌株SJ-3为普通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定殖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株棉花内生菌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ilae)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筛选出能够对病原菌产生抑制或拮抗作用的菌株。发现15.8%的菌株对病原真菌有一定拮抗作用,具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有3株,选取拮抗作用最强的S11菌株进行棉苗入侵定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菌液浇灌的方式,能从棉苗的根、上胚轴、下胚轴和子叶中分离发现菌株,在4种接种方式中菌株定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盆栽防效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香蕉根围土壤中分离得到了六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其中真菌2株(F1、F2)、细菌3株(B1、B2、B3)、放线菌1株(A1).利用土壤接种法和蘸根接种法分别测定了这6株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6株拈抗菌对香蕉枯萎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真菌F2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接种其发酵液60 d后,两种接种方法的平均防效分别达60.54%和67.84%,这为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香蕉枯萎病提供了潜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B96-Ⅱ发酵液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新品种。通过多年多点试验,采用B96-Ⅱ发酵液蘸根或灌根后,研究其对蔬菜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其对甜椒、辣椒、番茄、西葫芦、茄子、油菜、甘蓝、大蒜等蔬菜土传病害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相比,对甜椒、辣椒病害的平均防效为80.6%;对番茄病害的防效为81.6%;对西葫芦病害的防效为74.4%;对油菜、甘蓝、茄子、大蒜病害的防效分别是82.6%,77.1%,65.5%和65.7%。同时,B96-Ⅱ发酵液蘸根和灌根后对以上蔬菜均有明显的促生作用,无论株高、株质量、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促生效果多分布在10%~30%,具体与使用时间、次数、方法及水肥管理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拮抗菌施入棉田土壤后生防菌的数量变化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情况,分析生防菌的定殖与防病的相互关系,为生防细菌在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株棉花内生和根际拮抗菌Bacillus atrophaeus SHZ-24、Bacillus vanillea SMT-24、Bacillu subtilis SHT-15和Bacillus velezensis BHZ-29进行盆栽试验,使用平板计数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细菌和病原菌。【结果】4株拮抗细菌在土壤中数量变化趋势相同,50 d时的存活量从高到低分别为SHZ-24、BHZ-29、SMT-24、SHT-15,4株拮抗细菌处理均可降低棉苗的病情指数。【结论】BHZ-29的防病效果较好。4株拮抗细菌在土壤中的定殖数量与防病效果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分析、测定内生细菌73 a、拮抗细菌JB52和化学药剂黄腐酸绿源宝单独使用、混合使用对棉苗生长、棉花产量的影响以及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 a和JB52都具有促进棉苗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的作用,特别是73 a的作用最强,苗期株高可增长29.9%,鲜重增加45.2%,田间试验结果籽棉增产11.5%;73 a菌液灌根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50%;黄腐酸绿源宝对棉苗生长和棉花产量没有促进作用,但对防治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效能;内生细菌73 a与拮抗细菌JB52或黄腐酸绿源宝混用都不如单独使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正>一、生育特点棉花花铃期是指大田50%棉株见花至50%棉株吐絮的这段时期,大约经历55~70天。棉花花铃期是棉株一生中需求肥水最多的时期,此时棉株主根生长减弱,支根、根毛大量发生,根系吸收面积达到最大,棉株个体生长积累达最高峰,蕾、花、铃、叶大量发生,也是棉铃虫、棉蚜、红蜘蛛、枯黄萎病危害严重的时期,故此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马铃薯连作土壤中拮抗放线菌的资源状况,并从中筛选有应用价值的马铃薯连作土传真菌病害生防放线菌,采用皿内琼脂块和发酵液抑菌试验法筛选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2株马铃薯干腐病病原菌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及马铃薯黄萎病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有较强拮抗性的放线菌;采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其中3株高活性拮抗放线菌进行鉴定;盆栽试验研究高活性广谱拮抗菌娄彻氏链霉菌 (Streptomyces rochei)孢子粉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生长及抗逆性影响。结果表明:(1)在甘肃省定西市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区及根外土壤中均存在少量对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在大部分病、健株根区及根外土壤中,拮抗菌所占比例呈病株大于健株的趋势。(2)筛选到3株高活性广谱拮抗放线菌,经鉴定放线菌G5和G43均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G108为仙台链霉菌( Streptomyces sindenensis)。(3)盆栽试验表明,娄彻氏链霉菌孢子粉对马铃薯有促生作用并能提高其抗逆性。拌土和包衣接种娄彻氏链霉菌孢子粉后,处理马铃薯地上鲜质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9.0%和7.5%;生长期株高较对照分别增加7.3%和9.5%,基部茎周长较对照分别增加10.7%和4.1%;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11.6%和25.2%。表明该菌对马铃薯生长有促进作用,并能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平板混合培养试验和浸种、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Papiliotrema flavescens)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小麦苗期的定殖特征及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在平板混合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率达84.1%;2)盆栽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的定殖数量随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浸种和灌根处理定殖数量均表现为叶鞘叶。与浅黄隐球酵母菌浸种处理相比,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处理的叶鞘浅黄隐球酵母菌定殖数量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14d达到最大;3)盆栽试验中,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2.7%,对假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5.3%,均显著高于根灌生理盐水处理(P0.05),对小麦株高无影响。本研究表明通过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可以在小麦苗期实现定殖,并且对小麦苗期茎基腐病有一定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