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ECD检测方法,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云南、海南和广东香蕉中的半衰期为17.2~22.4 d。最终残留量与苯醚甲环唑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至最后一次施药间隔时间有关。苯醚甲环唑25%乳油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42 d,收获的香蕉全果中苯醚甲环唑留量小于0.33 mg·kg-1,蕉肉中残留量小于0.046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值)1.0 mg·kg-1。栽培措施香蕉断蕾后套袋能显著减少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2.
探明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荔枝果肉及果皮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状况,对其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采用气相色谱对荔枝田间试验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在荔枝果肉和果皮中添加氯氰菊酯和毒死蜱0.01~1.00 mg/kg,平均回收率为87.1%~10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5.2%。两种农药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0 mg/kg。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原始沉积量与施药剂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氯氰菊酯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半衰期(T_(0.5))分别为6.2 d和7.9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_(0.99))为41.3 d和52.6 d;毒死蜱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半衰期(T_(0.5))为2.6 d和10.4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_(0.99))为17.1 d和69.0 d。不同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末次施药21 d后,荔枝果肉中毒死蜱未检出,氯氰菊酯30 d后未检出,45 d后果皮上的氯氰菊酯和毒死蜱残留量均未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无论儿童还是老年人,荔枝果肉中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膳食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综合最终残留量和膳食风险评估,建议安全采收期为施药后45 d。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多抗霉素B可溶粒剂在西瓜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对2 a(年)两地的西瓜和土壤中的多抗霉素B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多抗霉素B在西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9~3.4 d和1.6~2.2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当施药量为每666.7 m~285 g和127.5 g时,施药次数为3次和4次时,多抗霉素B在西瓜全瓜、瓜肉和土壤的残留量均0.100 mg·kg~(-1)。【结论】16%多抗霉素B可溶粒剂属于易降解农药,在西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5 d。  相似文献   

4.
农药制剂的形态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持效期及在环境中的残留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植物源农药鱼藤酮制剂的最佳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2.5%鱼藤酮微胶囊悬浮剂在普通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2.5%鱼藤酮微胶囊悬浮剂在普通白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2.58~2.74 d和2.88~3.07 d;施药量为100 g·(667 m~2)~(-1)和150 g·(667 m~2)~(-1)时,鱼藤酮在普通白菜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符合残留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5.
百菌清农药在蔬菜中的降解动态及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有效控制蔬菜中百菌清农药残留量的对策,开展了不同季节、不同栽培方式下蔬菜中百菌清的降解试验,以揭示百菌清的降解规律;进行了夏季大棚蔬菜使用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试验并通过其各种使用方法在蔬菜中的残留量比较试验,研究其在蔬菜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百菌清的降解具有明显的吸收特点和季节性差异;夏季大棚蔬菜使用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为8 d;百菌清的使用方法明显影响其在蔬菜中的残留量,其残留量的大小依次为喷雨>弥雾>粗喷雾>烟熏。  相似文献   

6.
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苯醚甲环唑的黄瓜上的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2.9~4.0 d,药后14 d消解92%以上;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5~16.1 d,药后42 d消解85%以上.以苯醚甲环唑250 g/L乳油125.0~187.5g/hm2,连续施药4~5次,最后1次施药后2d收获的黄瓜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均低于1 mg/kg,推荐该药在黄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2d.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柑桔果实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明确阿维菌素的安全间隔期,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结合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对重庆北碚和湖南张家界两地田间施药[33%联苯肼酯·阿维菌素悬浮剂(3%阿维菌素)]后柑桔果实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残留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对阿维菌素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mg/kg。阿维菌素残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柑桔果实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0~10.7d和8.8~10.0d,属于易降解农药。建议33%联苯肼酯·阿维菌素悬浮剂的使用浓度为3 000倍液,最多连续施药2次(间隔7d),食用安全间隔期为30d。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残留及其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残留量,分析比较了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啶虫脒在6种蔬菜上的残留降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但在相同施药剂量下啶虫脒在黄瓜上的残留沉积量高于西红柿,并且降解缓慢,其半衰期在黄瓜上为7~15 d,西红柿上为5~7d。啶虫脒在药后7、15d分别在黄瓜和西红柿上的残留量均可降到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以下。因此,建议5%啶虫脒1000倍溶液施用,在黄瓜的安全间隔期不少于7d,西红柿上不少于7d。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有机磷农药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降解速率和安全间隔期,本试验结合大田农药喷施试验和实验室农药残留定量检测两种手段,研究了敌敌畏和辛硫磷农药在不同品种高原夏菜中的残留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不同蔬菜中的降解速率不同,推荐剂量下,敌敌畏在喷药1d后的降解速率分别为甘蓝43.65%、芹菜50.05%、菜花29.34%、白菜54.01%;辛硫磷在喷药1d后的降解速率分别为甘蓝71.36%、芹菜54.84%、菜花44.78%、白菜51.65%。不同有机磷类农药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不同,敌敌畏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甘蓝3~5d,芹菜3~5d,菜花5~7d,白菜5~7d。辛硫磷在不同品种蔬菜中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甘蓝5~7d,芹菜14~21d,菜花7~14d,白菜7~14d。  相似文献   

10.
番茄中己唑醇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不同浓度、次数施药后番茄中的己唑醇进行了GC-ECD检测,测定了番茄种植过程中己唑醇的残留污染情况和其在果实中的降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药处理的番茄中,己唑醇残留量由高到低顺序为:225 g/hm2浓度施药4次225g/hm2浓度施药3次150 g/hm2浓度施药4次150 g/hm2浓度施药3次225g/hm2浓度施药1次,喷药次数是影响农药残留量的主要因素.己唑醇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主要残留在番茄果皮中.果肉中己唑醇的残留量最少,影响降解的主要因素包括雨水的淋洗作用、作物生长的稀释作用和果体内酶代谢作用.番茄150g/hm2浓度施药后,己唑醇残留量在施药7 d后降解到0.1 mg/kg以下,低于我国和欧盟等国家对番茄中己唑醇最大残留限量要求.己唑醇属于易降解农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2013—2016年辽宁省蔬菜质量安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航 《蔬菜》2017,(10):64-68
根据2013—2016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的蔬菜样品合格率、蔬菜种类和超标农药种类等数据,分析得出:蔬菜样品合格率(后10名)由高到低排序为辣椒、大白菜、叶用莴苣、普通白菜、茼蒿、苦苣、菠菜、芹菜、韭菜、豇豆;从蔬菜样品合格率的变化趋势来看,番茄、黄瓜、茄子属于稳定型,芹菜属于增长型,辣椒、韭菜、普通白菜、叶用莴苣、茼蒿属于离散型.农药超标位于前10名的农药由高到低排序为克百威、毒死蜱、氧乐果、腐霉利、氟虫氰、吡虫啉、三唑磷、辛硫磷、多菌灵和水胺硫磷;从农药超标比率变化趋势来看,克百威、水胺硫磷、腐霉利、多菌灵属于下降型,氟虫氰、吡虫啉、氧乐果属于先升后降型,辛硫磷、三唑磷、毒死蜱属于先降后升型.同一蔬菜品种中容易超标的农药分别是:芹菜中毒死蜱、甲拌磷、克百威、辛硫磷易超标;韭菜中腐霉利、毒死蜱、克百威易超标;普通白菜中克百威、毒死蜱、多菌灵、涕灭威易超标;叶用莴苣中吡虫啉、啶虫脒、氧乐果易超标;茼蒿中克百威、毒死蜱、氯氰菊酯易超标.  相似文献   

12.
菠菜毒死蜱消解动态及采后清洗对菠菜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春季露地菠菜生产中常用农药毒死蜱的消解动态,以及采后清洗对菠菜毒死蜱残留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露地菠菜毒死蜱(48%乳油)750倍液喷施,其一级消解动力学模型为C=9.5422e-0.361t,半衰期1.92d,达到GB2763—2005中叶菜类毒死蜱最大残留限量0.1mg·kg-1的理论安全间隔期为12.6d;采后用自来水、ClO25mg·kg-1、ClO210mg·kg-1、NaClO100mg·kg-1和超声波(26kHz、450W)分别清洗1min,均可减少1log的细菌总数,但ClO210mg·kg-1处理后发现仍存在270cfu·g-1大肠菌群,表明生产中即使采用消毒剂清洗菠菜,其微生物安全性仍存在不确定性;研究中还发现,生产中常用的NaClO具有减少毒死蜱残留量的作用;此外,超声波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清洗技术,有助于减少菠菜毒死蜱残留量及微生物数量。鉴于单一清洗消毒方式在保证菠菜采后食用安全方面的不确定性,今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合清洗消毒技术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菠菜乃至果蔬产品的采后安全。  相似文献   

13.
阿维菌素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阿维菌素在苹果上的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阿维菌素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3.6~4.9 d,药后14 d消解88%以上。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3~1.7 d,药后3 d消解69%以上。阿维菌素1.2%微囊悬浮剂以6、9 mg....  相似文献   

14.
以38 份不同生态类型的黄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在黄瓜盛果期进行毒死蜱农
药喷施处理,利用气相色谱对黄瓜果实进行检测,以期对黄瓜主要种质资源毒死蜱的残留性进行评价。结
果表明,不同供试材料果实中的毒死蜱残留量有较大差异,毒死蜱残留量平均值为0.795 mg·kg-1,变幅
为0.072~1.835 mg·kg-1,变异系数为0.549。不同生态类型和来源地的黄瓜种质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
有明显差异。筛选出果实中毒死蜱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0.1 mg·kg -1(GB2763-2005)的有1 份材料。  相似文献   

15.
硫酸锌对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芹菜进行了硫酸锌的施用方式、用量、深度和喷施次数的研究,结果表明,锌肥能显著提高芹菜的产量,基施比追施或喷施效果好,浅施比深施效果好。芹菜各部位含锌量随施锌量增加而增加,增加速度依次为根>叶>叶柄,而含锌浓度依次为叶>根>叶柄。不同施锌水平,对芹菜锰、铁含量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施锌显著地提高了芹菜各部位糖和VC含量。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  卢树昌  王瑞  陈清 《北方园艺》2011,(13):130-132
通过在染有根结线虫的设施蔬菜大棚内撒施石灰氮,研究了其对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石灰氮后增加了芹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强度,使芹菜叶片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33.1%,对芹菜茎维生素C含量有一定提高,茎中单糖含量提高了12.2%。施用石灰氮后芹菜根长增加了28.2%,根重占总重的百分率由14.27%下降到4.40%,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占总吸收面积的百分比增加了78.3%,根系活力增加了1.04倍。根结线虫发病率由54.88%下降到33.37%,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芹菜茎、叶吸收N、P、K含量都有所提高,其中叶片的P含量和茎的N、P含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芹菜产量也提高了22.7%。  相似文献   

17.
张乃琴  王明友 《北方园艺》2011,(19):136-138
采用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处理土壤,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毒死蜱在土壤及茴香中的残留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土壤中毒死蜱的含量不同,其降解速率也不同,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9.6、25.8、39.4和45.6 d,处理浓度高时对后茬作物也会产生影响;土壤中的毒死蜱能被茴香吸收,吸收量与土壤中毒死蜱含量成正相关,线性方程为C茴香=0.0223C土壤-0.2991,R2=0.8966;土壤中毒死蜱含量高时影响茴香的出苗率、长势及单株重量.在未做处理的情况下,土壤中毒死蜱含量不会导致茴香中毒死蜱含量超标,产品符合我国食品中规定毒死蜱在叶菜类为0.1 mg/kg的限量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8.
西芹穴盘育苗复合基质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当地廉价的棉籽壳、糠醛渣、蛭石、猪粪、炉渣灰等材料组配成复合基质,进行西芹穴盘育苗。结果表明,复合基质明显促进了西芹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增加了干物质积累。依据西芹生物学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状况,从供试配方中筛选出了两个较好的配方(棉籽壳40%、糠醛渣20%、蛭石20%、猪粪20%和棉籽壳60%、炉渣灰20%、蛭石20%)可用于生产推广。用复合基质取代草炭进行穴盘育苗可使育苗成本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丁虫腈在甘蓝中的残留特性及安全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丁虫腈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甘蓝上的安全使用进行了评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丁虫腈在土壤及甘蓝中均消解较快,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89~4.41 d,药后14 d消解率91%以上,在甘蓝中的半衰期为1.18~1.28 d,药后3 d消解率95%以上|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80%丁虫腈水分散粒剂在甘蓝上用于防治菜青虫,以31.2、46.8 g?hm-2(有效成分)兑水喷雾,连续喷药2~3次,喷药后7、14、21 d收获的甘蓝中丁虫腈残留量0.002 1~0.016 mg?kg-1,均低于0.05 mg?kg-1,因此,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甘蓝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7 d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