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改进后的生态占用模型,计算了2003—2017年南宁市人均生态占用、2011—2017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采取相关生态占用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确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对南宁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3年的1.3006 hm2/cap增加到2017年的1.8861 hm2/cap,增幅为45.02%,南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1年的0.7192 hm2/cap下降到2017年的0.6617 hm2/cap,减少0.0575 hm2/cap,降幅为7.99%,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形式严峻,总人口数、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对南宁市的生态占用有深远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控制城镇人口增长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南宁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迪庆州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2010版)展开研究,计算并分析了2005~2014年迪庆州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旨在实证生态足迹模型在高山峡谷区的应用,并为迪庆州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5~2014年迪庆州人均生态足迹呈振荡式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825 3 gha波动上升到2014年的1.251 7 gha;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945 8 gha下降到2014年的0.467 8 gha;生态平衡由微弱的生态盈余逐步转向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14年支撑经济发展需要2.66倍的迪庆生态承载力;碳吸收地在生态足迹结构中由较低占比迅速增长成为生态足迹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迪庆州生态赤字的主导因素;生态效率年均增长率要远低于GDP年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3.
洛阳市1995-2005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洛阳市1990、2000和2005年1∶10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为信息源,参考1995、2000、2005统计资料,结合其地貌区域划分结果,对洛阳市生态足迹、全市生态承载力以及3大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洛阳市199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加,人均可用生态供给力逐渐下降,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的1.1555hm2/人上升到2005年的3.0602hm2/人,说明洛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逐渐增加,目前已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人地关系十分紧张;②各类土地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能源地和草地,反映出洛阳市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③人均生态供给力以耕地减少最大,人均水域供给和人均建设用地供给变化相对较小,但水域人均承载力增加到2005年,也仅有0.0013hm2/人,表明洛阳市自然水环境的自然容量不高,在水资源丰富的表象下,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不足;④快速发展的平原区人均生态容量低,突显其人地关系的紧张,生态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运用能值生态足迹对广西2004-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从3.5830 hm2增长到4.251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2715 hm2增长到2.5873 hm2,人均承载力增长的幅度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导致广西的生态赤字从1.3115 hm2增长到1.8743 hm2,能源消费尤其是煤炭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其主要原因,同时广西资源利用的效益虽有提高但与国内部分省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后通过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广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省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量为2.491 941 hm2/cap,扣除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10 258 hm2/cap,生态赤字达1.681 683 hm2/cap;通过分析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表明山西省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通过计算分析2001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表明山西省的发展能力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理论的重庆市生态承载力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方法,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点.该研究利用能值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2007年实际可利用的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1.602hm2/cap,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6.331hm2/cap,生态赤字为5.729hm2/cap.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了解广西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趋势,为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盈亏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态。【结果】2005~2014年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1.6201 ha振荡式上升到2.7430 ha,其中化石能源地和耕地类人均生态足迹所占比重排前两位;人均生态承载力小幅增长,由0.7173 ha/人波动增加到0.7665 ha/人,其中草地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少99.33%;人均生态赤字由0.9028 ha增加到1.1965 ha,说明广西生态系统处于逐步加剧的超载状态,化石能源地的生态赤字最严重,其次是耕地;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8949 ha/万元减少到0.8320 ha/万元,说明广西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建议】广西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并加大耕地保护,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SWOT分析方法、生态足迹模型的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面临巨大挑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高耗低产的生产模式使经济区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推广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区域绿色竞争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县域(县级区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运用基于生物物理量计算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19822003年的发展进行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阿鲁科尔沁旗人均生态足迹以6.01%的年均增速从1982年的1.19gha增长到2003年的4.05gha,从1982年人均0.58gha的生态盈余,转变为200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1.47gha;全旗生物生产性面积供需不对称,存在结构性错位;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衡量的资源利用效益一直处于低水平。【结论】研究表明,阿鲁科尔沁旗的自然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远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以扭转长期以来的不可持续状况。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宁波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模型,对宁波市2002-2010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0年宁波市水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保持在0.62 hm2/cap以下,且变化幅度较小。其中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达67.9%-79.8%;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其次,生态用水生态足迹最小。第一产业用水生态足迹大于第二、三产业之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生态足迹持续上升。水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保持在0.99 hm2/cap以上,受气象、水文影响起伏变化较大;水资源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一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在经济发展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比较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对南京市2005年生态足迹(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进行计算,得出2005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488 20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为0.285 67 hm2,人均生态赤字4.202 537 hm2。结果显示,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5倍,生态赤字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这反映了南京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南京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文化的建设对生态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意识才能产生行为,最终才能形成习惯。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方式。建设生态文化主要通过树立生态危机感,改变传统价值观,培育生态科学意识及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能够孤立地实现的.生态农业的职能在农业内部系统良性循环与外部环境良性循环的共同作用中生成.黑龙江生态农业建设呼唤完善的法制环境,要求实现生态文化、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扶贫作为一项需政府引导、社会融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力合作的系统性工程,全国各地根据自身优势,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逐渐走出困境。近几年在内蒙古、甘肃、贵州、山东等地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生态扶贫的过程中发现,在扶贫方式、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后期成果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从国家与地方政策完善、资金来源、人才储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乡村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化推广4个方面来构建理想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以期提出建立理想生态乡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学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41-15343
衡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态系统容量。笔者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生态系统容量,包括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和各地区生态对外依存度状况,进而提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发展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陶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51-2052,2095
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即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对天津市2003年生态足迹,主要包括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贸易调整3个部分进行计算,评价研究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为1.839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60 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79 hm2,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为0.695 8 hm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4 hm2).生态赤字的存在反映了人类活动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并且提出了4条改进天津市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98~2005年金华市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54-6956,6959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金华市域1998~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5年金华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总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人均生态赤字由1998年的0.414 14全球公顷增加至2005年的0.586 79全球公顷,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金华市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非协调的不可持续状态。根据金华市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减小生态赤字、促进生态平衡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的沧州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沧州市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沧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904707hm2,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57倍,目前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小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