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3.
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中长期规划性质发生的根本变化,使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在不断增加,但多半集中在城市确定性目标上,对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较少.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特征,以及在制定过程的不同阶段,例如确定指标种类、域值以及贡献率量化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结合目前国内城市的现实情况,提出基于不确定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特别是“弹性”原则,它包括“弹性范围”以及“时空性”两个特征.以长沙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等,选择操作性强、可量化的“弹性”要素构建该市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评价分析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在分析目前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和农村城镇化质量2 类9 项指标,并对其具体运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AHP综合评价研究--以璧山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然后对璧山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所有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最好,其次为自然因素,最差的为环境压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以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及蔡旗乡为例,通过理想值推算法确定土地整理效益各指标实现度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确定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而建立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可行,可为该区域内多个项目的对比和其它区域开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一个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家乐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指导和引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笔者长期来对农家乐研究的经验积累,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各地农家乐标准以及咨询相关专家,首先构建了农家乐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框架,然后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内容和权重系数。该评价指标体系分4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游客和经营户2个层面,权重分别占75%和25%,而后3个层次则是第1层次指标内容的进一步层层细化。最后,将构建完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应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3个农家乐案例中,并结合此3个农家乐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发现该研究中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动态性等原则,从产业结构、企业行为、蓝莓产品和产业环境4个方面选取22个主要指标,构建了大兴安岭蓝莓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在影响大兴安岭蓝莓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中,产业环境指数权重值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再次是企业行为,蓝莓产品最小。 相似文献
9.
10.
11.
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湿地的定义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借鉴有关区域生态系统评价的理论,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和人类威胁等指标并进行分级化处理,提出、制定了一套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探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基础上,以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背景,采用层次法,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化保障机制、信息化效果和信息化特色5个方面构建农村信息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高速城市化对农村生态冲击的基础上,对比不同生活模式对生态影响的差异,以反思社会转型期的生态问题,进而探讨了社会发展如何走出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6.
刘宇鹏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4):13-15
首先构建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五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五个行政村村容整洁与管理民主状况比较好,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三个方面实现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7.
18.
生态灌区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从灌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出发,构建了生态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分析了目前生态灌区综合评价方法,指出了各种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为遴选出省域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关键区,建立一套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一般关键区域等8个指标为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