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肃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等方法,定量评价了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估算结果表明: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为2.56×108元/a;森林保持土壤的经济价值为47.48×108元/a;森林净化水质的价值为2.48×108元/a;固定CO2的价值为115.32×108元/a;释放O2价值为131.24×108元/a;吸收SO2价值为3.88×108元/a;滞尘价值为156.39×108元/a;甘肃森林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水质、固定CO2、释放O2、吸收SO2、滞尘7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共447.12×108元/a;其中灌木林贡献率最高占41.64%,而未成林造林和薪炭林贡献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3.
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建设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点内容。对西藏草地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对于认识草地生态安全现状、提升草地生态安全程度、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人均草地生态盈亏指数、草地可持续利用指数、草地生态压力指数和草地生态协调系数,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西藏全区及西藏七地市的草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西藏全区草地生态安全程度波动上升,生态安全等级一直保持在“很安全”状态。2)七地市中,那曲市和山南市草地整体生态安全程度最高,林芝市、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草地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拉萨市与昌都市草地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低。总的来说,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良好,但同时面临草地盈余空间分布不平衡、草地生态协调度偏低、部分地市草地生态压力增大等现象,生态安全格局需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别从“耕地资源条件、粮食种植情况、生态环境压力、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区域生产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区域粮食生产布局分区.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条件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嫩江右岸区域、西辽河区域和河套-土默川平原区;粮食种植情况受耕地资源条件和市场及粮食种植意愿的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区域不应盲目扩大粮食生产,需更多的考虑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人口集聚将对区域粮食产生较大影响.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需在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对粮食生产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相似文献
5.
文中以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的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使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水量平衡法、市场价值法等方法,对保护区内胡杨林的有机质生产、气候调节、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水分调节(涵养水源)、对环境污染的净化、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以及娱乐文化价值7大类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和木材产品、工业原料等两类直接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结果,以其为减缓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塔里木盆地内,面积为39.54×104hm2的天然胡杨林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56.07×108元/年;2)研究区内胡杨林的间接服务价值为46.63×108元/年,直接服务价值为9.44×108元/年,直接服务价值约为间接服务价值的1/5;3)各项生态服务价值的大小顺序为:生产有机质>木材价值>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持>调节气候>土壤形成与保护>娱乐文化价值>水分调节>工业原料价值.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生态服务价值巨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塔里木河流域乃至整个盆地的综合治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汾河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8):76-81
流域作为独特的地貌单元,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经济机制。文中利用汾河流域2013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上中下游流域和各县域2个空间尺度,计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明确补偿的优先地区和支付地区。结果表明:1)上游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远大于中、下游段,应当优先获得生态补偿。2)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的县域,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较高,应急需优先获得生态补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县级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较低,应率先支付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7.
8.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宁夏区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宁夏统计年鉴2011》中的数据,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宁夏不同主体功能区和各县市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PS)。结果表明: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泾源、彭阳、隆德、红寺堡等县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明显高于银川市辖区、石嘴山市辖区等重点开发区,后者应对前者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是伊犁河谷生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不论开展生态治理或是进一步开发,都无法回避土壤侵蚀问题。研究侵蚀分布,区划保护重点,才能明确开发方向。生态服务价值估算还没有规范标准,采用不同方法可能出现差异较大的估值,缺乏可比性,严重阻碍将生态服务价值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由此基于伊犁河谷2001—2013年的多项遥感数据,采用指标法和当量法两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案,借助多项经验模型结合实际数据修正,估算了伊犁自然生态针对水土保持的服务价值,并探讨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最后尝试综合两方案的估值。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伊犁河谷年均水土保持量为2.64×10^8t;指标法估算在2.38×10^8~4.72×10^8元,当量法估算在182.99×10^8~201.81×10^8元。综合评定伊犁河谷生态服务土壤价值年均为23.95×10^8元;主要变化趋势为"降—升—降";最高和最低价值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12年;土壤生态保持较优区域为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偏低地区是伊宁县和伊宁市。 相似文献
10.
构建干旱区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干旱区开都-孔雀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InVEST模型、RWEQ模型和Getis-Ord Gi*模型分析生态供给源地,以土地利用程度、地均GDP、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指数分析生态需求源地,并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确定供给源地与需求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从而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供给源地14个,占研究区面积的21.46%,重点生态需求源地共9个斑块,占流域总面积4.63%;生态廊道126条,重要廊道17条,总长度654.68km;生态节点65个,重点生态节点24个。(2)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空间错位明显,高供给区域与高需求区域呈现出以城镇边界为分界线的明显特征。(3)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和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流动性,运用阻力面模型,构建“两核心、两片区、三横四纵多节点”的开都-孔雀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可为保障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7):97-101
以小麦生产为研究对象,运用无径向无角度的SBM-DEA模型对2004-2013年15个粮食主产区在粮田污染限制条件下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小麦生态效率从2004年开始不断下降,到2012年出现拐点,逐步上升,东北区域生态效率最优,其次是中西部区域,最后是黄淮海区域和南方区域;投入产出无效率分析表明不降低小麦单产前提下,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61.69%、农药投入41.16%和化肥投入28.35%,以及可以降低粮田污染残留53.83%。从区域差异来看中西部最高的化肥投入无效率,南方区域最高的农药投入无效率;污染物残留在南方区域最高,其次黄淮海区域。减污潜力最大的是在黄淮海区域和中西部的新疆地区。 相似文献
12.
略论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粮食生产和安全的角度,总结我国近半个世纪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1总量快速增长,达到并占有1/4的世界份额;2人均占有数量实现世界水平的赶超;3由于单产和总产显著提升,粮田面积稳中有降,使种植结构优化、农民增收成为可能。指出由于受:“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南北粮食生产格局变动、持续地压粮扩经、国际市场价格等诸多方面影响,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回落。据此认为:1政策保障;2发展战略;3复种多熟;4科技创新;5加大投入等方面应作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和增进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的宁夏盐池县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荒漠化过程典型的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评价了该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0a间盐池县人均生态足迹从1.72hn2增加到3.68hm2,生态承载力从2.02hm2减少到1.74hm2,到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倍多,生态系统处于强不安全状态.其中耕地足迹、草地足迹和化石能源足迹是构成...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移动平均法,应用陕西省近31 a粮食产量数据对其未来10a粮食综合生产潜力进行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单产提升幅度较小,年均每公顷增长46.2 kg;粮食总产上升缓慢,年均增长10万t;在粮食产量构成中,小麦产量及其比例下降,玉米产量及其比例上升,水稻与大豆产量及其比重变化较小;各粮食作物单产均稳步提升;人... 相似文献
15.
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一个包括36个指标变量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04年-2013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求出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求其综合权重,然后计算我国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我国生态安全指数进行具体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对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因素的贡献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就各因素之于生态安全的贡献来看,压力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大,状态因素对我国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度最小。 相似文献
16.
WANG Jinjie 《干旱区科学》2022,14(11):1196-1211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inland area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UN SDG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west China is vulnerable to changes in climate and land use/land cover, and the changes in ecological quality in this arid region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advance the UN SDGs and develop appropriate measures at the regional level.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products to generat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 on the Google Earth Engine (GEE) platform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in Xinjiang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from 2000 to 2020). We analyzed a 21-year time series of the trend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quality. We further assessed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ecological quality through the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using data from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land use produc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SEI constructed using the GEE platform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formation in Xinjiang becaus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higher than 90.00%. The ecological quality in Xinjiang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with the northern part of this region having a better ecological quality than the southern part. The areas with slightly improved ecological quality accounted for 31.26%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Xinjiang, whereas only 3.55% of the land area was classified as having a slightly worsen (3.16%) or worsen (0.39%) ecological qualit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deterioration in ecological quality mainly occurred in the barren area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closed shrublands, grasslands and savannas were the top f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s in RSEI.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llocated different weights for different RSEI categories. In general, the recovery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Xinjiang has been controlled by climate and land use/land cover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policy-drive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therefore crucial. Rapid monitoring of inland ecological quality using the GEE platform is projected to aid i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UN SDGs. 相似文献
17.
借助3S(RS、GIS、GPS)技术,在地处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水资源是土地生产力限制因子的祖历河流域,建立了流域粮食单产10年平均值的产量估算限制因子回归模型。通过将该模型与GIS耦合,模拟了全流域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布,以乡镇为离散单位,统计分析了流域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及其空间分布,分析了流域粮食供需现状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祖厉河流域主要以雨养农业为主(旱地面积占总耕地的92.74%),由于水资源短缺,旱地粮食产量普遍偏低,单产在630.1~1 231.5 kg·hm-2之间,仅有水浇地单产的1/4~1/5,而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灌区粮食产量较高,可达3 750~5 250 kg·hm-2;全流域粮食总产量4.17×108 t,人均粮食产量481.94 kg·人-1,粮食产量能够满足流域人口需要。虽然人均粮食产量小于395 kg·人-1的乡镇有16个,占全流域的25.4%,但可以通过流域内部粮食调配,实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剖析我国土地生态安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概念、理论、研究尺度、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现有研究的主要规律、特点、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均表现出长足发展,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长期发展趋势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尺度、指标选取、评价方法及研究思路上.未来的研究可在理论的探讨与整合、评价指标权重与安全阀值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综合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适时在土地资源安全整体框架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整体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渭北旱塬3个代表性的苹果生产基地县(长武县、白水县和洛川县)Ⅰ 340户农户的调查发现,渭北旱塬果粮交错区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对粮食生产带来了限制,对区域粮食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3县粮食均不能自给,粮食自给率低;粮食种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玉米比重增大;粮食构成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对内蒙古1949~2007年的粮食生产进行动态分析,并对粮食安全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49~2007年,内蒙古的总人口基本呈现直线增加趋势;耕地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但总体上仍呈现增加趋势;粮食单产明显增加,且增加幅度大于粮食总产量;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空间上还存在着差异,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