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进行了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粳05-45产量最高,为9 302kg/hm2,晶粳1号产量最低,为8 447kg/hm2;各品种抗性均较强。 相似文献
2.
3.
4.
武育粳18号为中熟晚粳品种,由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培育而成,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稻200511),适宜在江苏省太湖稻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1主要特征特性武育粳18号全生育期162 d左右,5月20日左右落谷,9月5~8日抽穗;叶色淡绿,株型集散适中 相似文献
5.
6.
水稻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7):25-26
为推动农业种植生产,结合地域特点,推广发展农作物对象也有所不同,例如广西省乐业县加大水稻种植,并根据地区生长特点,合理开发水稻新产品。针对水稻新品种的种植,应经过详细的科学研究,以确保在该地区种植的实际运用,切实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水稻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进行探讨,以实现对水稻新品种研究的全面认识,进而推广水稻新品种在地区的实际种植产量。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指数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17个粳稻品种为对象,研究了水稻倒伏指数与各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系)间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F=2.139,P<0.01)。粳稻品种在演进、改良进程中,稻株茎秆抗倒伏能力明显提高,抗倒性与高产性能够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协调。在与倒伏有关的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中,挫折重与倒伏指数相关性最大(r=-0.7883)。单茎干物重与倒伏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r=-0.4852),株高则与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5535)。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05~2007年的试验,研究了包括可见/近红外光谱、粘度谱特征值和质地谱特征值等现代检测技术与米饭食味的相关性,初步建立了粳稻食味快速评价体系,利用该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2007年收获的28个粳稻主栽品种进行了评价。并对28个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其综合品质由高到低分成四类,依次为:第Ⅰ类、第Ⅱ类、第Ⅲ类、第Ⅳ类。其中第Ⅰ类和第Ⅱ类,包括上育397、五优稻1号、五优稻3号、五优稻4号、龙稻3号、龙粳14、龙粳17、龙粳20、绥粳4号、绥粳10号、松粳6号、牡丹江27、垦稻10号和空育131等品种,它们的综合品质性状较好。与日本越光、一目惚等品种的主要差距是,峰值黏度偏低,消减值偏高,硬度值偏高,质构特性的平衡性普遍较差。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外引烤烟新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为了筛选适应河南省种植的烤烟(Nicotiana glauca L.)新品种。[方法]利用多点大区对比试验对外引的4个烤烟新品种NC102、NC297、KRK26、KRK28的农艺性状、抗病性、烤后烟叶品质、产量、产值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现最好的品种是NC297,其农艺性状、原烟外观与对照NC89接近,抗病性优于NC89,评吸质量较好,可作为重点筛选品种。[结论]KRK28不适宜河南种植,NC102产值较低,建议对NC297和KRK26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筛选出适合滁州市生产需要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中稻品种。[方法]以Ⅱ优838为对照品种,对引种的4个中稻新品种中浙优1号、华胜2号、天丰优084、协优982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生育特性、抗性及产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品种在0.05水平单产区组间无显著差异、品种间差异显著,5个中稻品种的产量排序是天丰优084>中浙优1号>Ⅱ优838>协优982>华胜2号。天丰优084、中浙优1号的产量分别为9 540.09、497.5 kg/hm2,比对照Ⅱ优838分别增产3.50%、3.04%。[结论]天丰优084和中浙优1号适宜在滁州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青海东部地区甘薯新品种引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筛选适合青海东部地区栽培的甘薯新品种。[方法]引进了7个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在青海东部地区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苏薯8号和红香蕉产量较高,结薯期较早;齐宁12号和济薯22食用品质较优;群紫1号结薯期较晚,薯型较匀称,其他品种均处于中间状态。[结论]苏薯8号和红香蕉可以作为早熟鲜食型品种示范种植,齐宁12号和济薯22可以作为优质鲜食型品种示范种植,群紫1号可以作为特用型紫薯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20.
2004~2005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等地州市累计推广毕粳40、41粳稻新品种35 973.70 hm2,平均单产6 349.20 kg/hm2,比对照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38.69 kg/hm2,增幅9.27%;2年累计实现总产20 556.36万kg,新增稻谷1 269.53万kg,新增产值2 539.05万元,新增纯收益3 579.02万元,科技投资新增收益率56.69元/元,推广投资新增收益率73.70元/元,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22.11元/元。该粳稻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对贵州粳稻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