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自1989年至1992年的四年间,在吉林省的长春,公主岭,吉林,白城,通化等地区的各大豆品种上分离到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菌株146个,接种在7个国际鉴别寄主上,即Acme,Chippewa,Flamneau,Harosoy,Lindarin,Merit,Norchief,观察其抗感反应。将测定结果与国际上已鉴定的9个生理小种在这7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相对照,发现有98个菌株属4号生理小种,占总菌株数  相似文献   

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的一套鉴别寄主体系对来源于全国各地的42个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菌株进行了测定。吉林省共存在13个小种: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和C14;辽宁省存在5个小种;C1,C4,C9,C10和C14;黑龙江省存在8个小种:C1,C3,C7,C8,C11,C13和C14。湖北省存在1个小种C10。属于小种C10,C11,C12,C13和C14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9.5%;属于小种C1,C2,C5和C6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7.1%,属于小种C3,C4,C7,C8和C9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4.8%。  相似文献   

3.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室内幼菌接种鉴定的方法,确定了大豆品种十胜长叶、长农4号、丹豆4号、早丰3号、吉林28号和亚特1号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并由这6个鉴别寄主将我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确定为14个生理小种,依次命名为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和C14。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199个菌株,经过反复在国际鉴别品种上接种鉴定,确定134个菌株分属于生理小种1号(2个菌株)、2号(9个菌株)、4号(112个菌株05号(1个菌株)9号(2个菌株010号92个菌株)、11号(2个菌株)12号(4个菌株)。其中生理小种4号为及吉林省的优势小种,占分离频率的56%,广泛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武汉等大豆生产区;生理小种10号、11号12、号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凉山州烟草黑胫病病原的生理分化情况,对2011年采自凉山州5个地点50个烟草黑胫病菌株采用鉴别寄主法进行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50个菌株中有0号、1号生理小种,其中0号生理小种占30%,1号生理小种占70%.可见,1号生理小种为凉山州5个县市烟草黑胫病菌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6.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寄主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下胚轴伤口菌丝接种法 ,接种具有地区和致病性代表性的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7个菌株 ,筛选出 2 3个具有稳定抗感表现的大豆品种 (系 ) ,可作为未来建立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别系统的候选品种 (系 )。  相似文献   

7.
广西大豆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自广西3个地区的6个大豆锈病病原菌株,分别用10个鉴别寄主进行鉴定,根据病原菌致病力强弱所产生的病斑反应型,广西大豆锈病菌有生理小种存在,初步定为Ⅰ,Ⅱ,Ⅲ和Ⅲ号生理小种,I和Ⅱ号小种致病力次之,Ⅳ号生理小种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北方大豆产区采集线虫土样,应用 A.M.Golden 等的方法和鉴别品种 Lee、Pickett、Peking、PI88788和PI00763等,于每年5月至9月在室外试验围内进厅盆栽鉴定。第二批鉴定的9份土样,共鉴定出大豆胞囊线虫的三个生理小种。即1号、3号和4号生理小种,其中1号小种来自辽宁省的义县和旅顺;3号小种分布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抚顺市、开原县、凤城县;黑龙江省的富裕县,内蒙古科左中旗的保康;4号小种采自山西省的太原市。  相似文献   

9.
10.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的亲缘关系与生理小种类型密切相关,与采集年份、采集地点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在中国发生的梨花枯和芽枯的确切病原菌。【方法】用普通细菌学方法、电镜观察、Koch氏病原假说测定、Biolog、脂肪酸分析、PCR及与标准对照菌株的比较。【结果】从16个病样中分离获得12菌株,6株代表菌株显示出与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3株标准对照菌株相似的致病反应,它们的Biolog和脂肪酸分析的相似度分别为0.57~0.86 和0.58~0.81,PCR和序列测定结合上述结果证实了P. syringae pv. syringae为该病的病原菌。【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梨树上的花枯和芽枯可由P. syringae pv. syringae引起。  相似文献   

12.
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引起三七细菌性叶宽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2011及2012年在云南文山及石林县的三七苗圃采集的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株为材料,采用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并重新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结论]该研究为三七细菌性叶瘫病菌详细鉴定的国内首报。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24个采自云南省各大烟区的烟草野火病菌对24个普通烟草品种及2种野生品种长花烟和黄花烟进行致病性接种试验。根据这26个烟草品种对烟草野火病菌株的抗性反应,将接种后形成病斑的直径进行聚类分析,筛选了一套烟草野火病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并以此为依据将24个病原菌株划分为两个生理小种,即0号和1 号,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烟草野火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5个多态性引物(REP,ERIC,BOX,J3,IS1112)的Rep-PCR反应体系分别进行了优化,同时优化了体系中的Mg2+、dNTP、rTaq酶等几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来源于吉林省不同地区的70株烟草野火病菌进行了分子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PCR反应体系电泳图谱清晰,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适合烟草野火病菌群体分子标记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吉林省烟草野火病菌群体存在分子多态性,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时,70个菌株被聚为4个类群(G1~G4),其中G1类群最大(39个菌株,占55.71%),而G3类群最小,仅包括2个菌株。G1和G2类群分别包含了5个和3个亚群。不同类群和亚群的菌株地理来源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云南烟草野火病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云南省各大烟区烟草叶片上引起褪绿晕圈的病原细菌从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抗菌素反应、抗血清反应、遗传性状等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Wolf &; Foser (1917) Young, Dye &; Wilkie (1978)]。  相似文献   

16.
2002~200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宾县、牡丹江、绥化、佳木斯、黑河等地均有细菌性斑点病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佳木斯发病较重.针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细菌性病害情况,通过对采集到的620份细菌病害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进行大豆回接致病性验证,形态特征、染色反应以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有38个菌株为由丁香假单胞杆菌引起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相似文献   

17.
对6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叶片中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较对照增加,总体而言抗病品种叶片中SOD活性总体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较对照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抗病品种相反.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was done to determine the causal organism of the pear blossom and bud blast in China. It was identified by a bacteriological test, electro-microscopic observation, Koch's postulate test, Biolog,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FAMEs), and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st, and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reference strains. Six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ut of 20 pathogenic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16 diseased samples showed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ree standard strains of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from Belgium.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P. syringae pv. syringae with a Biolog similarity of 0.57-0.86 and FAMEs similarity of 0.58-0.81. The bacterium was reisolated from the symptomatic plants and blossoms. Identification as P. syringae pv. syringae was confirmed by using PCR primers and sequence tests, and compared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results. The data supported the fact that the pear blossom and bud blast in China could be caused by P. syringae pv. syring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